基层工作困境:是“唯上是从”亦是遵从内心为民服务?整改与理解的权衡。
文摘
2024-11-28 20:36
河南
基层干部常常处于背锅的境地,上级布置工作时,只管下达任务,却不给予指导,只看结果不问过程,官僚主义现象严重。很多时候,基层干部只能自行摸索。然而,反过来思考,上级又该如何指导呢?他们对具体情况不熟悉,自身也有上级的压力,只能层层下压。询问时,得到的往往是官话套话,只要工作不出事、不引发舆论危机就行。
如今,过度问责造成了恶性循环。基层干部本就事务繁杂、人手不足,忙得不可开交,还动不动就要为各种问题担责。上级明知有些事情不合理、难以推行,却缺乏担当,照本宣科,不知变通,只能依靠问责追责来逼迫基层强行推进,“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问责的滥化、泛化,进一步导致基层干部的躺平,工作不推不动,任何事情的推进都要靠上级部门借助纪检委的问责追责手段勉强推行。
过度的巡察问责带来了巨大压力与风险,使基层干部仿佛身陷“四面楚歌”。“用人之短,天下无可用之人;用人之长,天下无可弃之人。”问责机制的初衷是激励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但若问责过于频繁,甚至出现“问责随意化、儿戏化、工具化”的现象,就会让基层干部陷入“动辄得咎、干多错多、不干不错”的困境,严重打击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上级布置的各类重要、紧急、临时任务,下级全盘接收,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为了表现出色,基层领导向下布置任务时层层加码,不仅追求数据好看,材料总结也要比别人更出色。
简单问题被复杂化,无意义的精益求精,基层已被这些内卷行为所束缚。基层领导根本不考虑基层干部加了多少班,身体和精神是否承受得住,家庭是否平衡。毕竟他们的权力来自上级。
基层工作异常辛苦,要完成各种工作、完善各类资料及会议记录。一旦巡察,就会被找出各种问题,然后召开整改会议,完善整改资料,上级复查整改情况若不满意,还要继续整改,基层干部有苦难言。
巡察的目的本是发现问题、推动工作,所以巡察发现的问题应由巡察人员牵头落实整改,推动基层工作。然而,追责问责指标化已经变味,不是为了纠正问题,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这只会让更多努力工作却受伤的人选择躺平。
最近本人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大领导前来检查督导防汛情况,一行十余人到村上,首先查看台账和相关图文资料,然后说:“从资料上看,你们的一条逃生路线不太合适,是不是考虑再增加一条?”陪同的上级领导马上附和,称赞领导考虑周全、有远见,万一这条走不了还有备用路线。这不禁让我想起前年的一位领导来防汛检查,看完资料就让我必须标注好转移地点的详细位置(比如城市某某两条路交叉口东十米路北)。这可是山区,如何定位?群众再愚笨,也知道往山上跑。为什么领导不去现场查看,也不询问转移路线如此设置的原因?而我们没有发言的机会,只能接受。
是不是非要理解呢?并非如此,也可以不理解、拒绝、排斥甚至鄙视。不理解的话,这套框架就毫无意义,对于其中谎言的幼稚、荒谬甚至卑鄙无耻,尽情嘲笑也未尝不可。但若是选择理解,那必然与利益,与生存的利益相关,选择理解所付出的代价也就不言而喻。所以,无论是坦然接受,还是“不甘心的质疑”,无法逃避的事实就摆在眼前,不接受也得接受,不理解,那就只能“自我欺骗”了。
我们所处的世道,关于讲实话又不讲实话的问题,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当我们否定了诸多荒谬之后,再贫瘠的事实也是事实。而若是接受谎言所构建的一切,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一点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