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之下

文摘   2024-08-15 21:19   广东  

每个月的数据出炉,都会照例被问一句:如何看现在的市场?

描述一下今年以来的感受,就是那种:张开嘴,但是又不知道说什么。数据也好,政策也好,越来越令人陷入一种“不说也罢”的心态。

单月的数据分析,都毫无二致,全是往下坠,房地产数据、M1数据、CPI数据、居民消费数据,无一例外。人们怀抱着希望,过了这个月继续翘首等待下个月,希望能有好的消息来临。

数据都是来验证判断的,判断要在前,不然就会陷入到每个月的数据里不可自拔。过去这2年多的市场变化和上述所有经济数据,转化为每个小白能够懂的话术,其实就是四个字:消费降级。房地产也是其中一环,弄明白这个,可以看懂时下房地产以及宏观经济面的问题。

为什么要这样转化?因为这样可以把数据分析转化为家庭行动,这无关乎预期的悲观乐观,只关乎你的家庭生活。

我说的消费降级,是全线降级。在疫情期间,大家还会讲K型复苏——富人奢侈型消费,穷人紧缩钱包,但是现在,是全线降级。这是一个事实,也会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未来,需要冷静处理

从M2开始讲起,7月底,M2存量超过300万亿。这是房地产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撑,过去多年我们都在讲这个故事:市场有的是钱,地产商需要做的是,让大家把这个钱拿出来买房。

现在这个故事再讲不圆了。M2是很大,但是M1创下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差值——7月M2增6.27%,M1却由6月的-5.0%恶化到-6.6%,两者之差也达到了历史最阔的-12.9%。说明企业、家庭都一样,不贷款,也不花钱,而且是越来越不花钱,都在吭哧吭哧的为还债做准备。

一个粉丝今天跟我私信:带娃去拍家庭照,摄影店说“没有一个新订单,全是以前的单,现在来拍的都是在消库存”。万千众生中的一个缩影。

这构成了一对矛盾。如果你的目的是:让他们把钱拿出来花。你就必须要去弄明白:他们为什么不花钱。

主流解释是对经济、房地产的预期和信心不善问题,我认为,不再是了,而是事实。这两者不一样,就是说,看起来堤坝很高,但海浪更大了。

扯明白这一点,就要回到一个根本问题:消费从哪里来。无论是买房投资,还是买房自住,都一样。一般人们谈到这个问题就是说:没收入,当然没消费。所以,国家要发钱给大家,为什么不发钱。

这个我首先是认同的,但不是全部。去年底我读到张五常的文章——关于尽快将通胀推升到6%的建言——大受震撼,我认为他的说法更符合我们普通家庭的行动逻辑:消费是基于财富。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搜索读读。

收入是一个流量概念,财富是一个存量概念。财富的概念更大,收入是财富的一部分。比如你有100万价值的股票、1000万价值的房子,那都是你的财富,我们一般讲的收入是狭义的概念,是我的月工资有多少钱。

家庭的消费并不是基于那个狭义的收入概念,而是基于那个总量财富的概念。比如你的工资涨了,从原来的一个月2万涨到了2.5万,那你当然敢去换个新手机。这是收入。再比如,你手里有一只股票今天涨了10个点赚了1万块,你没有卖掉它还是账面价值,但你也是可能敢拿出三五百块请家人去庆祝一下的(哪怕明天又跌回去了)。再比如,你的房子经过了5年涨了3倍,从400万变成了1200万,你更是敢把你的小孩送到私立学校的。

所以之前我们经常听到的故事是什么?在北京深圳的街头,遍地都是(房产)千万富翁,尽管他们的年薪可能只有10万。说明的就是这一点:大周期时代,全民的财产几乎全部集中在房子,现金流什么的是没有的。

今天的情况是全反过来了。房子在贬值,1200万的房子可能已经掉了30%+;股票也在贬值,100万的股票可能已经掉了40%+;同期,你的收入也在下降,至少是不会往上涨了,甚至是你的工作都不稳当了。工作是最根本的保障,但这个在我后台的很多咨询中,大量的都是不好的消息:工作领域不分私企国企,国企也同样不稳定;收入普遍性的下降,下降10%都是非常少的,有一些根本上就是在吃老本。

这个时候,你是不会花钱的。这不是信心和预期的问题,而是你没有能力再去花了。哪怕你的收入完全不受影响,你都不敢再去像以往那样花钱。因为财富的贬值,导致你的债务突然“变大”了,你的压力是突然而真实的。像上面说的,海浪可能还是原来那么高,但是你的堤坝低了,你唯一要干的事,就是去继续垒高堤坝。

所以,回到上面,只看M2这一个单项指标去谈论房地产走势,显然是不完整的,你同时也要看到债务,企业的债务、家庭的债务。尤其在今天,后者更为重要。

正是这样的快速发生的广泛而显著的事实,主导了我们所说的全面性的消费降级。注意,是全面性的,很难再有疫情期间的K型走势。这里容我直白的讲一句:包括房地产在内,我们消费升级的故事已经结束。如果大家不健忘,会记得迟至疫情期间,市场都一直在讲消费升级的故事——这个从属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大框架。四套房子刚需房子要面积大,外墙要铝板,电梯必须是进口,车位比一定要超过1、改善换房一定要升级……今天,这些故事撑不住了,取而代之的是PDD,是瑞幸9块9,是牛肉价格回到10年前,“美好”被“实惠”取代

这里会有人产生疑问:豪宅好卖的问题如何解释?比如在上海、在深圳,顶级豪宅其实卖的还是很好的,日光是经常现象,比刚需盘不知道好多少。对此,我先前有过解释,这是限价造成的。由于过往限价打得狠,导致虽然在二手真实房价出现了显著下调的情况下,核心城市的新盘豪宅与二手豪宅之间至今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倒挂,这意味着买家购买核心区域优质稀缺的新建豪宅依然拥有“安全垫”。但当你取消了限价政策,我相信四大城市开卖便日光的豪宅盘会大幅减少,比例也会大幅压缩,一个城市1年顶多也就出现一个卖光的超级豪宅盘。鉴于这样的比例太过于轻微,显然不足以反驳消费降级是普遍事实这样的基本判断。

消费降级之下,对于购房人买房最直接的影响是什么?

买便宜货。在其它领域是如此,在房地产也难以置身事外。这不仅仅是我的建议,还是正在普遍发生的事实。首先,如我在《当房价不涨了,刚需还买不买房?》文中所说,房价不涨还是会有人买房子,但是他们会不贷款/尽可能的少贷款,他们也会想着把更多的钱留下来抵御未来的不确定,这会大大限制他们的购买力,最终他们会选择像买代步车一样去买一套便宜的房子。这个几乎决定许多刚需盘的故事,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去讲,价格变成了第一位的事情。也不要四套是刚需了,有一套住就行了;原本可以买大四房的,小三房也可以;原本一定要新盘,二手房也可以;原本一定要在核心区的,老区也可以……

这样的问题在今年、在近来是越发得明显。要缓解这样的局面,需要时间,也需要政策。

比如说给家庭发钱,这个从疫情开始到现在竟然一直在民间有争论,认为解决不了问题。我勒个天,我觉得发钱是ZF对民众第一步、最基本要做的事情,怎么会有争议呢?发钱当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是发钱显示ZF坚决的与民众站在一起共渡难关,这是聚拢民心非常重要的开始。

至于说发钱能解决多少问题,不是傻子都懂,ZF又不创造财富,发钱当然没有持续性。而且依照上述的财富逻辑,资产市场不能重振、经济不能重振,即便是发钱了,大家也都照样存起来不会消费的。

是以,发钱是重要的第一步,但是最终还是要靠重振经济增长,而且是普惠性的发展。人们只看到国外的政府在给老百姓发钱,但千万不要忽视最重要的部分,是他们的经济最终实现了真正的增长——这些表现在股市、房地产等资产市场的稳定及重新上涨上,那说到底是个结果。而这些,我们还没有看到,我们是两步都没有,这令人遗憾。

重振股市、房地产等资产市场,应当重新成为政策目标,背后是让经济增长具有普惠性。不存在你的GDP每年增长5%,但是股市、房地产跌得一塌糊涂,企业都在裁员减薪,民众多都在节衣缩食。这个背后也许就是我先前文《为什么GDP在增长,但你感觉自己没赚钱?》里说的,经济增长的普惠性在下降。增长的确是在增长,但是增长领域和大多数民众没有关系,他们感受不到。这不是什么奇谈怪论,这种景象在历史上是曾经出现过的——你们去查查那个十年的GDP变化,非常典型的:GDP在继续增长,但是你赚不到钱(这很大概率会是未来的景象)。这说明了,经济增长,必须要能够落地到我们的股市、房地产,落地到人们的工作机会,落地到劳动者的工资上。

说到这个的时候,就会有许多傻孩子,张嘴就来:炒股不是你们自己去炒的吗亏了怪谁?或者,房价跌是对的,跌了大家才有希望。这是毫无辨别力的脑子,完全无视制度设计在资本市场里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完全不清楚房地产调整和B盘之间的质的不同——调整是有人得益有人损,B盘无人得益。资本市场、房地产的本质,是所有现代经济体中广大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绝大部分人仅靠工资增长在哪里都只能得到一个温饱,但你总会有些积蓄不可能一直存在银行里(政策通过利率调整“掠夺”起你的钱来,不比其它更慈善),股市、房地产提供的就是一国经济成果的分享途径。

这两个载体稳定不了,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不出大问题的。注意,我说的是稳定,就是让人们对股市、房地产的未来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别老想着把资金从这两个市场里撤出去套现跑路,而不是说要它重新涨起来,能不能最终涨起来那是需要多重因素合力+时间消化的结果。

要买房,买对房,或卖房,卖对房,加微信号budao2000私询!

朱罗纪
关于房地产、大都市圈、政策分析的原创独立观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