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资溪面包”发源地——抚州市资溪县马头镇杨坊村获悉:全村163户,目前资产过亿元的有4户,资产过千万元的有12户,资产过百万元的有75户。这是杨坊村首次晒出共富成绩单。
杨坊村地处马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林区。“美得动人,穷得揪心”曾是杨坊村的写照。那么,杨坊村缘何富起来了?
▲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杨坊村。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潮涌动。1987年10月,退伍回村的党员张协旺,凭借在部队学到的面包制作技艺,在鹰潭市开出了杨坊村人的第一家面包店。张协旺凭着“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吃苦精神,第一年获得3万元的利润。
“张协旺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按照物价比,放在现在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杨坊村村委会副主任杨正坤回忆,上世纪80年代,普通大米市场价每公斤是0.28元,1万元能买35714公斤大米,3万元可以买107142公斤大米,以现在普通大米市场价每公斤6元计算,107142公斤大米可卖64万余元。
“小面包能赚大钱”的消息在杨坊村不胫而走,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大山里村民们的创富梦。不过,很多村民对做面包这一新生事物犹豫不决,持观望态度。此时,杨坊村又一名党员站了出来,时任杨坊村民兵连长的钟启文,毅然辞掉了村民眼中的“官”,跟着张协旺学习制作面包技艺。掌握制作面包技艺后,钟启文在抚州市广昌县的县城开面包店也赚钱了。
▲资溪县打造的中国面包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们不再犹豫,纷纷找到张协旺、钟启文,加入“面包大军”。“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能停在口头上。”张协旺、钟启文定下规矩:技术倾囊相授,并给村民提供开面包店的部分启动资金,用实际行动响应“先富帮后富”。杨坊村通过“邻帮邻、户帮户、党员帮群众”富起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资溪县投入资金、技术等要素,全方位打造“资溪面包”品牌,并将面包产业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支柱产业来发展,获得了“中国面包之乡”的美誉。杨坊村先富帮后富的生动实践,也由此从“盆景”变为“全景”,形成了“一人带一村,一村带一镇,一镇带全县”的“资溪现象”。资溪县面包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源于杨坊村的资溪面包产业,目前已带动近4万资溪人创业或就业。他们在全国1000多个城市开了1.6万家“资溪面包”门店,年创产值300亿元,为资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了60%的份额。截至目前,资溪县资产100万元以上的面包户有4600余个、1000万元以上的面包户100余个、超亿元的面包户20个。
“好好做面包,一切都会有的!”
来源:江西发布综合抚州发布、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洪怀峰)、央视新闻
编辑:徐麟
复审:刘斐
审签:万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