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逆境是必须的
有人问积极心理学跟逆境有什么关系?而这本书告诉你,逆境是每个人人格成长的必经之路,因为逆境可以给我们内心感性的一个成长升级的机会,让它变得更加强大,虽然这座大象天生就是个悲观主义者,常常会被很多负面的情绪击垮,但逆境磨练他反败为胜的本事,就像咱们生了病需要升级免疫系统,提高身体素质一样。
你可能会想要让人格获得成长,必须要经历逆境吗?顺境中能不能成长?
作者海特说,真正的智慧光靠教是学不会的,它不是我们读过的那些大道理,而是一种需要我们心领神会的知识,这种知识就藏在大象的身体,他是大象在人生经验里积累磨练出来的技巧。我们在逆境中触底反弹的本领不可言传,只可身教。
二、如何在逆境中获得成长
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搞清楚逆境会怎样塑造我们的人格。有一位心理学家亚当斯发明了一套理论,用来解释我们的人格,在他看来人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叫基本特质
比如我们是内向还是外向的,面对新鲜事物是开放还是保守的,这些基本特质是人在应对各种情况的时候,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反应,很大程度上是先天的,由基因决定的。
2、第二个层次叫个别性调整
它是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发展出来的人格特质,是后天养成的,比如有的人在生完孩子之后会变得更加亲切善良,有的人被伴侣深深伤害,最后分了手,整个人变得挑剔敏感,这些后天养成的人格特质就属于个别性调试的范畴。
3、人生故事
在基本特质和个别性调试之上,还有一个层次叫人生故事。就是当你向他人讲述你的人生的时候,对你过往经历的诠释,比如你认为自己是个怎样的人,你如果走到了今天,对你来说世界是个美好的地方,还是个险恶的地方,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你人格的最顶层
亚当斯的这套理论可以解释逆境是怎么塑造我们人格的,按照他的观点在基本特质上表现出乐观的人心里始终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只要他们能意识到问题出在哪,该在哪个地方努力,事情就会朝好的方向发展
有了这样的信念,在个别个性调试这个层面,他们也会发展出更积极的特质,面对逆境他们会马上行动起来,从实际层面去找解决的办法。最后当他们诠释人生故事的时候,也会把战胜逆境当成一场精彩的英雄冒险,这样一来乐观的人会变得越来越乐观。
但悲观的人不一样,在他们的认知里,人生本来就是不受控制的,事情多数情况下 都会走向最坏的结局,面对打击悲观的人往往不会把重心放在行动上,而是用一些逃避的手段控制住内心的痛苦。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调试手段,最终他们会把逆境描述成一项无奈的惩罚,只能任凭处置继续悲观下去。
简单来说,在逆境面前乐观的人更倾向于行动,行动的结果会让他们最终走出逆境变得更乐观;而悲观的人更趋向于逃避,逃避逆境的结果,让他更悲观。
三、情绪是工作的武器
既然逃避会让我们陷入悲观-逃避-更悲观的循环,妨碍我们以乐观的心态面对逆境,那有什么办法打破循环呢?
作者的建议首先我们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不把负面情绪当作逃避行动的借口,带着负面的情绪,我们照样可以有效的行动起来。
比方说悲观苦闷之类的消极情绪,虽然他们给人的感受并不好过,但是在处理计算、审计、文字教育这些工作的时候,低落的情绪反而能激发我们批判性思维,帮我们挑毛病找漏洞,在比赛、竞技、商业决策的场合下适度的悲观也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敏锐的做判断。
相反的是,如果我们明明心情很差,但是又不得不应对一些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工作,那么最好挑一个能让人感觉舒适的办公环境,或者把这些事情稍后放一放,等待情绪的回潮。
以前我们常常告诫自己,不要带着情绪去工作,不要情绪化,其实这句话更好的表述应该变成:我们要学会用好不同的情绪,把他们当作工具一样,有针对性的设计我们的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消极情绪就像块大石头,硬生生的堵在心里叫人难以摆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时候我们要做就像一个侦察兵一样,穿越到这些情绪的背面,找到潜藏在我们内心的深层需求。
比如有的人在休息的时候觉得无事可做,内心非常空虚,甚至慢慢变成了抑郁。这有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跟别人社交、分享的平台。还有的人习惯拖延工作,其实提不起干劲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任务的难度太高或者目标不明确,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就需要他们先去协调任务分配以及做事的思路。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负面情绪遮蔽了我们,而是我们首先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深层需求。
四、如何扭转逆境带来的伤害
刚才我们讲了,要把情绪当成做事的工具,带着负面情绪我们照样可以积极行动,乐观期待,这是我们用来避免挫折进一步放大的方式。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种更加棘手的情况,就是重大的挫折已经发生了,我们需要知道怎样才能扭转逆境带来的伤害。
作者说关键在于:我们会不会诠释逆境对我们的意义。
我们在逆境之后要问自己两个问题。首先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其次我们能从这样的挫折中汲取到哪些好的教训。
光靠我们扪心自问还不行,我们最好还能找来笔和纸写下来,写下事情的经过,自己在过程中的感受,还有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下一次可以怎么改进。在写的过程中就算语句不通顺也没关系,我们用不着回头来修改,主要是把我们当下的想法原原本本的记下来就行了。唯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就是每天持续的不断去写。
这个方法来自一位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他做了一个实验,实验的内容很简单,找了测试者给他们每人发出一大堆白纸,要求他们按照我们介绍的方法在纸上写下自己一生中最悲伤的经历,越详细越好。每天15分钟就这样,坚持了4天。
除此之外还设置了一个对照组,每天花15分钟写东西,不过针对的是一些杂七杂八的话题,比如说让他们谈一下自己居住的房子,明天的工作怎么度过,总之跟逆境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在被测试者同意的情况下,一年之后,开始调取被试者的医疗记录,结果发现这些坚持用文字写下创伤经历的人第2年看病拿药的次数都变少了,也就是说整个人的健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
后来还做了类似的实验,他没让被试者写东西,而要求他们通过唱歌、跳舞来抒发情绪,但是结果证明这种方式对被试者健康没有任何明显的帮助。所以作者总结说一定要用文字,还得是能为逆境诠释意义的文字才可以发挥作用。
五、最好什么时段经理逆境
对孩子的教育,人在15岁到25岁的阶段,初次遭遇逆境受益最大。
因为这10年这是人们开始懵懂恋爱、独立生活,做出很多重要人生决定的时候,如果人能在20左右克服磨难,重振士气,就能为之后的人生积累相当有用的经验。
相比之下,幼稚的儿童不适合过早接受重大的挫折,因为儿童大脑的发育发展不仅由基因决定,还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充满威胁的外部环境会让他们在长大以后更容易焦躁,难以相信别人。
但如果等到30岁以后再迎接逆境的一次大考验呢,这样也不好,因为这时的人的心智基本定型,缺乏从逆境中复原的能力,可能会令他们一蹶不振。
这里给家长的启示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尽力保护他们免受伤害,等孩子长大到15、16岁,应当适当的留给他们一些自主空间、磨练他们受挫的本领。
全书总结:
作者海特用相遇骑象人这个比喻来形容我们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撕裂关系。我们内心那头感性的大象天生就是个闷闷不乐的悲观主义者,他不愿受到骑象人理性的操控,象与骑象人常常各行其道,相互争执。
想要驯服大象下,我们不妨试试冥想和认知疗法这两种调节情绪的方式。如果要进一步体会幸福,我们既可以从人际交往的维度主动付出和他人互惠互利;还可以从人格发展的维度调整面对逆境的心态,从逆境中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