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
传统体育运动会
开幕仅有3天时间
相信大家和吉小阳一样
对这场盛会也是充满期待
这里吉小阳考考您
本届运动会有多少个比赛项目呢?
什么是花炮、珍珠球、木球?
如果您不知道
就跟着吉小阳一起温习一遍吧
↓↓↓
花炮原称“抢花炮”,是流行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抢花炮不限人数、队数,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无边界限制,具有较强的对抗性、娱乐性,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每年农历三月三或秋收后,广西、贵州等地以村寨为单位进行抢花炮比赛,称为“花炮节”。2021年抢花炮(壮族抢花炮)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炮是直径14厘米的彩色圆形饼状橡胶物,外圆呈轮胎形,厚约2.5-3厘米。花炮比赛由两个队每队上场8人,在长60米、宽50米的场地内,以规则允许的行为,运动员手持花炮通过奔跑、传递,将花炮投入对方的花篮得分;并以阻截、抢断等技术反抢,阻止对方得分。在规定比赛时间40分钟结束时,得分多者为胜队。
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抢花炮列为竞赛项目,2003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更名为“花炮”,并对规则做了进一步完善。花炮项目以高强度对抗、团体配合和对参赛选手较高身体素质要求的特点,为观众提供了极佳的观赛体验,日益受到各族群众的青睐。
珍珠球原名“采珍珠”,来源于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采珍珠生产活动,当地群众会将采上来的蛤蚌直接入筐,或在船上将蛤蚌扔到岸上的筐里,抛得准、接得准能够极大地提高采珠速度。2008年满族珍珠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满族珍珠球(伊通满族珍珠球)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的珍珠球项目是经过规范统一逐渐形成的对抗性、竞争性和趣味性极强的球类运动,基本技术和比赛方法与篮球类似,也被称为“移动篮筐的小篮球”。比赛场地长28米、宽15米。每场比赛由两个队参加,每队上场7名队员,进攻者可将球向任何方向传、拍、滚、运,目的是向抄网投球并得分。防守者阻止对方获得球并得分。每队有1名持抄网队员在得分区试图抄中本方队员投射来的球(珍珠)。封锁区内有2名防守队员用球拍封挡、拦截进攻队员投射的球。全场比赛30分钟,以比赛结束时得分多者为胜。
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珍珠球列为竞赛项目。珍珠球项目对参与者的耐力、速度、力量、灵敏等均有较好的提升,同时珍珠球体积小、材质柔软,降低了运动中发生挫伤、扭伤的风险,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目前各地积极发展珍珠球项目,一些高等院校、中小学将珍珠球纳入体育课进行普及传播。
木球起源于宁夏,由青少年放牧时的“打篮子”“赶毛球”演变而来,亦称为“牧球”。木球运动,既保留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赶毛球的动作,又富有一定的竞争性和对抗性,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
木球球体长9厘米,圆周长18厘米,球体两端呈半球形,中间为圆柱体。比赛场地需为平整、无障碍的长方形土地或人造草地,长40米、宽25米。参赛两队每队出场5人,每人手握长70厘米的木质或非金属合成击球板,运用传球、接球、运球和击球射门等技术,避开对方防守,将球击入对方球门得分。同时队员们需用抢断等防守技术,阻止对方得分,比赛以最终得分多者为胜。
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木球作为表演项目首次亮相。随后,经过对规则的不断修改完善,项目推广程度不断提升。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木球列为竞赛项目。木球因其竞争性与趣味性而在全国范围得到一定发展,特别是一些地区多次举办木球单项比赛,形成了规模效应,为该项目的推广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
蹴球,原称“踢石球”,也被称为“脚下斯诺克”,是我国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关于踢石球,在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有过这样的描写:“培铭往东边二门前来,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文中的踢球,即踢石球。
蹴球比赛场地为长、宽均10米的正方形平坦地面,比赛用球为硬塑实心球,直径约10厘米,重量约1千克,有红、蓝两色,分别标有1、2、3、4号。1、3号球为同一颜色,2、4号球为同一颜色。按照竞赛规则,双方运动员用脚底“蹴”球,使球通过脚底向前移动,依据所“蹴”之球碰击对方或本方球的情况计算得分,以任一方先达到或超过规定分数决定胜负。
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蹴球列为竞赛项目。蹴球运动因其举止文雅、富于变化、极具情趣而深受群众喜爱。蹴球所需的场地面积小、器材简单,易于开展,且比赛形式多样,老少皆宜,极具健身价值,是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一个理想项目。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临之际,北京市西城区创新性的挖掘整理出冰蹴球项目,目前已成为北京市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热门项目。参与蹴球项目的运动员们用球与球之间的碰撞代替身体之间的直接碰撞,可以培养参与者建立一种和谐又不乏竞争的运动观念,体现了中华和合文化。
毽球运动是在我国民间踢毽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民间踢毽起源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毽子多用铜钱、鸡羽、布、皮等材料手工制作,花样很多,其活动方法有各种踢法、跳法、承接法、旋转法、触弄法。花毽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毽球比赛规则类似排球、技术类似足球、场地类似羽毛球,球网高度男子比赛为160厘米,女子比赛为150厘米。毽球的基本动作是盘、磕、拐、蹦,有前踢、后踢、内踢、外踢、倒踢、头顶、胸触等几十种踢法。目前毽球比赛设置有男子三人毽球、女子三人毽球、男子双人毽球、女子双人毽球四个单项。
1995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毽球列为竞赛项目。毽球运动具有全民健身性,对腰腿及关节灵活性的锻炼效果显著,男女老少都能参加,且场地要求也较简单,非常适合各族群众日常锻炼。
龙舟源于民间龙舟竞渡,是中国传统体育活动。关于龙舟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之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赋予了龙舟竞渡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龙舟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如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龙舟、贵州清水江边的苗族独木龙舟、东北地区的冰上龙舟。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十余个项目与龙舟息息相关。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标准龙舟配备有龙头、龙尾、鼓、舵、划桨。龙舟比赛通常设有2-8条赛道,以最接近终点裁判塔的赛道为第一道,其余赛道以此类推。每条赛道宽9-13.5米,水深不低于3.5米。比赛时,每支队伍都需配有鼓手1人、舵手1人,划手20人(小龙舟项目为10人),替补队员2人。参赛各队在各自赛道内同时起航,以龙头最前沿到达终点先后顺序决定名次。
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龙舟列为竞赛项目。龙舟运动可以强健体魄,激发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令参与者和观赛者情感愉悦。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龙舟项目取得长足发展,不仅为我国各民族共有,还积极在国内外开展了国际性龙舟赛事,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关注。
独竹漂是发源于贵州北部赤水河流域的一种民间技艺,原是当地人的水上交通工具,后逐渐发展为当地各族群众的娱乐、比赛项目。赤水独竹漂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独竹漂是一项由运动员赤足站立在漂浮于水面的单棵竹子(或形似材料)上,利用手中的划杆划水使其前进,以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的运动项目。独竹漂是一项具有技巧性的水上项目,可进行技能表演,又可进行竞速比赛,集健身、娱乐为一体,具有较强的竞技性、观赏性和娱乐性。
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独竹漂作为表演项目首次亮相,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独竹漂列为竞赛项目。当前,独竹漂已成为一项承载着发展地方经济、弘扬民族文化等多重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地方旅游活动中,将表演与体验相结合,对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秋千,俗称“荡秋千”,流行于我国东北、中南、西南等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汉武帝时,宫中的荡秋千风气极盛,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秋千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秋千场地需为长方形土地或草地,长20米、宽8米,场地上距地面15米高的空间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秋千比赛按体重级别,分55公斤以下(含55公斤)和55公斤以上两个级别,按体重级别划分高度比赛和触铃比赛,每种比赛方法又包括单人和双人比赛。运动员在秋千架上试荡,以尽可能少的预摆次数达到领先他人的高度或触铃次数。
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秋千作为表演项目首次亮相,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秋千列为竞赛项目。秋千这项具有古老传统和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保持其传统运动形式的基础上,不断被注入新的活力,具有较强的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和观赏性,被广大民众所喜爱。
射弩流行于云南、贵州、湖南、海南、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地。在古代,是人们用作谋生、狩猎的工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
射弩场地应平坦、开阔,室内外均可,长度不少于30米,场地周围需设置安全警戒标志。比赛距离20米,为发射线至靶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比赛项目有传统弩和标准弩的个人和团体赛,姿势分为立姿和跪姿,含资格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其中,标准弩重量不得超过3.5公斤,长不超过80厘米;传统弩应为手工制作,重量和弩身长度不限。握弩手势均为无依托,即弩身不得直接或间接接触身体其他部位。以现场所判定的环值为最后成绩,团体赛成绩按各队所有参赛人员成绩之和累加计算。
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射弩作为表演项目首次亮相,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射弩列为竞赛项目。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手工制弩定为民族传统弩,制式弩具定为民族标准弩,分组别进行比赛。
陀螺又称“打陀螺”“打老牛”,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地区开展较为广泛。陀螺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灰土风岭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文物,其中就有陶制的小陀螺。
陀螺是一项两队在比赛场地上,从守方旋放陀螺开始,由攻方将自己的陀螺抛掷,击打守方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内旋转的时间更长的比赛项目。比赛只计攻方得分,以当场比赛的累计得分决定该场胜负,得分多的队为获胜队。比赛一般采用非金属平头陀螺。鞭由鞭绳、鞭杆组成。鞭绳不得用金属材料制作,其粗细不限,鞭绳最长男子为6米,女子为5米(不得少于2米),鞭杆长度不超过0.6米。
1995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打陀螺列为竞赛项目,2003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更名为“陀螺”。陀螺运动的对抗性、技巧性、趣味性很强,是一项具有全面健身价值的体育活动,对于提高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具有积极作用。
押加又称“大象拔河”,是一种趴着拔河的体育项目,在西藏等地广为流传。押加比赛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来源于牛拉犁时奋力向前的劳作过程。每逢节假日或农闲时,在牧场或田间,人们常常把背带或腰带连在一起,以游戏的形式练习或进行比赛。押加不是单纯比拼绝对力量或体重优势的项目,耐力、体能分配策略和动作技巧也十分重要。
押加比赛运动员按各自体重参加规定级别的比赛,比赛是由2名运动员在比赛场地上,将一条长绸布带做成的圆环分别套于颈部(带子从两腿间通过),四肢着地并背向对方,向自己的前进方向用力,以一方将置于两者之间的坠条拉过自己一侧的决胜线为胜利。
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押加列入竞赛项目。由于押加比赛的规则、场地设备较为简单,使得这项活动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项易于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高脚竞速又称“高脚马”,也叫“骑竹马”,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原本是当地群众在地面积水的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也可作为在海边涉水捞虾捞鱼的工具。
高脚竞速运动是由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同时脚踩杆上的踏镫,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高脚竞速与普通的田径跑步不同的是,田径跑步是伸右手,出左脚,而高脚竞速是一根竹竿上面绑了脚蹬,不仅运动员的脚要踩在脚蹬上,而且在跑步过程中手也要握住竹竿,是顺步跑,再加上竹竿比较细,接触点比较小,因此这项运动对运动员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平衡性有较高的要求,这项手脚并用的竞赛项目也因此极具观赏价值。
1995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高脚马作为表演项目首次亮相,2003年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更名后的高脚竞速列为竞赛项目。
板鞋是西南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生活用具,即用两块木板制成的木板拖鞋,称之为“板鞋”。相传明代嘉靖年间瓦氏夫人为了培养士兵的集体观念,以求步调一致,命人根据木屐样子做成长木鞋,令3人或6人一组共穿一双长木鞋统一步伐齐步跑。经过长期训练,士兵素质大大提高,所向披靡,挫败倭寇,立下大功。
板鞋竞速是由多名运动员一起将足套在同一双板鞋上,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竞赛项目分为男子三人板鞋、女子三人板鞋和三人板鞋混合接力。板鞋竞速是一项集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于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其主要特点是运动时所有人需齐心协力,步调一致,才能保证行走灵活,协调自然,具有很强的体育性和观赏性。
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板鞋竞速列为竞赛项目。
中国武术在国际上被称作“功夫”,是由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构成的攻防格斗技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组成套路和对抗两种方式。武术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技能,被视为中华文化之精粹,又称国粹。民族武术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狩猎或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有着鲜明的传统文化特性。先民们最初习武是为了对抗凶猛的野兽,以求得自保,后来武术又成为了一种军事技能,现在民族武术已经集健身活动和表演技艺功能于一体。
民族武术比赛项目包括拳术、器械、对练三种,分为男子组和女子组。传统拳术分为:一类(形意拳、八卦拳、八极拳);二类(通臂拳、劈挂拳、翻子拳);三类(地趟拳、象形拳);四类(查拳、华拳、花拳、炮拳、洪拳、少林拳等);其他类(除一、二、三、四类以外的各种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拳种)。传统器械分为:单器械、双器械、软器械。
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民族武术列为竞赛项目。
摔跤运动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式摔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时因地因习俗而形成,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开展的所有摔跤活动形式和规则体系的集合。民族式摔跤具有严格的技巧与规则,将生活与生产、竞技与娱乐相结合,同时具有强身健体、增进情感交流的作用。
民族式摔跤比赛通常设有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回族式摔跤)、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六种。
搏克具有悠久的历史,搏克比赛对场地要求不高,只要有一片平整的草场或空地即可,室内、室外均可进行比赛,简便易行,有利于群众参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搏克比赛不分级别,搏克手可以使用抱、拖、拉、拽、拧、推、钩、绊等技术动作,但不允许抱腿,以膝盖以上身体任何部位先着地为负。搏克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搏克列为竞赛项目。
且里西的含义为“搏斗、较量”,是广大群众在节日、聚会、郊游时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且里西对比赛场地要求简单,一般根据人数数量,选一大小合适、平整松软的草地或沙土地,观众围坐成圆圈即为跤场。双方运动员抓好对方腰带后方可开始比赛,赛中运动员双手均不得离开对方的腰带去抓握对方的其他部位。将对方摔倒,使对手肩、背或体侧着地则胜一跤。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且里西列为竞赛项目。
格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集力量、技术、意志于一体,深受群众喜爱。只要有一处十多平方米且较为平坦的土地或草地,小伙子们就要聚拢来进行“格”的练习或较量。比赛中,抓好对方腰带后方能开始进攻,不能用抱腿、反关节动作,只可以抓着系在对方腰间的腰带,抓带方式是两手从两侧抓对方腰带,直到把对方摔倒(包括膝、肘关节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胜。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格列为竞赛项目。
北嘎比赛在平坦松软的草地或摔跤垫上均可进行。比赛时,运动员应着跤衣,按规定系好腰带。双方运动员必须按要求双手抓好对方腰带(可一手在前,一手在后,或双手在对方背后握抱),仅靠腰臂之力提起对方将其旋转摔倒,忌用脚绊或蹬踹对方。进攻者膝先着地,则判进攻无效。运动员肩、背、腰、臀、头、髋、体侧的任一部位着地即为负。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北嘎列为竞赛项目。
绊跤的特点是将摔跤的技巧同武术中的身法步法相结合,观赏性强、技术含量高、规则科学简明、健身效果佳、易于推广。绊跤要练习扎实的基本功,特别要加强腰腹、腿部的力量和灵活性练习,还要注意动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协调配合。绊跤强调手脚动作密切配合,上边用两手把对方捆住,下面再用脚和腿使绊。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绊跤列为竞赛项目。
希日木的特点是使用腿绳。腿绳用长3米的麻布或白布做成,以90厘米围在腰际,然后有伸缩性地缠在右侧大腿上。腰带用的是约1.5米长的带子。比赛时,运动员上身赤膊,下身穿运动短裤,在沙地上要赤脚,室内比赛可穿摔跤鞋或平底运动胶鞋。开始时双方身躯略向前倾微蹲,右膝着地,左膝弯曲,足掌轻扣地面,搂住对方右肩,各用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左手抓住对方的腿绳。裁判员哨声一响,双方同时起身用力,比赛中不准扭对方的脖子和胳膊,不许用头部或拳头伤及对方。比赛中一方膝(含膝)以上的身体任何一个部位触地即为负。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朝鲜族式摔跤列为竞赛项目,2011年更名为希日木。
民族马术是各族群众广泛喜爱的一项重要体育活动。在我国,养马、驯马、骑马已有数千年历史,最初用于交通、打猎、作战,后来逐渐融入日常生活,演变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
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马上项目设有民族马术项目和马上表演项目两大类。其中,民族马术项目包括民族赛马、跑马射箭、跑马拾哈达,其中同一运动员参加跑马射箭、跑马拾哈达两项成绩相加总成绩排名,称为“两项全能”。
民族赛马运动是一项人马结合,通过运动员驾驭马匹运用正确的技战术,以最快速度完成规定赛程为基本特征的运动项目,其目的是推动我国赛马运动普及与发展。民族赛马是在平坦无任何障碍物的跑道上进行的,赛程途中允许跑道有坡度不大的上升或下降,参赛运动员和所骑马匹以最短时间最先通过规定赛程者为获胜。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民族赛马列为竞赛项目。
跑马射箭又称马上骑射,是北方很多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骑手不仅要具有精湛的骑术,还要有娴熟的射箭技巧,体现了力量、速度、准确度的完美结合。1995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跑马射箭列为竞赛项目。
跑马拾哈达即骑马飞奔之中俯身拾取地上的哈达,自古以来便是草原牧民表现精湛骑术、娱乐争胜的健身运动,同时也是检验和测试骑手骑术的重要方式之一。拾哈达只可用手,不得借助任何器械。1995年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跑马拾哈达列为竞赛项目。
民族健身操是将具有民族传统风格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身体活动与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元素融合的体育项目。除具备健美操的一般特性外,服装、动作编排、音乐选配等方面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比赛项目分民族健身操规定套路、民族健身操徒手自选套路、民族健身操轻器械自选套路。规定套路时间按民族健身操规定套路的时间执行。自选套路时间约为 3 分 30 秒,计时由第一个可听到的声音开始,到最后一个可听到的声音结束。民族健身操规定套路音乐由主办单位提供并播放。自选套路音乐与动作编排的风格特点相一致,且与成套动作的主题相吻合,音乐剪接流畅、自然、完整,要求节奏鲜明、韵律感强,音乐内容不得有任何暴力、低俗等不健康的因素。
民族健身操根据其目的与任务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推广类、表演类、竞技类。推广类民族健身操以健身为目的,面向大众且强度难度较低,可以通过全面的身体活动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增强体质,为社会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选用。表演类民族健身操以展示与观赏为目的,同时介绍、推广、传播以及带动民族健身操的发展,丰富人民大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竞技类民族健身操以竞赛为目的,有特定的竞赛规则和评分方法,动作有一定难度,对参赛者的身体素质、技术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有较高要求,是全面展示人体健、力、美的竞赛项目。
2014年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首次将民族健身操列为竞赛项目。
攀椰竞速源于海南当地群众爬树摘椰子的生活劳作场景,后来发展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摘椰子”比赛活动。该项目极具海南地方生产生活特点和海南民族特色,是一项集趣味性、娱乐性、竞技性为一体的体育活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域人民因历史上生产生活、争夺领地、游戏娱乐等需要,掌握了攀爬类体育活动,后逐渐演变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苗族爬坡杆,四川羌族、彝族地区的爬杆,云南省文山州的苗族爬花杆、德宏盈江地区的爬杆等,为全国各族人民所共享。
攀椰竞速比赛要求运动员在9米(女子为7米)的天然椰子树或人工制作的仿真椰子树上进行攀爬,参赛选手自选攀爬姿势,爬到椰子树顶端并触碰计时按铃,用时最短者获胜。
2008年起爬椰子树被列为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庆活动的体育比赛项目。2010年,该项目首次被列为海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2024年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攀椰竞速列为本届竞赛项目的增设项目。攀椰竞速项目注重考验运动员的攀爬技巧、体能耐力和核心力量,以攀爬向上、不断进取的姿态,展现力争上游、奋斗不息的精神。
表演项目是指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除由主办方根据各地长期开展,并且具有较为完善的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为大众接受而确定的竞赛项目之外,由各个参赛代表团根据所在地区特点,通过多年挖掘、整理,在保持本地区、本民族传统特点的基础上改编、创编的各种形式的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比赛中伴有音乐、鼓点或歌舞,集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和民族性于一体,统称为表演项目。设有竞技类、技巧类、综合类。比赛时间通常不超过 10 分钟。
自第一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开始,表演项目就成为民族运动会的一大特色,经过逐届总结经验,现已形成了具有规范的比赛规程、严谨的比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分类比赛形式,使表演项目的比赛更趋于科学化和规范化。按表演项目分类特点,实行不同的分值量化标准。要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的体育特点和明显的健身特性。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较高的推广普及价值。精巧的编创思路、较高的表演质量和良好的观赏效果。满足表演项目所属类别的要求和特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各民族生产生活及文化生态难以分开,很多项目并不具备竞技体育的规范化特征,但能够以表演项目的形式进行展示,而这也是民族体育项目的特点与魅力所在。在众多的民族体育项目中,有的重竞技,有的重健身和娱乐,有的甚至是男女青年传递爱情的桥梁。
设立表演项目,主要是为了搜集和整理散落于民族民间的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挖掘、整理、传承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成为受大众欢迎的竞技或健身项目。表演项目发展到如今,每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约有150项以上,成为展示各民族精神风貌、文化特色以及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平台。
表演项目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一大特色,由各参赛代表团根据所在地区特点,通过挖掘、整理,在保持本地区、本民族传统特点的基础上改编、创编的各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表演项目展现的是各地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这个平台,越来越多生活生产气息浓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推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竞赛与表演并重,各民族运动员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上公平竞争,交流学习,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显著特点,深刻诠释了“平等、团结、拼搏、奋进”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宗旨。
怎么样?
跟着吉小阳了解了这么多项目
哪个项目“硬控”到你了呢?
快收藏下活动赛程
记得来看哦↓↓
来源:综合海南日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微信公众号、民族画报、视觉中国、中新网等
监制:彭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