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袁凌找工作的事情火了。据网络介绍,袁凌41岁成为作家,46岁从职场抽身,开始全职写作。他和妻子生活在北京,袁凌没有北京户口、房产、社保和固定工作。但今年,出版业萎靡让他感受到自由职业的艰难。多少年前我就犹豫要不要辞掉工作专职写作或者翻译,结果又是拖,没有实施。看到人家找工作这事,都觉得有点躺赢了。
不过说实在挺矛盾的,这事也没啥对错。“单位”的概念,早已被掏空了。疫情后,很多人进入了一种quiet quitting (躺平)的工作状态,出工不出力。如果不想干,据说最好是被开掉,可以拿一点补偿,自己辞职则没有。也有人对工作深恶痛绝,甚至和上级、同事结下了梁子。与quiet quitting相反的说法叫loud quitting, 就是在社交媒体上大声宣告离职。这和出电梯之前放个臭屁没什么两样 —— 出了口气,但也把职场的口碑搞坏了,下次谁找他,都要掂量掂量。
这种写作者要不要上班的事,表面上是生活自身的周期性,此一时彼一时。但有的事情不像周期,更像趋势。纸媒式微像是不可逆。靠稿费难以养活自己和家人。袁凌还算不错的,写作有收入,只不过想锦上添花,找个工作补贴家用。别的好多人收入就是断炊式的。
我不算什么作家。既然不够家,也就不是很作。但是一些年来,也多少有点翻译或写作的稿费。只是零花钱,不过咱也规规矩矩交税。刚来美国,我把稿费当成royalties纳税。查汉英字典,稿酬是royalties. 但后来发现,royalties 更多指油田、气田的抽成收入。也就是,假如我家后院发现了油田或者气场,而且这个气场足够大,我不会开采,租给石油公司,公司每年就给我royalties.
“版税”译为royalties, 是因版税概念与油田气田租赁收入道理相似:如果你写出了一部作品,没时间打理营销、销售之类闲杂事项,把版权卖给出版社,出版社赚钱,给你提成,就叫royalties,和出租土地开采石油获得分成逻辑上是一样的。写作这点可怜巴巴的收入,就别跟人油气大亨付款的地主一起,号称royalties了。我更希望家里后院有油田开采,无奈小区章程明文规定,不可私自开采石油,咯噔一下又把我实现财务自“油”的财路给断了。
美国的写作是比较市场化的一件事。没多少情怀可讲。也就是普通的一个收入手段。写作收入可作为生意来申报。申报中,除了报收入之外,也可扣除费用因素,包括电脑、打印,为了写作调研所需的差旅等。精通税法的人,艺高人胆大,连看电影、征订看片网站Netflix的钱都抵扣。伊说看电影是写影评之需。
一部作品变成了铅字,中文里说“发表”了,“出版”了,这是“文以载道”的游戏规则。美国人写出一部作品,大家通常说:我卖掉了一篇小说,我这部戏找到买家了。(“I've sold a story.”) (“I've found a buyer for my play.”)。相应的,每年美国都出版写作市场名录,厚厚一大本,上面有各种杂志、报纸、出版社联系方法,如同商品的名录。
有朋友问创作系毕业的一个人:我知道你搞写作,卖出去什么没有?(I know you've been writing. Have you sold anything? )
回答是:当然当然,家里电视和沙发都卖了。
比卖沙发更惨的是卖身。影片《日落大道》里的作家,最后落在了一过气女明星家里。作家当中,这是少数,大部分都得设法把自己的小说或其它作品卖掉。美国很少有作家被一个单位供养起来,都是写了东西,然后找出版社或者经纪人去找“买家”的。
普通作家靠写作很难养活自己的,所以很多成名前都有“正式工作”。华盛顿·欧文是律师;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和毛姆是医生。马克·吐温和麦尔维尔当过水手。杰克·伦敦淘过金。马修·阿诺德是学校督察。乔叟是外交家。威廉·福克纳成名以前,什么杂工都做过。他曾经在一发电厂当门卫,值夜班,趁值夜班的机会,他写下了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我弥留之际》。他还曾在邮电局上班,可是不称职,总是把顾客的杂志自己拿来看,不及时邮寄,最后他的邮件堆积成山,客户纷纷投诉,这位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大作家福克纳混不下去,在被邮局炒鱿鱼之前,他先下手为强,给邮局负责人修书一封:
As long as I live under the capitalistic system, I expect to have my life influenced by the demands of moneyed people. But I will be damned if I propose to be at the beck and call of every itinerant scoundrel who has two cents to invest in a postage stamp.
This, sir, is my resignation.
“只要还活在资本主义体制下,估计我这一辈子多少还要受制于有钱一族。不过,要是每个花两分钱买邮票的二流子都能对我颐指气使,那我不如见鬼去。
阁下,这就是我的辞呈。”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多年后,福克纳功成名就,本地邮局给他发行邮票、首日封等等,让人不胜感慨。论霸气和洒脱,福克纳即便在作家中间也是首屈一指的。
作家的“正式工作”,英文叫day jobs。和他们相比,中国作协的专职作家十分幸福。美国作家一般都必须“亲自谋生”。名堂大了,才可以申请“住校作家”(writer in residence)之类专门写作的机会。但僧多粥少,只有很少作家能享有。一般作家,即便写了七八本书,很可能还有一点微薄的稿费, 大部分收入为畅销作家所得,其收入是几十几百倍差距。“挨饿的艺术家”(starving artist)有些脸谱化,但也是现实。
作家约瑟夫·奥尼尔酷爱文学,笔耕不辍,职业是律师。说文学太宝贵美好,舍不得当职业。我原来有个同事,工作是教务处秘书,经常看她做会议记录发通知什么的,后来略有认识,发现她居然写过二十多本书,而且还在写个没完。英文中的writer, 没什么“家”这个概念。写就写,上班就上班,或是一边上班一边写,都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多少年前,我还交往过一个青少年作家理查德·特瑞特,他写的是青少年题材作品,针对学生读者,他说业余也会应邀去图书馆、学校办些阅读活动,这能带来一些酬金,另外现场签售,也可以赚些钱,但永远不是人们想象地那么赚钱。我想这么多年过去了,事情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变化。于是上网去查他的消息,结果却发现他已经去世了。愿他安息!
电影《蒂凡尼的早餐》里,落魄作家无奈之下,被一有钱女人供养,在他终于卖掉一篇小说时,竟至高兴到支票在口袋里揣了几天没去兑。电影里有美女破窗而入的情形,但在而今现实中简直不大可能。文人最风光的时候,全都在《聊斋》里。如今他们活不了半集。根据蒲松龄原著,王生是一书生。古代狐仙和貌美的女鬼,都喜欢光顾落魄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年少发奋读书的一个原因。后来,在电影《画皮》里,书生变成了帅哥武将。做个书生,鬼都不会上门了。
总的来说,赚钱的作家,没几个回去上班的。还在想来想去的,估计都还没通过写作赚到钱,这应该是大多数。不过还要继续写,人总得有点事对付寂寞。人的表达,也是活着的一种意义。对于生活体验只进不出,会变成一潭死水,春风也吹不起半点涟漪。你不写,不说明你会干更有意义的事,不一定能去赚钱,说不定被短视频废了。
再说了,万一赚了钱呢,你就不用回去上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