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氏一家三代传承千年民俗文化的故事。

文摘   2024-11-10 19:30   广东  

邹氏a天下

资讯

寻根

家风

传承先祖美德·弘扬家族文化

邹氏·文化


来源:邹氏家族办公室



经过精心酝酿,倾情推出“匠心筑梦”报道,关注那些非遗传人、民间艺人,还有那些默默坚守、钻研技能的能工巧匠,诠释极致追求,解读工匠精神,倾力记录邹姓匠人的传奇故事,为您呈现能工巧匠的匠心之作。今天推出系列报道之六《邹氏一家三代传承千年民俗文化的故事

文由“135编辑器”提供

“匠心筑梦”炮龙传人

 

夏初的一个下午。“中国炮龙之乡”广西南宁市宾阳县芦圩镇(现宾州镇)三联街。阵雨欲来的沉闷使空气格外凝重。

刚刚从外面回来的邹玉特坐在门槛外,身后是那扇开合了几十轮日出日落的厚实老木门,眼前是那条留下成千上万双早出晚归赶路搭车脚印的小街。

他就是这样坐着,随意挽起的袖子和裤管高高低低,十分不对称。他的手不停地抹着额头和脸上的细汗,有意识无意识地让一张张熟悉和陌生的面孔从眼前晃过。

直到我们的身影出现,他那悠然的神情才绽放出纯朴的笑容,站起身来迎我们坐下。

也是坐在这个门槛外,62岁的邹玉特各种手势和表情并用,讲述了他一家三代的故事,那些与小街、木门一起慢慢变老的炮龙传人的故事。


邹玉特在装饰炮龙的龙布(2016年2月16日摄)。今年62岁的邹玉特,是这个家庭第三代炮龙扎制艺人,他继承父业已经40多年。

(一)豆腐磨盘前:

薪火相传授“龙经”

邹家沧桑的历史在邹玉特头脑里显得零零碎碎,无法拼凑出一个完整的记忆,就连他爷爷邹贵升的模样也无法完整地保存在他的记忆里。

懂事的时候就没了爷爷的邹玉特,因为父亲邹永生的讲述,他知道了没见过的爷爷以及邹家零碎的过去。

那个年代兵荒马乱、干戈不断。邹家就在这个民不聊生的年代携幼带老从山东一路忍饥挨饿来到现在的宾阳县邹圩镇落户,爷爷依靠到县城做小买卖艰难维持一家生计。最后,因为不堪那些“要钱不要命”土匪的侵扰,邹家迁到宾阳县城的三联街一带租房居住。为了糊口,爷爷在那狭小的出租房里,起早贪黑推着磨盘做豆腐。

那个年代,祈求国泰民安、丁财两旺、五谷丰登的舞炮龙已在宾阳兴起。因制作豆腐味美而出名的爷爷学到了扎炮龙手艺,几根粗竹子经爷爷那双手一弄,便是一条活生生的炮龙。爷爷也因此成为宾阳县一个有名的炮龙制作师傅。

穷人孩子早当家。年幼的邹永生每天晚上都要在如豆的灯火下,坐在磨盘前没有休止符地推着磨盘帮家人做豆腐,为第二天早上吆喝的生意做准备。

这样长时间在夜里推着磨盘一圈又一圈地磨豆腐,邹永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甚而厌倦这样没完没了的活计。为了解闷,舒缓劳累的气氛,邹贵升常常一边做豆腐一边给邹永生讲述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包括宾阳舞炮龙的相关传说和扎炮龙的技艺。慢慢地,邹贵升在生计的磨盘前将自己扎炮龙的整套技艺传授到孩子邹永生的手上。

稀疏稍长的头发往后梳着、脑门光光的邹玉特尽情搜索所有能回想到家族与炮龙相关的事后告诉我们,他不知道爷爷的前辈是否有人也会扎炮龙。所以,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邹家炮龙技艺的第二代传人。

在磨盘前渐渐长大的邹永生,确实心灵手巧,后来还学会了编织诸如蜈蚣、鲤鱼、飞鸟等花灯。每当宾阳舞炮龙时,他都要编织这些东西让街坊孩子们提在手里去看炮龙表演,增添祥和喜庆的气氛。


在宾阳县宾州镇三联街,邹玉特在扎制炮龙(2016年2月16日摄)。扎制一条炮龙需要多人配合,前后至少要花20天时间。

(二)劫难之后:

剖竹制篾还扎龙

就像爷爷不经意间就给父亲传授了“龙经”一样,扎炮龙这个需要细心和技巧的手工艺,几乎没有任何刻意安排就传到了邹玉特的手上,使他成为邹家第三代“龙的传人”。

已经不用推磨盘磨豆腐的邹玉特,从小就对父亲扎炮龙的手艺感兴趣。父亲扎炮龙时,他经常在身边帮忙干些编龙须等力所能及的活,并从中一步步学到了这门技艺。到了上初中的年龄,邹玉特已经成为了父亲扎炮龙一个得力的助手。22岁那年,邹玉特独立扎制的第一条炮龙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狂舞飞腾,艺人那种特有的成就感第一次涌上他的心头。从此,宾阳多了一位制扎炮龙的师傅。

1960年代中期的宾阳,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步步陷入“文革”泥淖。在十年浩劫中,宾阳炮龙表演几乎中断。但不知道什么原因,1970年代初,不给表演炮龙的宾阳,很多公共戏台上却有舞狮子表演,而且十分热闹。

邹永生看到舞炮龙没了戏,深感炮龙表演已经走到了尽头。失望中,他慢慢学着制作舞狮。并很快组织了舞狮队,到宾阳县城各戏台表演,以期娱乐观众,打发艺人沉闷寂寞的时光。

无法预料的不幸就在这些疯狂似的热闹中发生。1974年的一天,他们这个舞狮队正在潮水般的欢呼声和掌声中表演舞狮时,不知道什么原因,舞狮队中突然起了火,火势迅速蔓延到舞狮队员的身上,那些毛绒绒的着装没来得及脱掉,烧伤了3名演员,其中一名因不治不幸身亡。

和“文革”是一场中国人的劫难一样,这场找不到原因的火灾给邹永生他们的舞狮技艺人员带来的无疑也是一场劫难。舞了3年狮子的邹永生,从此不再做舞狮,收起锣鼓,不再舞那伤心的狮子。

历经生死劫难,痛定思痛,邹永生的心里又悄悄滋长了对那几乎荒芜了的扎炮龙的怀念。他暗下决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一定重新回到炮龙制作上,给别人生活带来欢笑,给自己生活带来愉悦。

就在邹永生益发怀念炮龙的时候,阳光雨露般的机会来了。十年浩劫刚过,宾阳县第一条炮龙又从邹永生所在的三联街起舞。

邹永生久违的笑容再次灿烂,并横下一条心,与炮龙制作这门技艺厮守终身,直到1988年,76岁的他辞别尘世。


邹玉特在装饰一条炮龙(2016年2月16日摄)。宾阳县像邹玉特这样的炮龙扎制艺人有10多名,舞炮龙的民俗得以千年传承,离不开扎龙艺人世代接力,传承手艺。

(三)天赐盛世:

宾阳炮龙走南闯北扬声名

邹家的扎炮龙技艺没有因为邹永生音容笑貌渐行渐远而丢失,接过父亲衣钵的邹玉特把它承传,并和他的同行走南闯北扬起宾阳炮龙的声名。

1992年,邹家的隔壁有亲戚在海南,当地知道宾阳特色的炮龙表演后,电话盛邀邹玉特等扎炮龙艺人到海南去为他们传艺,并为他们制作了一条银龙和一条金龙。海南人第一次领略了宾阳这个起舞了上百年的民间民俗技艺的神秘与刺激。

又是海南。2000年。春节脚步日益临近。海南有关方面为迎接当地农历正月初八的“狂欢节”,再次邀请邹玉特等宾阳扎炮龙艺人到海南去扎炮龙,并亲自上阵作炮龙表演。

这一年,邹玉特的春节过得十分繁忙,年前他就和艺人朋友赶赴海南,扎好炮龙,做好前期各项工作。大年夜从海南赶回来和家人团聚,并着手准备宾阳正月十一的炮龙节。正月初四,他们又得跑往海南,和当地群众一起舞龙狂欢。在海南,他们创造了宾阳舞炮龙历史上白天舞炮龙的先例。宾阳舞炮龙再次赢得居住在中国最南端椰林碧海中群众阵阵喝彩与赞誉。

2001年12月3日晚,位于桂西北红水河之滨的大化瑶族自治县,群星灿烂,铜鼓声声。在这里举行的河池市第三届铜鼓山歌艺术节主舞台上一条宽3米,高6米,长30米的巨龙格外引人注目,演员出场都要通过龙肚,再从龙嘴巴里走出来,成为这台艺术晚会的一个大亮点。

这条巨龙是邹玉特和他扎龙艺人朋友的杰作。为了在主舞台上设计装饰这样一条龙,艺术节主办方费尽周折找到了3个地方的制龙高手。最后,经过技艺等方面的挑选,宾阳县的邹玉特和他的技艺朋友成为最佳人选。他们3人驻扎大化花了40天完成这条宾阳县扎龙史上最大、最高、最长的龙制扎工作。


邹玉特在装饰一条炮龙(2016年2月16日摄)。年过花甲的邹玉特如今还不愿“退休”,他说要让自己手上的技艺和宾阳炮龙节一起精彩不断。

邹玉特,这位坐在我们面前的邹家第三代龙传人,现在已是宾阳当地声名在外的扎龙艺人,经他手里扎出的炮龙远走广西各地以及粤、琼两省,宾阳炮龙也因此声名远扬。

邹玉特说,他独立扎龙已经有30个年头了,“是干部都可以退休了”。30年来,几乎每年都要扎炮龙,从未间断过,“少一年不扎炮龙心里就不舒服,”最多一年扎15条炮龙。

已经62岁的邹玉特,还不能“退休”,也不愿“退休”。他说,他要用他的手艺继续传承炮龙文化,让自己手上的技艺和宾阳炮龙故事一起,精彩不断,直至永远。(完)


来源:山屋煮茶  图片: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 

原标题:“中国炮龙之乡”一家三代“龙传人”



审核:邹序仪、邹明、邹锡尧、邹常举、邹海兵、邹光权(排名不分先后)

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传播邹氏家族文化及信息,文章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参考,您对本文内容如有更权威和专业的说法,表示尊重,欢迎留言讨论。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宗亲投稿邮箱:1114574406@qq.com

编辑部微信号:

CL028866欢迎投稿

弘扬家族文化,分享点赞点个在看 

邹氏a天下
传承先祖美德,弘扬家族文化!邹氏资讯、 家风家训、字辈寻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