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乡村那些事之十二】 吃 食(上)

时事   2025-01-04 14:41   河北  

食(上)

史长生

吃食,字面的意思泛指食物,涵盖了所有可以吃的东面,我们清河俗语叫“吃头儿”。

千百年来,老百姓生活在农村,以村庄为圆心向四周辐射的土地,是丰富的宝藏,是为乡人出产吃食的天然资源,地里生长的稼穑五谷和林果瓜蔬,给人们提供了活命的需用。简言之,除了难得的动物肉食之外,人们吃的东西有两种,一是树上结的,二是地里长的。

过去乡村空气清新,没有污染,春夏秋三季放眼望去,四周是绿油油的青纱帐或黄澄澄的庄稼地,村边是沙柳趟子和红荆棵子,就连房前屋后的宅子上,也都栽满了榆树、槐树和杨柳树。在一些村庄里,还有现在已经非常少见的楮树、椿树、苦楝树、杜梨树、皂角树、白蜡树、桑葚树。那时,家家户户院子里都种有枣树,分为紫枣、婆枣和灵枣。这些枣,既是零食,也当主食,至少可以算作副食,除了平时生吃几个爽口外,它可以煮枣饭、熬枣粥、蒸枣糕,是生活困难时期乡下人看重的一种吃食。另外,一些人家的宅院旁边还会长着几棵稀有的枣树品种,比如辣椒枣,中间粗两头细,个大味儿鲜,酸甜可口;秤砣枣,形似小拳头儿,落地即碎,酥脆惑人,其特殊口感常常叫村里的孩子们惦念算计。至于梨树、桃树、杏树、苹果树、石榴树,那时并不多见,除了极少数的果木杭子,也有人在空闲的院子里栽种几棵,每到果熟季节,常常有专人黑白盯守,怕的是嘴馋的人翻墙偷摘。农村有句俗语,叫做“爬瓜溜枣不算贼”,但在日子艰窘的年月里,主家还指望用这些果品换些钱补贴家用,邻里之间也要防备是可以理解的。

林果产品只是辅助生活的小项,人们真正赖以生存的吃食是生长在田间的庄稼。我们冀南平原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地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这些粮食算作粗粮,而被称为细粮的小麦产量很低,当时亩产只有一两百斤。沙荒盐碱的贫瘠土质加上旱涝频仍的自然灾害,使得老百姓常年只能吃粗粮,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舍得吃上一两顿白面馍馍。地里还有些种植量很少的稀有品种,像花生、芝麻、绿豆、黍子等,均被视作上等吃食,只有在榨油、佐饭和蒸年糕时才舍得用。大田里的另一种作物是地瓜,我们这里叫红薯,从植物分类上属于薯科,算不上真正的粮食,但它易种植,产量高,曾在一个时期被我们这一带的农民当作餐桌上的主要吃食。因为主粮少,除高粱饼子、玉米窝头和小米稀饭外,一日三餐都吃红薯。为了便于存放,收获后的鲜红薯要切片晒干,当时各家各户房顶上晾晒的都是“红薯干儿”。这种薯干儿晒出来是白的,轧成面是青的,蒸出的干粮却是黑的,硬梆梆粘牙糊口,吃到嘴里难以下咽。秋冬季节各家吃得最多的是㸆红薯,一煮一大锅,吃了上顿吃下顿,只吃得一家人看着生厌。那一代的孩子是吃红薯长大的,大人定下了规矩,不先吃红薯不让吃干粮,如果谁揭皮多了或掰把儿大了,不是挨熊就是挨揍。

编辑/一审: 裴艳艳  康凌云 高书

二审:高国红

三审:裴海潮





END




点赞+在看

分享小伙伴


清河融媒
新闻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转播;文艺广播、资讯服务、广告、广播技术服务、广播业务培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