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被誉为“百味之首”,
日常烹饪不可或缺最基础的调味品。
然而,食盐没吃对却成为健康的潜在威胁,
会导致高血压等多种疾病。
其实,只要把家里的盐换一换,
好处很多!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 2022》给出的数据: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2020 年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 48.00%和 45.86%。
高血压,是导致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重量级杀手。我国确诊高血压的人数已达 3.4 亿,平均每 10 个人当中就有 3~4 名是高血压患者。
而钠盐摄入超标和/或钾摄入不足,是导致血压升高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低钠盐推广使用指南》强调,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它导致了大约三分之二的脑卒中和近一半的冠心病病例。过量的钠摄入会提高血压,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钠和钾的摄入不平衡也会导致血压升高,进一步加剧心血管问题。该指南基于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多项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证实了低钠盐的使用不仅安全可行,而且能有效降低医疗成本,对中国人群尤为适宜。
简单来说,低钠盐是一种将食盐中的部分氯化钠替换成等量氯化钾的盐,其比例通常为:75% 的氯化钠+ 25% 的食品级氯化钾。这种盐在大型商超及网上购物平台都能买到。有确凿证据表明,使用低钠盐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无论是否服用降压药)。利远大于弊,证据等级高。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是指有脑卒中、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史或 10 年心血管风险估计>10%的人群。在此类人群中,使用低钠盐可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利远大于弊,证据等级高。使用低钠盐可以降低血压,减少心血管事件,并且不会增加中老年人的全因死亡率。利远大于弊。证据等级高。4. 建议血压正常的健康人考虑用低钠盐
在不增加低血压风险的情况下,使用低钠盐可以降低健康人群的血压,减少高血压的发生率。利大于弊,证据等级中。
5. 推荐家庭烹饪使用低钠盐替代普通盐
家庭烹饪中使用低钠盐,在不同人群中均具有明确的降压作用,并显著减少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新发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和全因死亡,安全性良好,获益远大于风险,证据等级高。在集中养老机构使用低钠盐具有明显的降压效果,并显著减少主要心血管病事件,安全性良好,获益远大于风险,证据等级高。7. 建议商业餐厅及网约配送餐饮商家使用低钠盐替代普通盐目前国际上已有在商业餐厅使用低钠盐的实践,但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在餐馆和外卖餐饮服务中使用盐替代品对健康结果的影响。间接证据表明,利大于弊,应考虑不同人群的消费者特征、潜在的成本增加和健康益处。8. 建议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使用低钠盐替代普通盐的产品并清楚标识,供消费者选择研究表明,低钠盐的使用减少了各种加工食品中的钠含量,而不影响口感。间接证据表明,利大于弊,应该考虑不同人群的消费者特征、潜在的成本增加和健康益处。加工食品是钠摄入量的主要来源,在中国消费量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盐替代可以显著降低肉制品、面包、比萨、奶酪、腌肉中的钠含量,而不会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口感。低钠盐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应用已有 40 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因使用低钠盐引起的高钾血症病例仅报告了 29 例。在健康人中进行的钾负荷试验发现,每天 400mmol 钾的最大负荷剂量是可以接受的。且只有一项研究(DECIDE-Salt 研究)报道了低钠盐可略微降低血清钠,但未发现低钠血症风险增加。美国 FDA 将低钠盐的风险评估为“一般公认安全(GRAS)”, 这意味着食品制造商可以在必要的水平下使用。
已有研究表明,低钠盐不仅符合成本效益和成本效用,而且节省了社会和个人的总健康成本。
据估算,若能将低钠盐推广到中国所有的老年护理机构,估计仅前两年就可避免 4.8 万例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 10.8 万例高血压病例。而如果将低钠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年死亡人数将减少约 100 万,其潜在的巨大公共卫生意义,是任何降压药物所不能比拟的。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食用低钠盐,低钠盐中一部分氯化钠被替换成了等量氯化钾。对于患有肾功能不全、严重高钾血症或服用保钾利尿剂的人群,摄入过多的钾可能引发健康风险,如心律失常或心脏问题。这些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控制钾的摄入量。
1. 肾功能不全患者(eGFR<60 ml/min/1.73m²)如需使用低钠盐,应咨询专科医生
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肾功能不全患者可以从使用低钠盐中获益。有一项建模研究表明,在中国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推广低钠盐的益处大于危害,但证据的确定性较低。
2. 高钾血症患者不宜食用低钠盐
低钠盐的使用会使血清钾水平轻微升高,确诊为高钾血症的患者不宜使用。
[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23.04.
[2]中国低钠盐推广应用指南[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4,25(08):957-973.
[3]中国低钠盐推广应用指南(实践版)[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4,25(08):974-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