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模特队,对抗“春晚科目三”的最强音

乐活   其他   2024-02-11 14:33   加拿大  
网友悬着的心终于可以落地了。

早在一月份,媒体发起过一项投票,调查网友们是否希望科目三上春晚。在多达六万人参与的投票中,有五万人不希望科目三上春晚。
 

此后,多地春晚彩排视频流出,科目三还是在众多排斥下登上了舞台。

虽然只是地方春晚的彩排,最终没让网友在年三十央视春晚看见,但还是倒了许多人的胃口,惊吓出许多冷汗。


为啥人们不想在春晚看科目三呢?

春晚留给我们的传统印象,是需要通过层层选拔才能登台的作品,是正式演出之前N次彩排都不能外露的作品细节,是闭卷考试之后荣登榜首的“黑马”,不是开卷考试的“倒数第一”。

也就是说,从去年十一月份爆火至今,科目三是一份让人已经出现审美疲劳的作品,不论科目三怎么融入作品中进行创新,科目三还是科目三。

就在导演们琢磨不透到底该不该把科目三放进去时,网上刮起了一阵红高粱模特队风,网友们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对这盘二十多年前的“大菜”疯狂“反刍”,边吃边喊:还是听这带劲!
 
 

红高粱模特队,
咱老百姓自己的“帕梅拉”
 

“大棉袄,二棉裤,里头是羊皮外头裹着布”。

简单又喜庆的旋律冲散了科目三在人们脑海中的残骸,给网友们够不到的“痒痒肉”挠得血脉舒畅。

这部从1997年的小品《红高粱模特队》穿越过来的插曲以不分职业、不分年龄的传播渠道,走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听到旋律会不自觉地扭起来,也不觉得不好意思。
 
这些人里有年轻的学生,也有面露沧桑的打工人。


他们舞姿或灵动或僵硬,手里没有红手绢,用纸巾替代,跳走了早八的疲惫,跳掉了陪领导喝酒攒下的尿酸,坚持不下十分钟帕梅拉热身操,却能跳几轮“大棉袄,二棉裤”。
 

人们从一学就会的模特队舞姿里找到快乐,模特队也让他们在记忆里找到自己。


这份来自东北黑土地的歌曲二十多年后又对东北进行反哺,歌曲传递出来的情绪饱满又热情,听完让哈尔滨景区里的年轻人穿着大棉袄在冰天雪地里燃起人们心里的一把火。

 
红高粱模特队的快乐属于所有人,它带来的情绪价值是流动的、可传递的。它好像有种魔力,能让人们出现自己富起来的幻觉,给人们的理想添加精神氮泵,像是生活更有奔头了。
 
为何我们如此热爱红高粱模特队?
 
这还要从97年春晚说起。
 
编剧崔凯和赵本山等人一起去大连皮口体验生活,发现当地有一家服装集团,做得风生水起,生产出来的服装远销海外,然而董事长不是高富帅,而是个老太太。

董事长一看来且了,高兴极了,让宣传队上台走模特步欢迎客人。


宣传队由农民组成,虽然步伐不够专业,但精神状态极佳,这种状态打动了编剧,让他看到了农民精神上的变化,也从这种状态看出了农民在改革春风吹满地之后收获到的生活富足感。

小品舞台上,红高粱模特队也是由纯正的农民组成,这个队伍里有养鹅的农民、种粮大户,还有去大城市铁岭做过报告的劳模。
 


这些农民们白天想,夜里哭,终于在裁缝赵队长的率领下来到了首都,迎来了服装设计师范师傅。
 
终于盼来了天时地利人和,赵队长想让农民们换上演出服装表演,这让赶时间的范师傅觉得不耐烦,发牢骚说,劳动和美是两码事。
 
这句话赵队长听不得,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劳动者是最美的人。



是啊,没有普天下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吃啥?没有普通者的劳动,穿啥?吃穿都没了,你还臭美啥?



赵队长说的对,但他没料到的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动手劳动的不再仅限于田间地头的农民,劳动者的范围扩大,变成了数以亿计的打工人。
 
不一样的是,这些人称自己为社畜,脸上少了些劳动者的自豪感,多了些牲畜的麻木和疲惫感,甚至,还对打工人这个身份感到不好意思。
 
我们无法再用“劳动者是最美的人”这句话燃起自己的劳动欲望,别人说这句话来鼓励我们也是一样的效果,更难以像当年的“小辣椒”一样,穿上特色农服透着心里红,有的只是工服一穿,工具人属性上身,消灭个人喜怒,放下私人理想。



一些社会言论总是在批判年轻人的“躺平”思想,批评不求上进的思想固然可取,但反过头来想想,我们拿什么去鼓励劳动者自发产生劳动精神?
 
如果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都不重要,那么拿嘴鼓励则更无用处。

一边要求劳动者有奋斗精神,一边勒紧劳动者小脖不给吃饭,还要人们扬起热烈的笑脸,这不混蛋么?

反倒是红高粱模特队曲调一响,让人们流离失所的劳动心态有了归属感。



我们跳模特队,向往模特队,向往的是那份付出劳动收获幸福的纯粹,这样一来便可以弥补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的遗憾,哪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弥补,我们的心里也是有慰藉的,有盼头的。

就像是歌词里唱的那样,千百年创业艰辛,换来这春满家园。





让老牌春晚作品焕发生机的不是科目三
而是她们自己


网上有人打趣说,感谢科目三的衬托,让以前的春晚小品又有了重获新生的机会。
 
重获新生这个说法不对,靠科目三衬托更是无稽之谈。科目三代表的是一类骤然火起来的现象类作品,它们像一块口香糖一样,刚嚼起来清爽又带劲,吃着吃着就没味道了,就算把吐出来的口香糖雕刻成花,也难跟刚入口时一样可口。
 
而老牌春晚自创作伊始,从信息相对闭塞的“大头”电视机时代走来,走到了多端互动的互联网时代。过了二三十年仍在人们脑海中记忆犹新,靠的是人们储存记忆所用的情感,是作品本身的生命力。
 
就算是经历过二创,也不会让人觉得头皮发麻,难以入眼,反而让看到的人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觉,有时看梗,有时听歌,有时看自己。
 

网上有一则赵本山劝小丑的视频,播放量达一千三百多万。
 
创作者把赵本山的作品和歌谭Joker剪辑到了一起,两大艺术元素相互碰撞,看过小品和小丑的人都燃起来了,有人在歌谭,有人在土地;有人踉跄落地,有人看高楼平地起。
 
两种极端的情绪相互救赎,小品催人奋进,小丑以退为进,各论各的,都不耽误。
 
视频下网友评论你一言我一语,虽然都是他们自己的评论,但总给人一种感觉,这些词好像在哪见过。
 

“铁岭”、“溜光大道”、“领上道”......这些词语在以往赵本山的春晚小品台词里出现过。虽然小品里详细的台词没记住, 但这些台词以碎片的形式留存在我们脑子里,在合适的场景中混杂着现代语系表达出来。
 

让有共同回忆的人拉近距离,就算远渡重洋,同样能靠几句春晚小品台词收获家乡味道。


“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
“来是come,去是go,要打招呼喊hello”
“人是衣马是鞍,一看长相二看穿”
“猪撞树上了,你撞猪上了”
......

从小品这种语言类节目登上春晚以来,脍炙人口从不只是口头说说。这个舞台产生了许多人民艺术家,小品教父赵本山、朋克中年陈佩斯、rap教母赵丽蓉......


他们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不断观察人民群众的生活,把生活中的小人物搬到舞台上,放大他们的喜怒哀乐,让观众在作品里找到自己。


虽然许多面向全国观众的作品都像“科目三登上春晚彩排舞台”一样令人深感不适,但我仍然相信语言类节目的创作者,他们是朝着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向努力的。
 
或许只需要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复刻进作品,加之喜剧梗的作用,想必拥有生命力的作品也会像红高粱模特队那样,让人不自觉地记住它们。
 
但似乎,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早已横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山沟沟两边有两波人,说的人被捂住了嘴巴,看的人被遮挡了视线。


THE END

本文作者
爆肝唐
徒嘴吃虾第一人


推荐阅读
后舍男生的奇幻漂流

关注蹦迪班长
一起Disco这个世界


蹦迪班长
为文艺复兴一蹦到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