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试图每个决策都追求100分

职场   2024-11-04 20:18   中国  

曾有读者找我咨询,聊到行动方案,我建议对方先做目前可以先做起来的几件事,而对方会纠结,这些是不是一个100分的决策,是不是做了A+B+C,就一定有一个100分的结果。

没有人能给到这样的保证,找什么样的人、花多少钱职场咨询都没有这结果,原因我在文章中写过了:确定性,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东西

我注意到有时候人们不愿意行动,或者过于焦虑,其实都在追求做100分的决策。

比如报考志愿没有到好大学就完蛋了,没有学到热门专业就完了,起点不是一家大公司以后就完了,选错了伴侣、小孩上学没有进入到六小强,就完了。

 

这种心态还是追求每一个人生经历都是顶尖的、最高效率的最优解,最后自己会困在里面。

因为没有人能每一步都做到100分决策,前一阵看段永平的投资问答录,他也不能,甚至巴菲特芒格也不能,他们都有过亏钱的经历。

过于追求100分的决策,更有可能会陷入自我pua。

我有好朋友错失了卖房最高点,之后郁闷消化好久,还会和自己说自己认知不够,所以赚不到那部分钱。

“人只能赚到认知内的钱”,这句话太过流行,以至于我们没有怀疑过它不合理的部分,比如时代、黑天鹅、运气、家庭起点等因素。

用这句话全部归到自己身上,不考虑外部因素,实际上是一种错误归因。

心理学中讲归因这个概念 ,其实要适度。

过于归为内因,把外在客观因素也算到自己头上,这是一种自我攻击。

女性抑郁者是男性的两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经历消极情绪之后,女性有更多的反刍思维,过度集中在自己的问题上,增加了抑郁的风险。(《心理学与生活》)

 

回顾我以前的很多决策,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我有些决定当时看起来也不是最优的,比如没有按照经济学角度出发考量去选择学校、专业、职业、公司、感情。

如果这么选,当年我应该选择更热门的专业、职业路径确定性更高的职位、跳槽挖人给钱更高的公司等等,但这么选了,我也就不是我了。

人毕竟不是一个理性选择机器,还是会有主观的、偏好的、喜欢的因素,这些是算法、确定性之外的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文章开头提到的,咨询需要去挖掘一个咨询者背后的东西,比如喜好、动机、性格,甚至有的人自己对自己都不够清楚了解,就要先把这一课补上,做一些自我探索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反馈,根据这个反馈调整修改。不然后面会出问题,比如纠结后悔、不清楚自己的优势,不会做适合自己的决策。

这个过程,自然不是一个100分的、我给你的答案和决策。

我自己在回顾以前的关键节点决策时候,过程中也有不太顺利的时候。

没有那么高的人生容错率,那就给自己空间时间余地,不像赌徒一般豪赌all in,而是走的过程中发现有点不对劲,就一点点调整修改,同样的错尽量不犯第二次(没有从决策中得到反思,做不好下一次决策)。

不断了解自己,不断修复和自我完善,它可能开始不是100分,但慢慢会达到更理想的状态,因为这是自己探寻到的。

比起做100分决策,更重要的是行动力和纠偏能力。

(end)

需要职场1v1咨询的提前预约,流程见这里:找我咨询

围脖/小红薯号:Stacy职场记

微信:stacy010101

最近有认真经营,会发些思考/生活碎片/整理一些精华内容。

Stacy职场记
Stacy,现500强外企高级经理,清华硕毕业。工作之余写写文章,已出版《光速成长》《能力变现》《职场的51个基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