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享版】七位诗人的现代诗写作课,可以永久回放和反复研习

文化   2024-11-21 06:15   江苏  

王小波曾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我们出生、成长、恋爱、结婚、老去……或许阻挡不了时间的消逝,但却可以拿起笔写诗,化刹那为永恒。


生命中美好的初见也好,一时欢喜一时哀愁也罢,都是真实、赤诚的自己。


诗不在远方,就在我们生活的此时此刻。


01
人人都能成为诗人

外卖骑手王计兵,三个孩子的父亲,无比艰辛地奔忙了大半生。人到中年,生活依然困窘。


54岁那年,他奔跑的行程累计达15万公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跑了快四圈。在一次很不愉快的送餐经历后,他满心委屈地写下了《赶时间的人》:


从空气里赶出风

从风里赶出刀子

从骨头里赶出火

从火里赶出水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8个月后这首诗被一位诗友发到了微博上,意外地获得了2000多万的关注和10万多点赞。“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这句诗不知戳中了多少为生活辗转奔忙的人。


“当你特别苦闷的时候,心里突然有很多话要说,总想写一写”。连中学都没读完的王计兵,这些年一直是位隐秘的诗歌写作者,至今累计写下了5000多首诗。


“诗是支撑我的人,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是唯一能给我内心深处带来快乐的。”


诗集出版时,他在序言中写道:文学拯救了我。



无独有偶。


前半生经历过结婚、家暴、丧夫、创业失败、再婚的王柳云阿姨,54岁开始学习画画和写作,开启了自己的第二人生。


白天她是写字楼里不起眼的清洁工,晚上在租来的6平米小屋,摆好画架沉浸于绘画,王柳云在日记中写道:


我做凡实的工作,养活自己,也养活艺术的梦。

于月下迎着南风,我忽然想,拥抱陌生人

我弱不禁风过着日子……仍然执守地爱着你。


她用画家的眼睛观察,用诗人的灵魂表达。


不论是王计兵,还是王柳云,他们经历过的痛苦、喜悦、心酸、委屈……在写下诗句的那一刻被唤醒、被看见。


诗歌越来越成为打工人利用碎片时间,抒发苦闷与挫败感,重新认识生活的首选。


正如诗人于坚所言,“世界永远焦虑,诗却是一种定力”。


第三代诗歌代表性诗人于坚,曾经在青少年时代当过十年工人,当年也通过写诗找到了自己的尊严。“只有学诗,才能超越生命的庸常,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于坚少年时轻微口吃,普通话也不标准,“我的声音经常受到排斥、嘲笑”,这也成为他最初写诗的动力。“我要一意孤行,守护我的另类声音。”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于坚在工厂开始写诗,当他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时,他的诗已通过手抄本传入大学。诗名逐渐被许多人知晓。


几年后《诗刊》头条刊登了于坚的《尚义街六号》,这首诗在当年被认为是开风气之先——有着对口语出色的运用,以及诗句中洋溢着那个时代罕见的幽默感。


△诗人于坚


诗歌,从过去到现在,始终在召唤人们诗意地栖居,超越生命的麻木。焦虑的时代,我们越来越需要诗歌。


正因为此,近年来诗歌也已成为互联网平台上一种新的内容流行,被称为“诗歌复兴”


据报道,超60万人在快手写诗,近百万创作者在小红书发布了超200万篇诗歌笔记,每周有2500万+用户浏览诗歌相关内容;过去一年,抖音上与唐诗相关的视频累计播放量超158亿,李白在一年之内被点赞了1.6亿次……


南周书院敏锐地意识到诗歌对于我们当下的意义与价值,恰逢其时地请来了7位当代著名诗人,历经半年反复打磨推出了《南方周末诗歌写作课》,希望能帮助广大的诗歌爱好者提升诗歌审美,精进写作技艺,在焦虑时代里找寻到内心的安宁与幸福。


上一期已有1400+学员参与学习,跟随7位诗人阅读、选材、意象、语言、修改5个方面,系统搭建现代诗写作体系。不少错过的朋友反复追问什么时候开第二期,还有上过一期的同学表示意犹未尽,还想再跟一期。



于是,在同学们的热情催更下,《南方周末诗歌写作课》第二期来了!


7位国内杰出诗人、批评家
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
从诗歌观念认知到经典拆解
再到写作技巧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纯享课,可以永久回放和反复研习)


02
诗歌写作真的能教吗?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一路汪洋恣肆壮大下来,早已构成中国人情感的底色。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海子)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顾城)

……


这些诗句,仅仅一瞥,我们的情绪就在不经意间被戳中。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诗歌的美往往存在于扑朔迷离的情境中,即便无法全然读懂每一个字,并不妨碍我们去感受其中的意蕴和美感。 


诗歌历来也被视为文学的金字塔尖,是语言和想象力的艺术。


曾经有种说法,诗人是天生的,教不出来。


诗人黄梵不以为然。他本人从理工科成功转型为诗人、小说家,摸索了多年诗歌写作的技法,2011年又开始在大学教创意写作课,培养出了炎石等一批又一批的年轻诗人。


2014年,他应邀赴台湾,开办新诗写作课。班上有个中学语文教师,认为自己不能写新诗,但结业两年左右,就获得台湾某诗歌奖,也被台湾诗坛推为80后新秀,联合文学也出版了她的诗集。


2019年黄梵老师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为期4天的线下诗歌班,没想到,课程改变了不少学员,结束不到半年,一批零基础的人竟写到了专业水平。


黄梵老师在内地也开设过周末线下班,不到三个月的训练后,就让从未写过新诗的学员在专业文学期刊发表诗作。


△诗人黄梵


黄梵老师究竟用了怎样的神奇教学法呢?


“我的诗歌课与其他不同在于,我模拟了一位新人学诗的全过程展开教学。”


比如教意象,他会把所有对主观意象的运用归纳成四种“错搭”模式。错搭的本质就是,将两个常人熟悉的旧事物A和B,通过硬性搭配,创造出一个新事物,这样就产生了诗意——熟悉中的陌生。


举个例子,如果A是弯月,B是银色的蛇,都是大家熟悉的旧事物,因为A与B不太搭界,常人就不会把两者搭配在一起。


可是当诗人把“弯月”与不搭界的“银色的蛇”,硬性搭配在一起,就会说:弯月是银色的蛇。

这样的错搭因为是常人不熟悉的搭配,就会产生弯月与蛇混合的新事物,给人强烈的陌生感,让人觉得诗意盎然。


意象是诗意产生的关键所在。黄梵老师这些年通过深入浅出的授课,让来自各行各业的诗歌学习者建立了写诗的自信,当有学员打退堂鼓时,他甚至会出示自己初学诗时的习作,让他们生出坚持下去的信心。


诗人不是天生的,也不单单依靠灵感眷顾。一个真正的诗人,须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反复的练习和有效的修改,方能在不断精进中成长起来。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纯享课,可以永久回放和反复研习)


03
从不懂不会到爱上写诗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诗人西渡至今仍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被诗歌震撼的场景:“我上初中的时候,在弟弟们的小学教材上第一次读到唐诗,印象最深刻的是王维、孟浩然的绝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振聋发聩的事情,或者说是一个诗歌事件——原来文字还能创造这么美好的东西!”


从那以后,西渡爱上了读诗写诗,中学毕业时,他已悄悄在笔记本上写了好几本诗。


1985年他如愿考上了北大中文系,与臧棣、清平、麦芒、戈麦等成为诗友,在朋友间的相互激励、切磋和竞争中,诗艺得到长足进步。“那时候我会觉得一天不写诗就是对生命的浪费。”


大学毕业后,他去了一家科技出版社当编辑,一干就是30年,但在这30年中他一直坚持诗歌创作和批评。2018年,由于他在诗歌方面的成就,被请回了清华大学的讲堂,成为一名诗歌课老师。


△诗人西渡


过去六年,西渡老师教过了数百名学生,他们大都是理工科学生,从不懂、不了解现代诗到爱上现代诗,他们都是通过长时间的学习,走上了创作、发表之路。


在他的的诗歌课堂上,有一位热爱古典诗歌、对新诗抱着抵触情绪的同学,在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已被新诗的魅力征服,并写出了很好的作品。这位同学现在已成为了优秀的青年诗人,并决心把新诗的写作和研究作为终生志业。


西渡老师还是北京老舍文学院的外聘导师,他指导的多名学员出版了诗集,还有学员获得了鲁迅文学奖提名。


西渡老师这次在诗歌写作中绕不过去的“语言”版块里,为我们重点讲授了语言意识、语言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尤其是诗歌技艺中的“心感”。


“心感”不同于“手感”。“手感”属于匠人,基于手的重复操作和实践,主要是熟能生巧。“心感”是诗人对语言、经验、题材、事物、主题的综合感知,它有熟能生巧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一种相反的能力,一种让熟悉的事物永远保持新鲜、保持陌生和创造陌生的能力。


西渡老师还强调诗歌的分行,这也是考验诗人的综合技艺。他认为,分行是声音的艺术,体现了诗的本质。“分行需要对语言的声音和意义的双重敏感。打个比方,诗句什么时候该断,什么时候该连,需要判断力,也需要想象。”


诺奖诗人辛波斯卡说:“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胜过不写诗的荒谬”。


西渡老师说:“读诗、写诗,是给你的生命另一次机会。”


现代诗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从不缺乏值得铭记的吉光片羽,我们需要的是为这些灵感迸发的瞬间赋予诗的形式,让它们在语言中得到凝定,成为时间无法剥夺的语言的钻石和灵魂的结晶。


欢迎你加入我们读诗写诗的行列!


7位国内杰出诗人、批评家
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
从诗歌观念认知到经典拆解
再到写作技巧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纯享课,可以永久回放和反复研习)


除了前面提到的于坚、西渡、黄梵,还有欧阳江河、张执浩、张桃洲、陈先发,共7位国内著名诗人。这些都是谈论当代诗歌,绕不开的名字,是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


欧阳江河,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英国剑桥大学诗歌银叶奖得主。从朦胧诗开始便一直走在诗歌创作前沿,被视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他的写作理念对中国诗坛有很大的影响,与莫言、余华、西川同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特聘教授。


张执浩、陈先发,同届揽获鲁迅文学奖,鲁奖也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他们的作品有着深刻的诗意和艺术价值,不仅在文学领域获得认可,还在社会文化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当代诗歌中的重要声音。


张桃洲既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也是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他对现代诗的阅读和写作都有非常着独特的视野。


与市面上普通的诗歌赏析课不同,我们特邀7位杰出诗人,带你从阅读、选材、意象、语言、修改5个方面出发,不仅从思维层面,更从实操层面,帮你系统搭建现代诗写作体系。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讲师介绍↓





我们的每一节课程,都与讲师打磨了好几轮,一步步“追问”他们创作诗歌时最底层的方法。课程或许没有“速成之术”,但一定满是讲师们“摸爬滚打”、以精益求精之心淬炼出来的实践之学!



为了满足更多学员的需求,本次课程特别推出2种规格:纯享版与训练营版



备注:本期【训练营】已停止报名,可选【纯享版】,课程已更新完毕,可自行安排时间听课学习。报名即赠电子版学习资料,可自愿选购纸质资料。



课程福利



7位国内杰出诗人、批评家
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
从诗歌观念认知到经典拆解
再到写作技巧

300+分钟课程,60+诗歌经典之作拆解
5大版块打通现代诗歌阅读写作全流程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纯享课,可以永久回放和反复研习)

(本文为推广信息)

像作家一样写作
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拥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