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建厦门的东海之滨,到宁夏的西北山垣,一场跨越两千多公里的双向奔赴已经进行了25年。25年来一届又一届的支教队员,接力讲述“一条小鱼”的助学故事,将理想与浪漫铺洒在西北大地上。“这条小鱼在乎”成为了孩子们成长路上的一道光,他们也因厦大老师转动了命运的齿轮。
世界那么大
我想带你去看看
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的名单中,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闽宁协作厦门大学宁夏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支教团”),走进大家的视线。
支教团自1999年成立起,先后有312名支教队员远赴宁夏西海固地区,通过教育播撒下爱的种子。其中,厦门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共有22名队员,他们坚定地扎根在宁夏的海原、隆德、彭阳、永宁四县,全心投入到一线教学工作中,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希望。
唐晓宇,今年23岁,是厦门大学第25届研支团团长。四年前,他从遥远的新疆阿克苏赴厦门大学求学,如今又重返西部,毅然选择到海原县关桥中学支教。
无独有偶,22岁的李艳也来自西部,她是宁夏同心县人。曾经走出家乡、看过广阔大海的李艳,在得知支教团的目的地是自己的家乡时,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报了名。她怀揣着为家乡孩子描摹外面世界的梦想,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激励孩子们勇敢追梦。
支教团的成员们通常都承担着重要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他们每个人都会使出十八般武艺,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内容与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学习体验。在海原县第二中学,学生们对支教团的课赞不绝口,纷纷表示,“每次上课都特别有趣,我们学得懂、学得进去。”
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支教团队员们上起课来更加有干劲。在支教团的积极带动下,合唱团、广播站、沉浸式VR课程、网络“云课堂”走进校园,孩子们的世界正在被无限放大。
“这条小鱼在乎”
长大后我就成为了你
在支教团中,一直流传着一个温暖的故事——“这条小鱼在乎”。当海水退潮后,许多小鱼搁浅在沙滩上。一个小男孩看到后,开始捡起一条条小鱼,轻轻地将它们送回海里。旁边的人不解地劝他,“孩子,这么多鱼,谁会在乎呢?”面对这样的质疑,小男孩坚定地回答,“这条小鱼在乎,那条小鱼也在乎。”
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着支教团的每一个队员,激励着他们为每一条“小鱼”带去希望与关怀。张秀丽,是第一届支教团队员,也是当年唯一的女生。她清晰记得,每当晚自习结束熄灯后,总有一群孩子聚在她窗边,借着她批改作业的灯光读书。
那一幕,对她来说,是永生难忘的温暖记忆。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张秀丽都坚定地告诉自己,“在这里,我必须要拼尽全力。”对她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作为教育者最大的浪漫。
宁夏的西海固,曾被联合国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如今却成了盛满希望的理想之地。越来越多的“小鱼”从西北的小溪中奋力游出,向着广袤的大海进发,黄雅芝就是其中之一。
五年前,支教团的到来为黄雅芝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为她打开了通向远方的大门。五年后的今天,黄雅芝以厦门大学学生的身份,坚定地递交了她的支教申请,决心靠近光、成为光,加入支教的队伍,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更多孩子的心田。
2024年5月14日,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这条小鱼在乎”奖助学金发放仪式在隆德县第四中学举行。截至目前“这条小鱼在乎”助学公益品牌项目累计向社会募捐各类款项数额1500余万元,资助了当地2万多名学生,救助了2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
支教团创作的歌曲《大漠与海》中有这样一句深情的对白,“白鹭飞向大山,是希望带更多的小鱼回到大海。”这群心怀浪漫与理想的年轻人,憧憬着成为白鹭,通过支教的方式,尽自己所能,带领大山深处的“小鱼”们跃入更加辽阔的天地,探索未知的世界。
12集纪录片《向前奔跑的青春》5月4日至5月30日10:00在芒果TV,17:40在湖南卫视双平台播出,一起来看一群浪漫有理想的年轻人如何用爱浇灌希望之花。
转载请注明来源
转自青春厦大
编辑 | 申昱
责任编辑 | 林衍含 唐晓宇 申昱
往期回顾
01 |
02 |
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