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之际,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将以连载的方式,推出系列文章《悉新拓路——悉地与苏州工业园区30年》。今天推出《湖畔风起潮涌》。
湖畔风起潮涌
1992年初,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了借鉴新加坡经验的重要谈话;9月,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率团访问中国,表达了中新合作共同建立工业园区的意向。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同意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由此风起潮涌。
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深圳、珠海等地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谈话中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
彼时正值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建时期,如果盲目选择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借鉴和合作,会给刚转型的社会经济状况带来强烈冲击。新加坡与中国在种族和文化上具有相似性,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开展了以“重建亚洲价值观”为特征的“再亚洲化”运动,这种共同繁荣亚洲的追求使中国改革领导者更倾向于选择新加坡作为合作伙伴。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因劳动力无限供给带来的生产低成本比较优势,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不断推进现代化,中国迫切需要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管理、推进工业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新加坡作为一个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转向高科技产业的国家,在世界体系中享有贸易自由与技术进步的成果,它拥有的大量跨国公司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作为一个媒介,可以逐步将西方的先进技术转移至中国。
另一方面,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早期发展历程相似,中国也是采取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发展模式。当时中国大量的国有企业,不管盈利或亏损,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采取措施应对工业污染问题。虽然1989年12月通过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但因法律执行力较弱、污染控制需要付出大量的资本,中国城市和农村均有较大规模的工业污染。而反观新加坡的裕廊工业,它采取了以国有资本推进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并在发展的同时着手处理环境问题的工业发展模式。在进行工业选址和制定企业运行规章时,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措施都被当作一个关键因素加以考虑。新加坡的工业建设旨在逐步消除高污染、低增值的工业类型,从而改善国内的生态环境。如建立生态友好型工业项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持一个城市及其周围区域的生态平衡。这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而江苏省在90年代初刚刚走过被邓小平同志称之为“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正在实施接轨浦东和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三沿”发展战略,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全省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沪宁高速公路江苏段,筹划建设苏中、苏北高等级公路以及几座新的长江大桥,抓紧建设太湖、淮河水利工程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等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江苏省还在酝酿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加强干部培训工作等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各类人才的方案。时任江苏省省长陈焕友就表示,在经济体制加快转轨、开放型经济蓄势待发的重要时刻,江苏省要学习新加坡快速发展、社会管理的经验,为江苏建设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省份提供借鉴。关于“中新合作创园建区”的构想,省里经慎重考量,决定集中力量推出苏州这座城市同新加坡谈合作。
1992年9月30日,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率考察团一行从北京飞往江苏无锡,次日便到苏州考察,陈焕友省长特批去上海租了一辆加长奔驰,并全程陪同。因为是临时增加的行程,所以时间很短,时任苏州市市长章新胜接到通知后,几乎什么也来不及准备,干脆给李光耀资政一行安排了苏州游,第一站就安排到了虎丘山,然后又去了留园。章新胜市长全程一句关于工业的话都没讲,而是从苏州古城古塔讲到园艺栽培,再到历史人文,苏州出了多少状元等等。李光耀资政一扫此前的严肃认真,听得很开心,而且还打趣地说:“人到了苏州,就变得聪明了,以后我一定要让我孙子来住上几年。”在苏州竹辉饭店举行的告别宴会上,宾主交谈甚欢,在吴侬软语的评弹声中,泡上一杯碧螺春,吃吃软糯的点心,这让久居海外的李光耀资政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式传统情感。临行,就在李光耀资政接待专车车门即将关上的那一刻,章新胜市长挤上了那辆加长奔驰。到火车站短短二十分钟的车程,章新胜市长用流利的英语介绍了人民路沿途风景以及人文故事,他还提议说,苏州在工业上确实不如其它城市,但白纸更好画画,新加坡与其分散投资,不如集中精力在苏州投资一个完全新加坡模式的工业城。最后,已经登上列车的李光耀又折返回身问了章新胜一个具体的问题:“苏州有国际机场吗?” 章新胜来不及思考,脱口而出:“苏州东面60公里有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李光耀哦了一声,转身若有所思,又上了火车。
1993年5月10日,李光耀资政率领150多人的考察团再度访华。考察团来到苏州刺绣厂参观绣娘刺绣,并被特别安排观摩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凤女士是如何把一根蚕丝劈到128股的。虽然什么介绍都没有,但在外宾的眼里,苏州人如此细腻,如此刻苦,工人素质绝对不会成为问题。在考察完苏州后,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建议考察一下山东,所以考察团又去了山东。山东省对于这次考察也是相当的重视,并推出了四个城市让新加坡方面选择——青岛、烟台、威海和潍坊。当时山东的基础设施好于江苏,无论是青岛还是烟台,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硬件设施都比江苏好,所以考察团里一大批企业家都希望到那边去投资。但李光耀资政不拘泥于眼前的利益,而是充分考虑了国家战略因素和人才因素。国家战略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向世界宣布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是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江苏、浙江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开发开放,而人才因素方面,当时苏州这边也是明显好于山东。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中新双方合作项目落户苏州也就情理之中了。
李光耀资政在决策以后,反反复复地征询中共中央主要领导的意见,并把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即双方通过友好合作,在苏州建设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配套的高水准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李光耀资政的想法得到了中共中央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江泽民同志在北京会见李光耀资政时说:关于中新合作项目放在哪里,我作为中央领导人不便明确讲,因为手心手背都是肉。但如果你征求我的意见,作为个人看法,我认为放在江苏苏州好,因为那里的劳动力素质比较高,中国历史上的状元、举人出在那里的比较多,而且苏州靠上海近,交通方便。
苏州工业园区是两国政府之间的合作,是投资200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必须得到中央政府的正式批准,必须取得国家许多部门的支持。在接下来的一两个月里,陈焕友省长带领省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苏州市的负责同志,到国家有关部委汇报项目情况,并想办法直接向李鹏同志作了当面汇报,争取支持。在项目建议书的起草阶段,起草组在原苏州市政府老干部活动室里,用了七天的时间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写完一张纸,省领导就看一张。刚开始,起草组并不会写项目建议书,另外没有什么现成的东西可以参考,当时就完全按照报工业项目的格式起草建议书,一次又一次被打回来修改。陈焕友省长亲自出面,弄到了一份熊谷组(香港)公司独资开发建设海南洋浦半岛的项目建议书,起草组借鉴了这份建议书并编成了一份新的项目建议书。当时的市政府老干部活动室,里面还烧着蜂窝煤,几个人吃了一个星期的方便面,还另外组织了市纪委、经委、外经委等一批人提供数据和材料。很快完整的项目书就编了出来,分上下两册,还有附件,附件里面包括了李光耀资政的信件、建议书,以及与苏州市草签的一个协议。在随后中央组织的项目建议书审核会议上,时任国务院特区办副主任赵云栋和时任江苏省副省长王荣炳作了汇报,22个国务院部委的主要负责人发言表示同意,几位副总理也发言提出了一些要求。唯一提出意见的是科委,这主要是江苏的原因,因为江苏省在送项目建议书的时候漏了科委,这么大的事情科委事先并不知情。好在科委的负责人只是原则性提了一些关于科技发展的想法和建议,最终还是整个都顺利通过了。后来中央发布九号文件对项目建议书予以批复,中共中央几位主要领导都亲自审阅并签了字,如此重视主要是因为项目建议书涉及到的内容比较重大,授予了苏州工业园区很大的审批权,当时授的权甚至比江苏省的还要大。
1993年10月18日至26日,受国务院委托,已任江苏省委书记兼省长的陈焕友率团访问新加坡,并与新加坡贸工部长丹那巴南共同签署了双方合作协议备忘录。在中方代表团访新期间,苏州市政府派出工作小组,与新加坡有关方面展开商务会谈,章新胜市长和吉宝财团主席沈基文签署了苏州工业园区商务协议书。1993年11月15日,李光耀资政致函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朱镕基,介绍了新加坡的主要经验,特别是开发建设裕廊工业镇的经验,提出了项目的细节及实施项目的组织机构的设想,并确定了一个时间表。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批准了中新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1994年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
1994年3月16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省级机关领导干部大会,在职和离退休的副厅(局)级以上干部3000多人参加大会。省委书记陈焕友在会上强调: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是我省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外开放的战略性举措,是我省当前改革开放的头等大事,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全省动员,统一认识,齐心协力,争取成功。为了使合作双方能经常保持有效沟通和协商,同意建立三个层次的协调和联络机构:最高层次的协调机构是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主要职责是负责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总体方向和范围,听取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协调合作双方关系和动作,商定有关重大问题。理事会由两国的各一位副总理共同担任主席,两国政府的相关部长、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各一位政府领导同志为成员。中间层次为双边工作委员会。这是一个执行机构,负责把项目的总体方向和范围落实成具体计划并监督执行。由苏州市市长和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主席共同担任主席,委员由双方负责项目执行的主要官员担任。第三个层次为项目办公室,新加坡在贸工部经发局下设软件办,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内设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双方保持密切合作,热线联系,共同决定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内容,提出合适人员和培训计划,监督执行结果,向双边工作委员会提出进度报告并提出建议。
关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范围,直接关系到新加坡方面的投资信心和园区的长远发展。一开始,省里决定将工业园区的规划面积定为70平方公里,但获批的仅有8平方公里。为了不影响新方的投资信心,省市两方面经商定最终明确:按70平方公里做规划布局,前期先动8平方公里,中新两国正式签订的合作协议里称之为“首期开发8平方公里”。而协议里明确的70平方公里范围,因牵涉到苏州郊区和吴县的五个乡镇,边边角角跨越了众多的行政管辖边界,很不好规划。尤其是如果控制不好,县(区)乡(镇)在工业园区70平方公里周围各自搞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群,不利于长远发展。经江苏省委集体研究决定,把这五个乡镇的200多平方公里一次性划归工业园区,统一规划管理。这个决策在当时费了很多的心血,主要是省、市、县要统一思想,服从工业园区长远规划的大局。1994年春,陈焕友书记带领省里20多位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去苏州现场办公,在召开的领导干部会议上,他表示:“我代表省委、省政府作出这个决定,是从省、市、县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的。”苏州市的相关领导同志表示坚决服从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会议一结束,省市负责同志就一起赶到涉及到行政区划调整的吴县,约吴县市委书记和市长在太湖旅游度假区会面。一见面,陈焕友书记就开门见山地说:“为了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长远需要,省委、省政府决定,把苏州郊区的娄葑乡和吴县的斜塘镇、跨塘镇、唯亭镇、胜浦镇共五个乡镇成建制划归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和管理,你们有什么意见?”两位吴县的领导一致表示,坚决服从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实践证明,行政区划的及时调整,有效地避免了园区发展过程中分散、重复、低水平开发的现象,为苏州工业园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模式,新加坡成立了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财团,苏州相应成立了中方财团,两个财团共同出资,组建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苏州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该合资公司投资总额三亿美元,注册资本一亿美元。成立的前六年,新加坡财团占65%的股权,中方财团占35%的股权;到2001年1月1日,实行股比调整,中方财团占65%的股权,新方财团占35%的股权。这样的合资合作模式好处很多,较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解决了地方政府搞开发建设的资金困难。中国地方政府自己办的开发区,都是通过银行贷款来搞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情况下贷款规模比较小,基础设施建设也往往规模小、标准低。而苏州工业园区就不一样了,由双方财团的股东们按股权比例出资,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因此,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建设的8平方公里,全面铺开建设,气势恢宏,开国内开发区建设之先河。二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按照项目的商务总协议,由合资公司控股方为主负责对外招商。开始由新方财团控股,故由新加坡为主负责对外招商,由于新加坡在欧美的信誉度比较高,加上吴作栋总理亲自到德国、英国帮助推介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项目,园区刚开始打第一根桩就有十多家欧美企业签约,这在国内开发区中是不多见的。由此,苏州工业园区以后在对外招商引资中一路领先。
关于苏州工业园区需要向新加坡方面借鉴的经验,主要分为经济、体制、社会文明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经济管理范畴,即规划和建设现代化城镇并为之招商。具体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开发和管理,土地和建筑开发,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资金、物资、能源、人才等生产要素,建立信息系统,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产业。第二层次,为体制改革范畴,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管理城镇的经济和社会。这些经验主要包括,所有外资、内资企业均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对企业只服务不干涉;建立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的风险责任,企业拥有投资自主权;劳动者竞争就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有关部门定期发布工资增长指导线;实行集养老、失业、住房、医疗、生育保险为一体,自我储蓄的公积金制度;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仲裁、质量认证等市场中介组织;建立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建立服务周到的邻里中心等。第三层次,属于社会文明范畴,即“廉政、法制和精神文明”,核心在于借鉴新加坡的“廉政建设”。主要体现在,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用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来代替政府指令,以达到公正;在容易出现腐败的地方设置严密规范和制度,让人难以犯规或不敢犯规。而在后期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延伸,比如国有资产的管理、社会治理、科技创新、创业投资等,只要开发建设需要而新加坡又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都进行了学习和借鉴。
在如今苏州大道328号的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陈列着两张对比图片,一张是1994年设计师手绘规划效果图,一张是当下的金鸡湖实景图,两者对比高点未变、格局未变、空间肌理也未变,三十载时光飞过,“所见即所得”,规划图纸与实景照片有着惊人的相似度。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和管理、土地开发利用、环境治理和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超前规划,不随意改动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苏州工业园区1994年规划手绘图▲
苏州工业园区2010年鸟瞰图▲
早期的规划基本是全套体系引进,结合苏州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修改,有着明显的新加坡基因。在规划编制上,科学超前、先进合理,有效促进资源整合科学合理地进行空间布局,从而保障了城市开发水平,增强了持续竞争力。在规划管理上,简洁、高效、统一形成了具有园区特色的组织运作体系和法规制度体系并将规划执行到底,保证了城市规划建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在中新双方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的构想下,1992年底至1995年8月,由新方主导编制完成了《苏州工业园区概念规划》《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详细规划》《苏州工业园区第二、三区总体规划》等规划。这一阶段的规划采取敞开来、多借鉴的方式,从概念规划、总体规划、建设指导详细规划等成果名称、内容形式等方面均大量吸纳新加坡式规划经验,是新方主导、中方协助、学习为主的规划编制阶段。在这种思路主导下,规划编制思想十分开放,两个重要规划《苏州工业园区概念规划》《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展开,大胆地描绘未来图景。
新加坡注重规划长远性和现实性的结合,规划采取二级体系,第一级是战略性的概念规划(Concept Plan),第二级是实施性的开发建设指导规划(Development Guide Plan)或总体规划(Master Plan)。概念规划主要指导新加坡全岛未来40-50年长期发展战略方向,其形态结构、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体系仅起示意性作用。总体规划是落实概念规划意图,制定土地使用的管制措施,包括用途区划和开发强度以及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的预留用地,规划期限10-15年。从结构与功能上来看,这两个层次的规划与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相似,但其规划期限更长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加坡逐渐以建设指导规划取代了总体规划。苏州工业园区借鉴了新加坡规划编制体系,采取了“概-分-总”的编制模式,即首先编制宏观层面的概念规划,同步编制分区层面建设指导规划,最后又以建设指导规划的内容反馈汇总形成指导园区发展的总体规划。规划编制和成果公开、透明,且规划一经确立,就成为所有部门必须遵守的法规,调整规划也要严格履行相应程序。同时,园区还强调城市规划必须顺应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检讨和动态更新。如2000年开始,园区迎来第一个规划检讨调整期,主要发展目标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并重,加速推进居住环境和商业设施配套建设;而2010年前后,园区发展目标演变成“现代化”和“国际化”,规划偏向于如何更好地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整合园区内外空间资源等,保障规划适应经济、社会、城市发展并最终得以顺利实施。
园区在启动之初就全面编制了供水、污水处理、供电、燃气、供热、邮电、通信等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的专业规划,并在这些专业规划的指导下,按照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提出的“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8平方公里开发,初步形成与国际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流投资环境”这一目标,进行大规模的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建设。1994年5月12日,在苏州古城东面,美丽的金鸡湖畔,苏州工业园区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奠基仪式,随着打桩机的轰鸣,开发建设的序幕拉开了。当时中国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最高标准是“七通一平”,因为资金的困难,许多地方的开发区甚至“三通一平”“五通一平”就起步了。苏州工业园区则不同,一开始就高标准高起点,在首期开发的8平方公里范围内,按照“九通一平”的标准,全面铺开建设。“九通一平”不仅是数量标准,还有质量要求。比如电,按照国务院分管苏州工业园区项目的副总理要求,电压要稳并向外承诺永久不停电。可在当年,各地缺电非常严重,苏州地区同样会按地区成片拉闸,电力紧张时优先保障民用,企业生产只能让路。苏州工业园区在取得华东电网的大力支持后,对外承诺永久不停电,万一停电,造成的一切损失由政府承担。
园区首期开发启动仪式▲
经过四年左右的开发,首期15万吨/日的自来水厂、1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15万立方米/日的燃气厂、40吨/小时的集中供热厂、容量为360兆伏安的220千伏变电站等重要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首期道路、供电、供水、排污、雨水、燃气、供热、通信、有线电视、土地填高平整的基础设施“九通一平”工程基本建成,不仅可以满足首期开发区内所有投资企业的需要,而且为下一步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十载白驹过隙,姑苏城外的那片泥泞水塘发生了沧桑巨变,从城外一隅跃迁为繁华现代的城市新中心,规划绘就的美好蓝图就这样一步一步变为现实。虽然期间苏州市主政者几经变换,但园区主体建设始终遵循规划不变,这是园区从新加坡学到的“真经”,也是刻在园区血脉里的基因。
三十载潮头勇立,三十载蓝图共绘
《悉新拓路——悉地与苏州工业园区30年》
敬请期待
...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