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改革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在龙岩城北,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号子声中,荒地开垦成良田果园,无数人在这里走向新生。龙岩青草盂农场,1955年建立,1975年改名为“福建省第一监狱”,1994年更名为“福建省闽西监狱”。
“绝不给组织添麻烦”
1970年,刚参加工作的林友山,来到这片红土地。那时的青草盂农场正在经历从粗放到精细、从管理到治理的巨大转变。“警力少、条件差,民警一个月就几十块的工资。”在林友山印象里,大家对物质生活没什么追求,心心念念的就是“为党为国、尽职尽责”,“监舍围墙都很简陋,不像现在这样高墙电网、防范严密,那时,主要靠人防,也就是民警的眼睛盯,日夜监守、通宵布控。”即使是这样,老一辈们从未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
田间地头,老一辈民警们带领罪犯上山采茶、下地农作,现场虽只有几个民警,却凭借着监管智慧,维护了改造秩序。“我们采取分类管理方法,改造表现良好的罪犯在远一些,新来的或者表现不稳定的放在眼皮子底下,方便监管。而且,劳动区域边界会插上红旗,罪犯相互监督,严防越界。”
“绞尽脑汁也要跟紧”
1985年,林友山调入省监狱管理局狱政管理处任职。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颁布,标志着监狱工作进入全面法治化轨道。监狱管理也从过去单纯的防脱逃转变到规范管理轨道上。
经过一代代监狱人民警察的努力奋斗,福建监狱技防、人防、物防条件不断好转,“如何进一步做好监管改造工作?如何让狱政管理工作更加完善、更加规范?”提上了议程。省局狱政管理处通过落实罪犯考核奖惩制度改革,实行罪犯改造一日规范,推行重要执法环节“三公开两监督一把关”,依法从严治监,科学文明管理,全面推进了监狱法治化建设的进程。
“抓罪犯行为规范,抓队列训练,让监管整齐有序、让罪犯行事有依。”时任狱政处处长的林友山,在挂职榕城监狱期间,总结形成了一套罪犯队列规范,并制作成罪犯行为规范示范视频,在全省监狱范围内推广实施。此外,林友山还探索建立三互小组制度,“采用自动生成、物理定位法,比如前后床位、前后站位等,让三名罪犯组成小组,相互学习、相互监督、相互帮助,既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约束力,也能促进他们更加自觉地遵守监规纪律。”
一系列行为规范奖惩制度、罪犯减刑假释规定、分级处遇标准等文件的制定出台,让福建监狱监管工作更加严格、科学、文明、规范,为顺利开展教育改造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 |
福建监狱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