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兆普:让中医药文化落地生根

政务   2024-11-25 07:55   北京  

宋兆普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院长

导读


  他是扎根基层的一名中医,把治病救人作为刻在骨子里的善行追求;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宋氏中医外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他用独创的康复疗法为脑瘫患儿带来福音,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天使爷爷”;

  他随时随地都在宣传中医,在各新兴的短视频平台上科普结合时令节气的中医内容;向热爱中医的“洋徒弟”传授把脉和针灸方法,在碰撞交流中让中医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院长宋兆普。

  近日,《中国人大》记者实地采访宋兆普,深入了解他用精湛医术守护百姓生命健康的感人事迹,听他讲述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用心感受他竭尽全力为中医药文化传承鼓与呼的代表风采。

作为一名基层中医,宋兆普始终胸怀为人民服务、为百姓治病的初心信念。图为宋兆普为患者诊脉。摄影/徐航

  踏着深秋的气息,在河南省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寻着蜿蜒的队伍,走到尽头,便是全国人大代表、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院长宋兆普的门诊室。

  阳光洒进房间,空气中弥漫着人们对健康的渴望。

  “宋大夫,我是从青海来的,您给我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俺家孩子总过敏,宋大夫,您看这可咋整?”

  ……

  屋内是此起彼伏的把脉问诊声,门外是翘首等待的患者。患者笑着离开,宋兆普也跟着开心;遇到拿着一沓检查单、抹着眼泪来寻求希望的患者,宋兆普也跟着揪心。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国家级非遗项目宋氏中医外科疗法代表性传承人……每一份荣誉都是宋兆普以医者仁心让患者受益的无声见证。

  “中医药历史悠久。身为一名基层中医,永远不能忘记尝百草、济苍生的先贤品德,要始终胸怀为人民服务、为百姓治病的初心信念;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要心系百姓,为人民发声,努力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把中医药这块千年瑰宝发扬光大。”千言万语,在宋兆普心中汇聚成千钧承诺——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

大医精诚

救助患儿送希望

“小柴胡汤和解供,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当别人还在背诵“床前明月光”的时候,宋兆普就在父亲的影响下,与中医药结下不解之缘。

“我的父亲是一名老中医,他坚持的就是,病人什么时间看完,什么时候再吃饭。”从15岁师从父亲学医,父亲对他的叮嘱,行医45个春秋,宋兆普从未改变过。

还没来得及跟宋兆普说上几句话,就见到一位风尘仆仆的大姐带着孩子冲进宋兆普的办公室。“宋大夫,我家孩子上初中,最近感冒总不见好,这怎么回事。”彼时,他其实已经诊治完了最后一名病人。看到家长焦急的神色,宋兆普二话没说,搭脉、问诊、开药,一气呵成。

目送母子两人依偎离开的背影,宋兆普才安心。“病人就像‘盲人’,而医生是‘明眼人’。‘明眼人’怎么能去坑‘盲人’呢!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特别是中医讲悬壶济世、大医精诚,我认为这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这是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及医德时所述。宋兆普一直将这句话记在心里。他沿用父亲“不收挂号费、诊疗费,不多收病人一分钱”的行医准则,让群众少花钱治好病成为他毕生的追求,并力所能及为贫困、孤残病人减免医药费用。

2023年10月28日,宋兆普率团队参加平顶山市卫健委组织的《河南省中医药条例》实施一周年宣传暨大型中医义诊活动。(代表供图)

凭借跟患者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宋兆普成为群众口中远近闻名的“宋大夫”。“作为一名中医,我的技术和经验都是因为患者信任积累而来。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恩人去对待,要善待病患,不辜负他们的信任和期待。”

回望宋兆普行医生涯的每个瞬间,最拨动心弦的是他对脑瘫儿童的无私大爱。

“大家都知道脑瘫这种病不好治。孩子原本应该是健康活泼的,却因为疾病,导致精神呆滞、不会说话、不会站立,有的硬如棍、有的软如泥。谁家有了这样的孩子,整个家庭都会陷入困境。”2009年4月2日,这个让宋兆普毕生难忘的日子,看着皮包骨头、长有褥疮但是依然露出稚嫩笑容的脑瘫孩子,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得赶快治,否则孩子一辈子就耽误了。”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从2009年开始,宋兆普对脑瘫患儿的一言一行,都是践行济世为民这一生之诺的最好答案——

带领医疗团队运用“金庚康复疗法”,组织开展救治脑瘫患儿诊疗活动,说服家人、动员医院员工,号召大家积极投入到救治脑瘫患儿的工作中;

拿出几乎全部积蓄,购进康复设备,改造儿童病房,招聘医务人员和护工;

有的患儿不能自主饮食,他就指导护工用注射器一滴一滴往嘴里打,有些孩子有吞咽功能障碍,他便发明“冰激疗法”,使孩子能自主进食;

……

“有的医生问我:‘宋院长,这些脑瘫患儿是你啥亲戚?’我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来到我这里的脑瘫患儿,只要医学条件允许,即使我们医院出钱,也一定要为孩子们治疗!”在宋兆普的精心治疗下,一些脑瘫轻症的孩子得以恢复,重症的孩子也没有被放弃,在托养病房进行治疗,由专门的护工进行看护。

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宋兆普公益救治脑瘫患儿达到3200余名。

宋兆普和病房里的孩子开心交流。(代表供图)

宋兆普没想到,救助脑瘫患儿这一举动,还让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中原大地和天山南北。

“宋大夫,您知道吗,在新疆也有一些脑瘫患儿。有的孩子因为错过黄金治疗期而终身残疾,有的家庭为了给孩子治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您能不能也去帮帮他们?”2015年,一位从新疆慕名而来的患者向宋兆普说出这个心愿。

“什么?新疆的脑瘫患儿,他们是怎么治疗的?”宋兆普详细了解情况后,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新疆为脑瘫患儿开展义诊。“语言不通、风俗迥异,我心里犯嘀咕呀,家里人开始也不赞同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但救死扶伤的医者职责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坚定了我去新疆救治脑瘫患儿的决心。”

吹过沙、翻过山、啃过囊,宋兆普穿梭在广袤的荒滩戈壁。赶马车来的、骑毛驴来的,原本只安排30名患儿的义诊现场,挤满了闻讯而来的患儿和家属。那些已经十四五岁的脑瘫孩子家长,知道孩子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失声痛哭;孩子只有一两岁的家长,看到孩子有了治疗希望,也在激动大哭。

“群众的哭声是对医生的期盼和希望啊!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就是把命搭上,也一定尽全力救治这些孩子。”开展义诊的2天时间里,宋兆普共接诊近500名患者。

他发现,因医疗条件有限,当地脑瘫治疗成为难题。之后,他开始免费接收新疆脑瘫患儿到河南治疗。

“救救我的孩子!”2015年10月,玉苏普•买买提的儿子比拉力被送到汝州接受免费治疗。语言不通的玉苏普•买买提甚至描述不出孩子的情况,可是宋兆普却从他的眼神中读出了无言的恳求。

吃中药、做康复、勤锻炼,玉苏普•买买提把孩子的点滴变化都看在眼里。让玉苏普•买买提更感动的还不止是宋兆普对孩子的治疗。刚到汝州时,他完全无法适应远离亲人的生活环境。而宋兆普和医护人员对他们关怀备至,像亲人一样关爱他们父子俩。

随着康复治疗的逐步深入,孩子的变化越来越明显。玉苏普•买买提这位倔强的新疆汉子禁不住喜极而泣,不善言辞的他终于说出了肺腑之言:“我要用亲身经历告诉亲戚朋友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爱。汝州就是我的家,宋院长就像我的爸爸一样对我好。”

仅仅一年,玉苏普•买买提就带着明显好转的儿子比拉力回家探亲。

在医院2017年春节联欢会上,玉苏普•买买提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了这样一段话:“宋院长,是您给了我对新生活的信心,是您给了我孩子第二次生命。我已经把自己当成汝州人了。我愿意用我的余生来报答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为了民族团结和友谊,我愿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为了让新疆患儿在汝州安心治疗,宋兆普专门设置适合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习俗的病区和厨房,免费给孩子们发放奶粉、衣服、尿不湿等物品。在此基础上,金庚康复医院和新疆当地医院联合,先后在多地援建了4家脑瘫儿童康复机构,免费为当地医院培训技术人员、传授治疗技术、提供治疗脑瘫的中药,并定期派康复专家上门指导工作。为患儿治疗的同时,他和医疗团队还积极向家长传授康复知识,让每一名患儿家长都能掌握基本的按摩、熏蒸、语训等康复手法和技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这种技术让孩子家长学会,让中医药在边疆地区也能落地生根。”

三千公里,从河南到新疆很遥远。因为一颗一往无前救助患儿的决心信心恒心,宋兆普又觉得,他和新疆的距离很近。

“让孩子尽可能有尊严地活下来。看到这些脑瘫的孩子通过中医药治疗逐渐好转的时候,心中无比地高兴。我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医药连接起了情比金坚的民族感情。”宋兆普欣慰地说。

“爷爷,爷爷……”看到满头华发的宋兆普走进来,病房里的孩子们喊着“爷爷”一拥而上,纷纷张开双臂求“抱抱”。对孩子们来说,宋兆普何尝不是带给他们新生的“天使爷爷”!

碰撞交流

让中医药文化“飘香海外”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接过父亲的衣钵,宋兆普将中医发扬光大作为行医使命,把坐诊以外的时间都用在对中医药的研究上。为了惠及更多的中医工作者和病患,他将自己挖掘整理好的中医秘方、验方,以及收藏的上万册古医书、民间名医手抄本编印成册并公开发行,让中医药造福更多人民群众。

宋兆普将中医发扬光大作为行医使命,把坐诊以外的时间都用在对中医药的研究上。(代表供图)

“《黄帝内经》蕴含‘阴阳’、‘五行’等朴素的自然科学理论;《伤寒杂病论》为辩证施治奠定了准则……”宋兆普向记者展示他珍藏的医书古籍。谈起其中奥妙,他如数家珍。“中医药文化历经数千年沉淀,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们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在新时代,中医药也要走出一条新路子,活学活用,做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一代又一代中医药人的精诚努力,令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在宋兆普看来,医书古籍中的字字句句都凝聚着先人智慧,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每每透过书页与古人“对话”,一股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便从他心底油然而生。

与中医药相处越久,宋兆普对中医药的感情越深。“我以前也觉得,中医药只能用来治病。但是越了解中医药文化,越体会到其中蕴含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在其他领域,同样有用武之地。”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宋兆普积极参与视察调研活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助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一次视察检察院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与中医治病救人的异曲同工之处。他生动地将其描述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这与中医问诊讲究的‘望闻问切’,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时常跟同事、年轻医生讲这样一番话:“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作为基层医生,要有为国计民生奉献一切的信念,要尽最大努力挖掘宝贵中医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让传统中医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国家大局服务。”

宋兆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不管走到哪都想宣传中医,讲好中医故事,把中医发扬光大。”随身携带银针已经成了他的习惯。今年3月,在赶赴北京参加全国人代会的高铁上,遇到旅客不适,宋兆普便用银针帮助旅客针灸治疗。

3月9日,在河南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时,宋兆普就加大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作了发言。当天,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对代表建议作出书面回应:要依法惩治侵犯中医药类知识产权犯罪,强化中医药领域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依法保护中医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回应让宋兆普为中医药发声的干劲更足了。他在调研中发现,中小学几乎没有中医药文化课程,学生从小就不了解中医药,这让他十分担忧。他认为,中医药文化普及,必须从娃娃抓起。“宣中医药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助于增进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发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创造条件。”

中医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为了让中医药文化“飘香海外”,宋兆普以守正创新中医药文化为己任,接待了一批批外国学员。

宋兆普向热爱中医的“洋徒弟”德国留学生无名传授把脉和针灸方法,在碰撞交流中让中医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代表供图)

他拿出手机,打开短视频平台,笑着对记者说:“你们看,现在我这位‘洋徒弟’可是不折不扣的网红。别看他是个外国人,可他看病针灸样样精通,对中医传统经典学得也是滚瓜烂熟。”

宋兆普说的,是已经从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德国留学生无名。

跨过千山万水,无名拜宋兆普为师,学习临床经验。中医是医学和哲学的融合,学习中医不仅让无名获得了医学知识,还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变化。中医药的无穷魅力,令无名为之深深折服。在2024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河南展馆现场,无名为参观者号脉,积极向全世界宣传中医药文化,成为了一名传播中医药文化的使者。

外国学员进修学习,为中医药走出国门搭建了良好平台;一根银针,成为串起不同文化的纽带;淡淡药香,浓浓深情,架起一座跨越国界的友谊桥梁。

说起最初带教“洋医生”的经历,虽然过去十几年了,宋兆普依然记忆犹新。

2006年7月,一支由11名金发碧眼“洋中医”组成的进修团,来到金庚康复医院,开始为期一个月的中医诊疗、针灸、中医康复、中药等项目的进修学习。这些学员拥有瑞士、德国、奥地利等不同国籍,都有两年以上中医理论学习经历。

2006年7月,外国学员来到金庚康复医院进修学习中医诊疗方法。(代表供图)

一名叫弗兰西斯卡的学员,令宋兆普印象深刻。“弗兰西斯卡在瑞士已经开了两家门诊。她在实习期间对我说,虽然在理论学习中背诵了很多人体穴位名称,但亲自给病人扎针还是第一次,感觉很奇妙,还要多加练习。如此神奇的针灸技术,在欧洲是难以学到的。”

实践证明,这些外国学员被中医药实力“圈粉”,学到了中医药技术,还把中医药文化的“种子”传播到全世界,让中医药文化在大洋彼岸开花结果。宋兆普对记者说,外国学员们目前在国外都从事着中医诊疗工作,中医药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更加枝繁叶茂了。

看到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宋兆普的喜悦溢于言表:“那批学员对中国文化、中医药文化念念不忘,那段进修实习经历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也希望,让中国人了解、体验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感知中医药文化,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杏林春暖,橘井留香;文化无言,润物无声。

如今,宋兆普带教的第一批“洋学生”还经常与他保持联系。他们在留言薄上写下的字句读之依然令人动容:“虽然我们中西方文化有所不同,可是医院的全部工作人员、汝州市的老百姓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以及温暖的感受。尤其是宋兆普院长的传统中医医术,还有他一颗慈善博爱的心,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一定把学到的医术、医德带到我们的国家,去弘扬中医医术,帮我们的患者解决痛苦,祝福我们福禄寿喜、友谊长存!”

建言献策

传递人民群众心声

9月14日,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宋兆普十分激动。

“重温红色记忆,重温初心使命。去年我参加了第三期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我们参观了瑞金‘一苏大’旧址、‘二苏大’旧址、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史陈列馆见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源起,同时重温党的初心使命,坚定信仰,夯实履职之基。”宋兆普动情地说,探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让他既感动又敬佩。“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起源地,那些饱经岁月的板凳、那口毛主席带领村民的水井,都向我们展示着,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那一段激荡岁月实现人民民主的光辉历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加坚定我当好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桥梁的决心。”

“我是一名从乡村走出来的基层中医,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同时还是全国人大代表。我要充分发挥中医专长,减轻患者病痛,减少群众的医疗支出,让群众少得病、不得病,我还要将基层医疗、中医药发展等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带上全国人代会,为健康中国作出一份贡献。”在宋兆普眼中,一名医生为百姓看病、为百姓发声,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这就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2024年3月,宋兆普在北京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图为河南代表团召开小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供图)

一人健康是立身之本,人民健康是立国之基。

多年的从医经验,让宋兆普对慢性病诊疗颇有心得。“慢性病是医保资金支出的主要方面之一,而中医药在慢性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中,有国家和群众支出少、减轻患者痛苦明显的优势。”

数据显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总死亡人数比例超过80%,而慢性病由于发病率高、病程长、有效控制率低、经济负担重等特点,已经成为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日常坐诊、下乡义诊、望闻问切的过程中,宋兆普了解到,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需要长期为此支付一笔固定开支。而对于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来说,这笔开支是不小的负担。

一个想法一直在宋兆普脑海中萦绕:让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方面大展拳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中医药在慢性病治疗、控制、调理等方面有显著疗效和重要作用。但现实是,很多医疗机构甚至包括一些中医机构,在治疗慢性病时首选都不是中医。究其原因,相比其他治疗手段,中医疗法价格相对较低,手法复位加材料费通常只有几百元。”宋兆普表示。

为此,宋兆普在2024年全国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加大对中医药预防、治疗、康复慢性病给予支持的建议。

他建议,一是加大对治疗慢性病疗效突出、医保支出少的中医药疗法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医疗机构对其加以应用,加快中医药的发展。二是在知识产权保护、药企合作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三是对治疗某种慢性病疗效突出、医保支出少的中医药疗法及临床路径,应列入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药治疗慢病的传承和推广。

从医几十年来,宋兆普积累了数百万的病患案例,这些患者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民生期盼成为宋兆普了解民情、汇聚民意的“源头活水”。

与患者多沟通、和群众勤交流,是宋兆普的“必选课”。他喜欢跟老百姓待在一起。“常常是诊室里站满了人,大家有说有笑、话家常,在一片祥和中患者得到了有效救治。”宋兆普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老百姓信任宋兆普,健康问题、家庭问题、心理问题都会找他,听他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宋兆普在病房为患者把脉诊疗了解康复情况。(代表供图)

今年年初,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养老服务专题调研。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征询了宋兆普对养老工作的意见建议,通过监督之力、代表之见盘活养老服务“一池春水”。“养老是一个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开展家门口的养老服务,老人不用离开亲人和朋友,不会产生孤独感,经济上比较实惠。同时,方便子女照顾,能缓解老人的精神压力。希望有关部门规范执业行为,并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汇聚民情民意民智,以法治之力推进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我每天接触的患者绝大多数是农村群众。”2024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的报告。经常与农村患者打交道,让宋兆普对农村失能老人照护倍加关注。

列席此次常委会会议、对报告进行分组审议时,基于对农村养老现状的深入调研和思考,宋兆普认为,农村失能老人照护要关注“一个重点”、抓住“两个服务。”

他解释道,“一个重点”就是要聚焦那些没有生活来源的失能老人。很多乡镇都有一些家庭困难但又没有被列入“五保”供给的老人。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自身即将成为失能老人,还要肩负照顾家庭的重担。对于这些农村失能老人,政府应该进行兜底保障,社会提供爱心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两个服务”是指,一是抓住医养服务,提高农村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目前社会养老机构大多仅能养不能治,要真正做到医养结合,需要一大批热心老年人事业、懂医学技能的人才投身其中。二是抓住服务灵活的养老方式,让广大群众负担得起养老费用。

“因此,我建议大学开设相关专业,通过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引导失能老人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节气养生。并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在人口多的行政村建立养老中心,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失能老人白天在养老中心由专业人集中照护,丰富精神生活;晚上由子女在家照护,既为子女就业减轻了负担,又解决了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宋兆普说:“对低收入家庭,或愿意在家养老的失能老人,依托日间照料服务,与现代网络科技相结合,建立护理小分队,提供定时或不定时上门服务。通过这些举措,建立与农村相适应的失能老人照护方式,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安度‘最美夕阳红’。

从发挥中医药优势减少残疾儿童发生、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到花小钱治大病、把有限的医保基金用在刀刃上;从让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到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创造条件、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便捷的养老服务……这些代表建议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紧密相关,传递着宋兆普对中医药事业的无限热爱。

言为中医建,心为中医红。在明年召开的全国人代会上,宋兆普依旧将关注点聚焦在推动中医药发展上。他准备就改进和完善我国医学教育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现在大多数医学院校将中医理论作为选学科目,导致很多大学生从医却不懂中医。对一些病症治疗,即便有疗效很好的中成药,医生也不进行辩证治疗,其结果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宋兆普指出,我国医学院校的学生要打牢传统文化基础,强化中医辩证思维,才能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记者手记

  见到宋兆普,其实是在午后。然而门诊室里摩肩接踵,挤满了患者及家属。于是我们决定,先在医院和家属们谈谈。

  一位河北邯郸的台女士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从我们与她的攀谈中得知,她11岁的女儿安娜出生不久就被确诊为脑瘫。为了给孩子治病,她不知跑了多少家医院。但凡有一丝治疗的希望,她都会尽百分百的努力。这次从邯郸驱车四个多小时来到汝州,她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从前我家孩子都不会走路,通过宋大夫这一段时间的治疗,孩子逐渐好转起来。她今天扶着床向我走过来了,而且没有摔倒。”台女士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小安娜。

  我们知道,患儿迈出的一小步,对于他们背后的家庭来说,那是盼望了许久的一大步。而我们不知道,还有多少个与台女士一样的患者家属,怀揣着希冀,从五湖四海来找宋兆普。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用行动告诉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学医的意义在于济世救人、报国利民。

  与宋兆普开始深入交谈时,已经是下午5点半了。深秋的夜幕裹挟冬意,相比春夏落得格外早。回顾往昔,宋兆普坦言,从一名医者单纯的治病救人,到如今作为人大代表为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作出一点贡献,这是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事,却又水到渠成。

  这背后的源泉是什么?

  是我们党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从前,看到患者病愈、开怀大笑,是宋兆普最开心的事;而今,他的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成为又一桩令他开心的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中医药发展到现在,如何传承与创新,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希望把百姓心声带上大会,通过代表的建言献策助力中医药发展,让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到实处。”

(转载应当完整、准确,并注明来源和作者信息)

记者:王 萍、徐 航
编校:查 炜
责编:张钰钗


全国人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官方公众号,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