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届【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入围作品:那年的黄河水II孙国强

文化   2024-11-04 05:00   江西  

点击上图,查阅征稿通知


那年的黄河水

孙国强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的朋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两面性,一是可造福人类,二是也可给人类带来灾害,俗话说:“洪水猛如虎”,但仅是洪水造成的严重伤害远远大于猛虎,每年的汛期到来之际,有些地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洪水泛滥,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小时候常听老人讲故事说,某年某个地方汛期洪水造成的危害及影响。且叙述较多的、较大的灾害故事基本上都是黄河流域发生的水灾最恐怖,当时因为年龄太小,听着这样的故事感觉心惊肉跳的,谁能想到能让故事里的许多情节在我的生活里出现。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洪水遍及范围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它虽然经常泛滥造成灾害,但是也有很大的贡献,黄河把上游的泥沙搬到下游,每年的海岸线都会向渤海推进390米,可增加土地3万亩,最近50年来已完成造地230万亩,我们的兵团就是在这一片新增的土地上开荒造田,实行自给自足,伴随着半军半农的管理模式。
   
1974年11月我们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撤销改为农场,交给当时的惠民地区管理。1975年的夏天,黄河入海口在多年淤积后,河床变窄、河道水浅,正是赶上8月4–6日在河南下起了连日的倾盆大雨,黄河流域的水灾严重。我们处于黄河入海口附近,受河南洪汛的波及,凶猛的洪水从上游一下涌来,给黄河入海口造成巨大压力,政府为了保护东面胜利油田的开发和建设,只能把洪水引向利津县的西北边,这里是人员及村落比较少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的财产损失更小一些,迫使洪水漫延在空旷的田野,天连着水、水连着天,只见一片波光粼粼,这时的汛期是洪汛。

当时,我们的营房正处在这片区域,连队驻地是用土坝围挡起来的,叫围场坝,就像一个汤盘一样,外面高,里面底,如果溃堤,那满灌了营区后,人的生命和财产将受到严重伤害,最严重时外面的水位基本与土坝持平,真是命悬一线,幸亏它是先急后缓上涨,待洪水持续了十几天后基本稳定下来了,站在土坝上看时,只见一片黄泥水望不到边,这近半个月的洪峰高峰时间里,我们整天提心吊胆,在土坝上观察水位变化情况,做到严防死守,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鼓舞着,为了活命就得拼命。且八人一组分三组,八小时再换一组,不分昼夜地提着马灯、汽灯、用手电筒照明,轮流在土坝上巡逻,推土机也在较薄弱的地方严阵以待。还成立了抢险救灾突击队,哪里有险情突击队首当其冲,并制定了几个方案,一是实行挂柳,将营房内的所有树木伐掉,加上部分床板用铁丝连起来,挡在土坝外面,用麻袋装上土,放在容易溃坝的地方,防止冲跨坝堤。二是万一土坝守不住,首先保护妇女、儿童及年长者,用小木船和木排护送到安全地带。三是将重要物资集中保护起来,以免造成严重损失。在险情十分紧迫的情况下,唯一的通讯设施——电话线也因为洪水的冲击而全部瘫痪,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在这紧急关头,省政府派出了两架直升机在空中盘旋视察水情,随时准备救人,待水情稳定下来以后我们悬着的心才慢慢地放下,如果水位一直上涨或者长时间不退,土坝浸透冲毁可想而知,经过与洪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对峙,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一年的农作物无法耕种和收获,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
  
由于水情的侵害,暂时已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当时的惠民地区通过就业的方式输散人口,在9–10月份分期分批地输送出了大部分人员到北镇、济南、青岛、淄博等地,他们都是坐着小木船和木排离开了农场。剩余我们少部分留守人员进行了合并,但是人心惶惶,且生活相当艰难,本来并不很大的人、畜共用的小水库存水量不足1/3,因为洪水堵围的原因蓄不上水,在水库用茶杯取一杯水,有半杯是泥土,没办法只能到围场坝外面去取洪水,沉淀下来后再用,那水又咸又涩又加杂着泥土的味道,难以下咽,就这样的水喝了近半年的时间。粮、菜供应更加紧张,因为我是上士兼司务长,担负着后勤保障的重任,肩上的压力更加巨大,与领导商量,想尽一切办法,通过租赁老乡的小木船和木排,在接近两米深的洪水中撑来撑去,到团部或者更远的没有洪水的地方赶集去采购,囤积了许多生活必需物资。从而也学会了用竹嵩撑木排和划双浆的小木船运输粮油米面菜肉等,保证了全连的正常生活需要,起到了稳定人心的积极作用。
  

在黄水连天的状态下,许多村庄被淹没了,灾民们有的投亲靠友、有的流离失所后等待政府的救援。平时的大雁声也听不到了,因为没有它们落脚的孤岛,原来的蛙声一片也寂静地沉默,地老鼠被淹死后,尸体在水面上飘浮,野兔在水中游戈着,期待有机会找到活命的“稻草”……。失去了以往的生气,只有听到哗哗地水流拍打土坝的回声,其他的情景都变得静悄悄,到处是一片凄凉的景象。总之,庄稼地里的生物各自都在找自己可生存的目标。
   
记得76年春节期间,黄河上游的大冰块顺流而下,成片的冰𠗕在河水的冲击下直冲下来,黄河入海口因大冰封堵,冰和水难以入海,形成了冰坝,冰在水的冲击下急剧漫延,速度之快超过洪水节奏的几倍,并横冲直撞,眼看着水泥电话电线杆遇到20–30平方米的冰块,像切豆腐一样一切两断,如果撞到土坝上,马上就可以溃坝,可怕的事情随时都会发生,这个叫凌汛,幸亏它持续时间短,而且冰块不是很多且不频繁,侥幸地躲过了这一劫。揪心的洪水通过日晒挥发、地下渗透等一直持续到来年春天才逐渐消失,但是淤泥有一米多深,出门更加困难了。3月底基本只剩黄泥了,可以用链轨拖拉机拉个拖斗顺着原来的路基出门办事了。曾记得有一匹烈马跑出去后,陷入了较深的坑中,在黄泥中越动越陷越深,别人又靠不到边,眼看着它像在沼泽地带一样慢慢地连闷加饿地死去,真是爱莫能助。
  
原来我们耕种的土地全是盐碱荒滩,芦苇丛生,割除芦苇之后,站在高处眺望只见白茫茫的一片,像是刚下了一层雪霜,在过了洪涝灾害以后,又是一片黄色的景象,待黄色淤泥慢慢干透后,再种上庄稼,又成了绿色的海洋,由于水患过后,将盐碱压在了土壤的深处,经过深耕细作出来的庄稼格外茂盛,收成也超过了以往,取得了良好的丰硕成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平时它很温顺地沿着河道驶向大海,在入海口形成黄、蓝两重天,刻画出了不同的场景,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和迷人的画面,可是当看到它的洪水肆虐时,又感到非常可怕。后来,政府为了减少洪水的再次伤害,对原黄河古道进行了改道,重新调整了原来河道偏窄的状况,使得黄河水在更好的环境下顺畅地流入渤海,从而减少了水灾的风险,更加保证了民生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要充分地利用和发挥好它强大的作用,才能造福华夏儿女。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对黄河赋诗:“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啊!这一泻千里的河水,浩浩荡荡,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是如此之磅礴,如此之壮观。这经久不衰的伟大的母亲河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复兴,支撑起天与地,在神州大地中奔腾着,流淌着,虽然造成了不少灾难,但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作者简介


孙国强,1956年出生,曾就职工商银行淄博市分行,现巳退休。

中国作家网会员、中国诗歌网会员。

曾获第三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银奖,第6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大赛二等奖,2024“春光杯”生态文学大赛二等奖。在中国作家网、中国散文网、中国诗歌网、齐鲁文学、时代文学、山东金融文学、国际诗歌网、长江文学网、现代诗歌诗刊、当代原创文学、现代诗歌文学社、百度、人民文学作家、齐鲁晚报·壹点号、今日头条、现代诗歌诗刊、山东银枫文苑等平台发表诗歌、散文、随笔多篇(首)。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刊出后不删稿,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征稿专栏(点击下方链接,查阅征稿通知)

第7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文大赛征稿通知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截稿日期:2025年2月10日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侵权告之删除)


    国际诗歌网:http://www.gjsgxh.com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李洪华   冰耘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常务副会长: 吴  昉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执行编辑:周嘉琪  

  法律顾问:戴    斌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欢迎  投稿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国际诗歌网
欢迎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