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循化:多民族共同绘就团结进步新画卷

政务   2024-11-08 14:53   青海  

青海东部河湟谷地,层峦叠嶂,山谷相间,土地丰饶,钟灵毓秀,碧波荡漾的黄河穿境而过,这里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也是国务院重点扶持发展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之一。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撒拉族、汉族、藏族、回族等民族血脉相通、经济互补、文化相融、和谐共处,形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共同体。

今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近年来,循化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经过努力,2017年,循化县被命名为“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2019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高位推动 全民参与

更有效率、更高质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工作。循化县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坚持高位推动与全民积极参与相结合,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部门尽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新格局。

循化县调整充实了以党政“一把手”为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县直各部门和乡村两级也层层成立组织机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方向不偏、重心不移;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领导小组会、联席协调会、创建工作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重大问题。同时,制定《循化县打造黄河上游民族团结进步共有精神新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和《循化县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责任分工》,明确了各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创建目标。循化县还把创建工作纳入各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县直各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和领导干部述职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工作同安排、同督察、同考核,让创建工作制度化、程序化。

全民参与是循化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显著特点。按照内聚合力、外树形象的主线,循化县在大力宣传改革发展、民生改善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辉煌成就的同时,组建10个宣讲组长年深入村社、学校和机关单位等巡回宣讲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市重大决策,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稳定工作。

行走在循化的街头巷尾,从学校、医院、社区,到村庄、景区,无不感受到创建工作中全民参与的力量。在位于循化县城的积石宫社会工作服务中心,60多岁的撒拉族大叔马有义向记者介绍了各民族群众在这里娱乐、活动和参与创建工作的情况。

“我就住在附近,基本上每天都来这儿下棋、聊天,这里经常有歌舞、民乐、朗诵等表演,观看的人很多,各民族都有。还有定期的义诊,大家有困难也可以找这里的工作人员,他们都会热情地帮你协调解决。可以说,随处可见循化多民族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的事情。”马有义说。

宣传先行 凝心聚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让创建工作更具特色、更有成效,仅靠被动教育、强迫参与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必须大胆创新、敢于突破,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覆盖面。

循化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各领域,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培训。2020年以来,循化县扎实推进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法制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五项教育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1500场(次),培训教育党员干部、广大师生、基层群众21万人次。

循化县每年投入80万元以上资金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开展系列文艺活动等,用多种形式广泛营造全民参与民族团结进步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循化县打造各级示范单位67个、教育基地35个、石榴籽家园2个、同心书屋5个,先后有60个集体和113名个人受到国家和省市县表彰奖励;先后投入2500余万元,对县、乡、村三级宣传平台提档升级,建成了循化县70周年主题成就馆和文体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积极将班禅故里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园打造为“农体文旅商”3A级铸牢示范点,将波浪滩、清水湾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开发民族团结公交专线8条、公交驿站156座,设立城市管理民族团结爱心驿站10个。循化县还创新工作载体,扎实开展“七讲七创”活动,积极培育选树典型,增强创建工作的示范性和可看性。

在距离循化县城1公里的积石镇瓦匠庄村,居住着汉族、撒拉族、藏族和回族等多个民族。千百年来的民族团结传承和近些年的创建宣教,已让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祖国大家庭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在这里深入人心。

“我们这里自古就有各民族互帮互助、团结进步的传统,现在创建活动经常开展,像志愿服务活动、宣讲、道德模范评选、见义勇为先进表彰还有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篮球赛等,在耳濡目染中让大家更加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对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道理深有体会。”瓦匠庄村村民韩先生说。

厚植文化 情感交融

在循化这片高天厚土上,各族群众千百年来情同手足、休戚与共,世代混居、共生共荣,创造了丰富灿烂、独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近年来,循化县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深度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发挥文化的社会“粘合剂”和感情“催化剂”作用。

展示撒拉族独特人文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舞剧《中国·撒拉尔》好评如潮、获奖不断;“青海年·醉海东·循化游”系列活动集中展示各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做到了文化活动专业演出与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的有机结合;《黄河从这里拐弯》《循化许乎文化的民间记忆》等一批文学作品,《文成公主》等一批舞剧,《撒藏回汉一家亲》等一批音乐作品,《河畔沐新风》等一批影视作品,黄河极限国际挑战赛和各级篮球赛等一批体育赛事大放异彩,撒拉族婚礼、撒拉族服饰表演等非遗展演活动“吸睛”十足,向外界展示了循化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代精神风貌,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

让民族文艺作品百花齐放的同时,循化县积极共建各民族嵌入式社会环境,把各族群众的思想和精力凝聚到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人居环境上来,同心栽植民族团结之树。循化县以社区、学校、幼儿园、图书馆、党员活动室等为平台,从居住生活、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方面积极奠定各民族相互嵌入的基础。各界人士和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国土绿化“大会战”“百日环境整治”等活动,同心构筑共有的绿色精神家园。

行走在循化县道帏藏族乡、尕楞藏族乡等地,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留着长胡须、身穿民族服饰的撒拉族老人竟然会说一口流利的藏语,而且对藏族群众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这种看似奇特的现象,在少数民族融合聚居的循化却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在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交通不便的过去,黄河岸边的撒拉族、藏族群众生活物资取长补短,将生产出的农畜产品根据需求相互馈赠,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许乎”文化。“许乎”在藏语里是“朋友”“世交”的意思,这种关系相当于没有血缘关系、不同民族的两家人结成亲戚。在循化,历来有“一日许乎,终生交往;一代许乎,世代友好”的说法。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和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虽然再也不用相互赠送生活物资,但这一高于友情、固定传承的亲情关系却悄然流传了下来,成为各民族间和谐共生的纽带。循化县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发掘、弘扬“许乎”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示范创建活动,架起了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桥”。如今,不论是春天播种、秋收农忙,总能看到撒拉族、藏族等各民族同胞守望相助、共渡难关的真挚情谊。

同心同德 守牢底线

维护团结稳定是创建工作的基本保障。多年来,循化县坚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促进社会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压舱石”,努力营造和谐、和睦、和顺的社会环境。

平安建设、法治建设也是循化在创建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循化县坚持综合治理、齐抓共管、标本兼治、强化宣传,深入推进平安循化、法治循化建设,扫黑除恶斗争取得重大成果,荣获“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荣誉称号;修订《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自治条例》,颁布实施全省首部县级法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条例》,为贯彻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同时,循化县发挥民间调解组织作用,积极探索“枫桥经验”本地化做法,建立健全“三级调解组织”和“四调联动机制”,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婚事新办 丧事简办”“节约食物 浪费可耻”“杜绝盲目攀比 倡导文明新风”……无论在循化的城区还是农村,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宣传标语。近年来,循化县坚持把移风易俗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省率先试点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活动,成功打造了移风易俗的“循化样板”。5年间,循化县婚事新办、丧事简办6752起,节约群众开支3.98亿元,红白事盲目攀比等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群众负担明显减轻。积石镇移风易俗案例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文明新风已蔚然成风。

民生兜底 品牌亮相

近年来,循化县把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创建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9年的37.67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0.91亿元,年均增速2.4%;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分别达3.75万元和1.58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4.4%和8.3%,经济总量持续攀升,主要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循化县每年财政涉及民生支出比例达80%以上,持续在改善基础设施、解决就学、就业、就医和住房困难,推进精准扶贫、生态保护和创业增收等方面发力。

5年间,循化县累计投入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1.04亿元,实施各类项目254个,大力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步伐;城市低保标准每月提高30元,农村低保标准每年分别提高976元、1084元、988元;高效应对“12·18”地震,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13084户群众搬入新居;建成县二中、城东小学等重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跃升全市前列;居民医保筹集标准提高66元,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参保率均达100%,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先住院后结算、分级诊疗等服务模式不断完善,率先将异地退休安置人员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报销范围,实现与全国31个省市的近1.5万家定点医疗机构联网即时结算。

金秋时节,黄河岸边的清水乡秋收繁忙,各族群众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里出产的线辣椒色泽鲜红,香而不辣,深受大众喜爱。无论是农家的院子里、墙上,还是农贸市场,到处挂着新摘的红辣椒,处处是喜人的秋收图景。

线辣椒是循化的特产之一,因其独特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细长、肉厚、籽少、色红、微辣带香,是辣椒中的精品,曾出口沙特、科威特等国家。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循化线辣椒已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和农民经济增收的亮点。一些农户依托农家院、连片种植基地等推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线椒游”,不仅吸引了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增加了收入,也提升了本地农特产品的文化内涵。

近些年,在循化县、海东市甚至青海省内外,循化品牌的拉面馆已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拉面产业也小有规模。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不仅撬动了一方经济,也凝结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刻内涵。截至今年9月,循化籍劳务人员在全国范围内经营的拉面馆达6292家,从业人员23524人,遍布全国200多个城市,拉面产业劳务收入超过20亿元,“撒拉人家”品牌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数万拉面人勇闯天下的创业历程,已成为循化人辛勤打拼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循化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一个缩影。

擦亮底色 榜样引领

红色和爱国主义是循化这片土地的底色,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底色。

驱车从循化县城往西约15公里,便是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这个看似毫不起眼的村庄,却有着西路红军纪念馆、红军小学、红色广场等众多红色遗迹和场馆,是闻名省内外的红色村庄。

近年来,循化县立足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光村“五点一体”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始终将传承红军的团结互助精神、坚守团结拼搏共同信念贯穿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真情服务群众、感化群众。如今,红光上村已发展成为集旅游观光、民俗体验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点。这里不仅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更是民族团结的摇篮和各族群众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

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循化县将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融入创建工作中,以十世班禅和喜饶嘉措两位爱国大师为楷模,打造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举办两位大师爱国爱教思想座谈会和学术研讨会,高举爱国爱教旗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四爱”的崇高精神风范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高尚情操,铸牢了各民族爱国思想基础。

如今,万人升挂国旗、唱国歌活动已在循化成为常态,这片大地上的红色基因不断传承,红色文化日渐浓郁。

新时代、新征程,循化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已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工作上形成合力、行动上形成自觉,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和循化特点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下一步,循化县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纵深。


来   源:西海都市报

责   编:鄂贵寿


海东之声
海东市网络舆情、网络安全事件举报电话:0972-8616190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