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022·陕西·统考中考真题)陕西山川壮美,人文荟萃,涌现出许多文化巨人。他们被誉为“三秦大先生”。请你参加“三秦大先生·文化大课堂”综合性学习活动。
【活动一:做调查 寻足迹】
(1)请完成下面的调查提纲,开展“三秦大先生”调查活动。
调查提纲
调查对象:司马迁、张载、柳青、路遥。
调查目的:了解事迹成就,挖掘精神品格。
调查过程:
项目 步骤 | 调查方式 | 调查任务 |
一 | _____(1)_____ | 了解生平事迹 |
二 | 请教专家 | 挖掘精神品格 |
三 | 交流汇总 | _____(2)_____ |
【活动二:抒胸臆 赞品格】
(2)请用一组排比句完成演讲稿的开头部分。
同学们,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千秋太史公,精神永流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他的精神依然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链接资料】
《史记》在描绘三千年历史的同时,也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勇于革新,敢于革命;忧国,爱国……司马迁曾写下自己身处逆境的思索——“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若选择功业未竟而死,则“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只有发愤图强,完成《史记》,才能不负太史令立言之志!
(摘编自张新科《“千秋太史公”司马迁》)
【活动三:表心志 继精神】
(3)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作为你的座右铭。
像牛一样劳作,像土地一样奉献。这句话深刻诠释了柳青、路遥两位先生的精神追求。
【活动四:铭教诲 树丰碑】
(4)请从下面句子中,选择一个语句,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张载
别偷懒!
做完才能看答案哦~
【答案】(1)示例:(1)搜集资料 (2)起草调查报告
(2)示例:司马迁,他秉笔直书,记载历史人物;他不负使命,成就史家绝唱;他坚忍不拔彰显生命价值。
(3)示例一:像蜜蜂一样酝酿,像鲜花一样绽放。
示例二:像山一样巍峨,像海一样宽广。
(4)答案:
【解析】(1)本题考查调查提纲。
一般情况下,调查步骤为:首先,制订调查计划。拟定调查提纲,明确分工;其次,开始调查活动,收集相关资料;再者,整理资料,就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撰写调查报告。据此回答即可。
示例:(1)收集相关资料 (2)撰写调查报告。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
作答时,围绕“千秋太史公,精神永流传”的主题,结合演讲稿内容来补写,注意采用排比句。
示例:司马迁,是一个不畏困难、不愿低头的人,是一个不灰心丧气、甘受屈辱的人,是一个隐忍抗争、自强不息的人。
(3)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作答时,按照例句“像……一样……,像……一样……”的格式仿写,表达对柳青、路遥两位先生的赞美。
示例:像大树一样挺拔,像天空一样广阔。
(4)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抄写。
抄写时要用简体字正确、工整、规范的书写。注意“继、绝”等字易写错。
词语(成语)的运用(1) | 词语(成语)的运用(2) |
词语(成语)的运用(3) | 词语(成语)的运用(4) |
词语(成语)的运用(5) | 词语(成语)的运用(6) |
词语(成语)的运用(7) | 词语(成语)的运用(8) |
词语(成语)的运用(9) | 词语(成语)的运用(10) |
词语(成语)的运用(11) | 词语(成语)的运用(12) |
词语(成语)的运用(13) | 词语(成语)的运用(14) |
词语(成语)的运用(15) | 词语(成语)的运用(16)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2)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3)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4)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5)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6)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7)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8)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9)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0)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1)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2)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3)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4) |
病句的辨识与修改(15)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2)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3)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4)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5)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6)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7)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8)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9)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0)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1)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2)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3)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4)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5) | 句子的衔接与排序(16) |
文学文化常识(1) | 文学文化常识(2) |
文学文化常识(3) | 文学文化常识(4) |
文学文化常识(5) | 文学文化常识(6) |
文学文化常识(7) | 文学文化常识(8) |
文学文化常识(9) | 文学文化常识(10) |
文学文化常识(11) | 文学文化常识(12) |
文学文化常识(13) | 文学文化常识(14) |
文学文化常识(15) |
语言表达(1) | 语言表达(2) |
语言表达(3) | 语言表达(4) |
语言表达(5) | 语言表达(6) |
语言表达(7) | 语言表达(8) |
语言表达(9) | 语言表达(10) |
语言表达(11) | 语言表达(12) |
语言表达(13) | 语言表达(14) |
语言表达(15) | 语言表达(16) |
语言表达(17) | 语言表达(18) |
语言表达(19) | 语言表达(20) |
语言表达(21) | 语言表达(22) |
语言表达(23) | 语言表达(24) |
基础知识综合(1-5) | 基础知识综合(6) |
基础知识综合(7-10) | 基础知识综合(11) |
基础知识综合(12-14) | 基础知识综合(15) |
基础知识综合(16) | 基础知识综合(17) |
基础知识综合(18-19) | 基础知识综合(20-22) |
基础知识综合(23-26) | 基础知识综合(27-30) |
基础知识综合(31) | 基础知识综合(32-37) |
基础知识综合(38) | 基础知识综合(39) |
基础知识综合(40) |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