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零食刺客”下线暗爽的年轻人,都被这些“老东西”整破防了

乐活   2024-06-20 12:56   加拿大  

前段时间成都一家怀旧零食店被举报违法经营,让不少逛过这种零食店的年轻人大快人心。



随便挑几样东西就几十块钱,这要是放到我小时候,几十块钱,能把门口小卖铺盘下来。


虽然看着贩卖回忆的无良商家被罚挺爽,但转过头来就陷进大数据推送来的怀旧视频里拔不出来。



辣条、一根葱、猴王丹......感觉这些零食离我们很远,但凭借现代技术,完全可以把小时候的味道复刻出来,只是没有小时候吃这些东西的时候快乐了。



我们拼命长大,却把快乐的记忆留在了童年。幸运的是,还有一些工具和手段能记录真实。


而那些真实的记忆梦核,都藏在压箱底的录影带里,不论过了多久,一旦打开,就能立即回到当时。



穿越回九十年代,

把爱留给普通人的婚礼



一个up主上传了一份早期婚礼录像,那时每个新娘头上都戴上小花朵,每一位美丽新娘旁边都有一个用劳保口罩擦鼻涕的小男孩。


男孩怎么也没想到,小时候别人给自己擦鼻涕,二十多年后,自己成为了给领导擦屁股的苦比中层。


b站up主@集秀Studio


苦比中层结婚时还因为环保禁放烟花,父母一辈人的婚礼可是鞭炮齐鸣。


1999年一则结婚录像被传到的网络上,穿着皮衣的年轻人拽着条鞭炮往前骑,给新开始的生活加了把猛油。


图源:时光修复社


可那时候结婚的热闹不止于此,婚礼现场请人来跳霹雳舞,室外摆放架子鼓,来的亲朋好友继续奏乐继续舞。



上图这位唱大头皮鞋,跳霹雳舞的靓仔,要是放现在出道,人气或许不输郭有才。


实际上,这位当年的靓仔也确实在二十多年后,延迟走红了一把。他跳霹雳舞的片段,由于被婚礼录像带保留下来,如今通过短视频获得数十万播放。




有心人甚至找到了他本人,他被人成为“江哥”,如今已经五十多岁,身材也发了福,但穿搭和发行依然不服老,跳起霹雳舞依然风骚。




当年没有那么多线下演出,婚礼现场就成了社区里的livehouse,热闹得要把外村的人都吸引过来一起庆祝。


看上去,那时候的婚礼比现代人的婚礼多了好多值得观看的项目,而不是拿钱包换副筷子,坐凳子上静等开席。



1996年,一对新人结婚,新娘拽了拽话筒长长的连接线,让声音顺利地传播出来,不出杂音,给在场宾客演唱了一首《受伤的女人》。



新郎一看氛围不对,这大喜的日子可不能媳妇儿受伤,这不是让老少爷们笑话吗?于是拿过新娘的话筒,与新娘合唱一首《心雨》,用歌词里频繁的“想你”挽回颜面。



音乐是有传递性的,看见别人唱歌,自己跃跃欲试,于是话筒传给麦霸同事,一首《山不转水转》让婚礼现场更热闹了,明明只是一场婚礼,却被那时候的年轻人玩成了一场演唱会。



90年代正是华语乐坛野蛮生长的年代,年轻人带着这样的流行元素走进自己的婚礼,在婚礼现场一展歌喉,他们以为自己唱的只是当年流行歌曲中的其中几首,殊不知二十多年后,那几首音乐是现代创作者难以望其项背的曾经。


新娘所唱的《容易受伤的女人》是王菲的唱片《COMING HOME》中的歌曲。这张唱片一经推出就火到了音乐颁奖礼,王菲也靠这张唱片跻身香港一线女歌手的行列。



这些流行音乐通过人们购买的磁带和大街小巷的传唱走入寻常百姓家。试问那时候谁没有一本厚厚的歌词本,供人们在平日勤唱苦练,为的是在ktv一展歌喉,震惊四座。


新人对唱的《心雨》是毛宁和杨钰莹唱的情歌,虽然这是一首嫁人前放不下前任的微妙歌曲,但丝毫不影响它成为当时点唱率最高的男女对唱歌曲之一。


多少小情侣在ktv翻烂了点歌本,输入《心雨》的歌曲代码,牵手合唱。虽然那时候没有手机朋友圈,但朋友们亲耳所听的句句歌词却成为了情侣们最浪漫的官宣。



九十年代出名的有音乐人创作的金曲,也火了许多电视剧同名曲,来自那英的《山不转水转》就是这样一首歌曲。


电视剧讲述的是农村煤矿的故事,简单的歌词透出生活哲理,这样贴近大众生活的歌曲朗朗上口,连小孩子听完都能跟着唱几句。



这些影像被记录在厚重的录像带里,经过后代人的复刻得以观看。


虽然对许多普通人来说,留下影像的机会,只有结婚。两三个小时的录像带,虽然时间不长,理论上能记录的东西不多,但就是这短短的几个小时,恰恰能把人们吊成翘嘴。恨不得在一帧帧画面里找到自己曾经来过的影子,围绕不太清晰的声音展开一系列评论,那时候稚嫩的脸变成现在沧桑的样子,四十多岁的老舅看了也能点上一根烟,慢慢跟你讲述他年轻时的光辉岁月。



一盘录像带,

撬开文娱记忆宝藏



结婚录像带虽然以记录幸福的婚礼为主,但是在录像带里一闪而过的歌词、壁画等等,都是当时娱乐文化背景下的冰山一角。



有些文娱精神,从工厂里初露端倪。与恐婚的现代人不一样,在我们攒钱结婚的年纪,父母那一辈人不费吹灰之力,早早享受爷爷奶奶的分房福利,而这些福利来自一个个疯狂生产的工厂。


工厂里福利待遇高,人们的衣食住行生活都可以在里面进行,许多文娱活动也能在工厂里找到影子。



1987年,中国内地引进了电影《霹雳舞》,跳霹雳舞的励志故事感染了中国的年轻人们,掀起了一阵跳霹雳舞的热潮。


那时候能跳一段霹雳舞,便能成为除了厂长儿子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人。



同样在八十年代末刮到中国的流行风里,除了霹雳舞,还有摇滚乐。


1989年《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成为中国摇滚唱片史的开端。摇滚乐在1990年代初达到了一个流行高潮,火到让初中生骑车子跑音像店买黑豹、唐朝的磁带,还没等上高中就要赚钱上迷笛音乐学校,去这所摇滚乐的“黄埔军校”接受洗礼。


图源:尘时光摇滚现场


摇滚乐的叛逆和活力影响着每一个当时的打工人,跟着摇滚乐的鼓点呐喊成为了一种时代音符,每个人都能在人群里通过身体摇摆和熟悉的歌词找到兴趣相投的人。


图源 b站 bu一定


这种鲜活的生命力跟着摇滚乐走进寻常百姓家,印象里,年轻时的爸爸还能拿起吉他弹奏一首《无地自容》,而令人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小时候自己亲手点播的动画片,因为这要从管父母手里要零花钱开始,以叫到小朋友到家里一起看才算结束。


up主唐十五少


在家的文娱活动绕不开电视里的点播台,点播台成为了我们小时候认识世界的窗口,在这里我们不光能看到蜡笔小新,还能认识许多歌手,后来这些都刻在了我们的DNA里。当背景音乐响起,来自DNA的冲动会通过肢体动作告诉别人,这段我听过。



小时候每当我听见父母关门离开去上班时,关门声就是唤醒我的开关,听见声音的我从床上鲤鱼打挺,一顿操作把父母从录像厅租借的光盘打开,播放顶流香港影片。



看完小心翼翼地把光盘放回原位,让下班回家的父母找不到它被观看过的一点蛛丝马迹。


那时的我感受不到父母身上的变化,现在回想起来,在他们结婚以后,婚礼中放声高唱的他们唱歌变少了,从他们身上释放出来的文娱信息也变得越来越少,好像自我记事起,他们不再对新出的歌曲敏感,不去ktv,每天上下班,每年都一样。


只有那盘婚礼录像带,还记得他们结婚时快乐的样子。他们也曾经是追求流行音乐的年轻人,是喜欢把歌词抄在记录本上的摇滚青年,他们身扛精神旗帜,喊着把爱留给1990。而这些清晰度不足4K的录像带,记录的不止是旋律、歌词、画面,更是他们鲜活的生命力,和托举生命力背后那个滚烫的年代。



国民性文娱,

真成“时代眼泪”了吗?



现代人有多样的终端,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丰富,不论是视频自媒体还是文字自媒体,能提供给人们的娱乐内容数不胜数,就连你想吃谁和谁的瓜,多对着手机说几句,过几分钟不用你搜,再看手机,连瓜藤瓜蔓都能顺带着给你分析得头头是道。


但当娱乐信息喂到嘴边,起初为体验新鲜感的人们尝过之后觉得不“香”了,甚至觉得有点烦,一边埋怨无法逃离信息轰炸,一边沉浸式体验信息轰炸。


每天洗脑的音乐和千篇一律的文案把我们困在一个推送系统里,系统就跟亲奶奶一样,听见你爱吃什么就不断给你做,你不吃也得吃。



时间久了越来越发现,几十秒的短视频难以撬动九十年代的娱乐生活在全国人民心中的位置,有人活了二十多年,还指着好几年前的笑话开心。



1990年,赵本山第一次登上春晚,通过《相亲》小品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赵老蔫”。


“俩脚离地了,病毒就关闭了,啥都上不去了,聪明的智商又占领高地了”,这些耳熟能详的小品台词能让九零年代生人的社恐人群打破聊天僵局,许多年后再提起依然朗朗上口。



1990年到现在,二十多年后,对这些春晚小品的二次创作,也在看过小品的观众助推下达到了一亿以上的播放量。



视频底下有人评论,“视频十年后还会被顶上来”。我们时常怀疑文艺作品的长久性,甚至从根耳上怀疑创作人本身,调侃xxx早晚得糊。


但这条来自2019年的评论如今2024年再看,我们仍对九十年代的文艺作品保留敬畏之心,它们十年后仍未唱衰的目标,指日可待。



这些影像是一代人共享的集体回忆,它是温情的,每当这些旋律响起,画面闪过,我们总能清晰记起什么时间,我们几岁,在做什么,家门口的青草香气和小花园里的槐树花味道甚至都能从记忆里飘出来。


繁花弹幕截图


这对现在的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宝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娱乐生活仅剩刷手机,点击链接购买衣食住行必需品、围观一出出普通人成就百万粉丝的戏码、试图在新闻中找到风口一夜暴富......这些乐子在我们忙碌的工作和乱套的生活中“溜缝儿”,它们在我们大脑里“赶集”,放下手机时,这些热闹好像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上演过什么,过不了几天就会被人们忘记。


而这些“远道而来”的回忆,穿越时间过来安慰自己,它们成为乱套生活的“避风港”。



有人说我们乱套的生活欣欣向荣,有人劝我们与苦难和解,有人阻挡我们回忆过去,有人让我们忘记过去的真实感,有人要我们接受一些平民的离开,还有人逼着我们将苦辣酸甜付之一炬......


可离开从来都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那些洗脑文化“喂”不饱我们,犟种们偏要记住文娱时代的巅峰,记住那些画面、旋律,记住贯穿在生活中的温情种种,唤醒我们身上该有的劲头。


如果我们所有人都选择遗忘,没有人去追寻山顶上的旗帜,我们又怎么对得起身后那一片“火海”?



THE END


本文作者

爆肝唐

徒嘴吃虾第一人


推荐阅读
后舍男生的奇幻漂流

关注蹦迪班长
一起Disco这个世界

蹦迪班长
为文艺复兴一蹦到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