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九十岁母亲坐在我对面,说:“你家里的花生剥完了,以后就没活了。”
我说:“你干活干不够啊?”
母亲说:“你家里要是做被子,我还能给你做上了。”
我说:“现在不需要做被子了。”
母亲说:“上个月我在你姐姐家住,她婆婆说她给外甥了一千块钱。我知道她是另有所指,但是我没回应,而是说你是想当好奶奶呢。”
我说:“你这话接得好。”
母亲说:“我在你姐姐家住,和她婆婆在一块儿吃饭。吃完饭了,我总是把她的碗一块儿刷了。”
我说:“你刷自己的碗就行。”
母亲说:“我觉得她婆婆不会走了,替她把碗刷了吧。”
我说:“也对。”
母亲说:“你姐夫炒好了菜,给我们两个人端一小碗,她一个人就大口大口地吃,我就不好意思吃。”
我说:“你该吃也要吃,别委屈自己。”
母亲说:“我不好意思吃。她今年都九十四岁了,现在推着小车又会走了,去年她还会用玉米皮编小孩鞋呢。”
我说:“这老太太还挺能。”
母亲说:“你姐夫人挺好。”
我说:“是。”
母亲说:“你妹夫人是真好,只要我在她家住,她晒被子的时候,都把我的一块儿给晒了。”
我说:“是,我妹夫人就是挺好。”
母亲说:“这个月你哥哥嫂子对我都挺好。上个月我想在家自己做饭吃,因为这和你哥哥嫂子生了半个月的气。你哥哥说我, 你还想要儿么?你小侄女也劝我,说她爹她娘也都快七十了,身体也不好,还需要我照顾呢。现在,我也想通了,还是轮着吧。”
我说:“儿子家是家,闺女家也是家,在哪里住都是应该的。”
母亲说:“你看咱附近这些八九十岁的老人,现在都是轮着养。”
我说:“是,现在都兴轮着养。”
母亲说:“我总是想,还不如让我死了好呢。有时候真是想跳河死了,又怕人家骂咱。”
我说:“这话再也不能说了,你看你现在还能给我们干活呢。”
母亲说:“上个月我从你哥哥家到你姐姐家去的时候,就觉得头疼。到了你姐姐家,第二天就犯病了。然后你哥哥把我接过来了,你姐姐一个月都没来看我。”
我说:“我姐姐看你去了,你忘了。”
母亲说:“你哥哥嫂子这一个月对我这么好,我实在没想到。”
我说:“人心都是在变的。我哥哥嫂子都是越变越好了。”
母亲说:“天冷了,我啥衣服都想带点,带的还不多呢,就收拾了两大包。”
我说:“你不带也没事,我们家啥都有。”
母亲说:“你前两天蒸的苦菊,还不如今天晚上蒸的牛舌头棵好吃呢。”
我说:“以后咱继续蒸牛舌头棵。”
母亲说:“我看你家还有很多苦菊呢。苦菊当菜炒着吃,也挺好吃。以前你妹妹家就炒过。”
我说:“以后,咱们也炒着吃。”
母亲说:“我要睡觉去了,你不用送我了。”
我说:“行,你去吧。”
这一次,我没送母亲。
九十岁母亲这一席话,让我深深懂了:母亲最想在哥哥家住,最喜欢在妹妹家住,在姐姐家住最是五味杂陈,在我们家则是可以说知心话的地方。
我感觉,九十岁母亲心里,有着很多很多的故事,也有着很多很多的无奈。
母亲一辈子勤奋要强、心灵手巧,年轻时经商挣钱,老了身体健康,一切都能自理。
按理说,这已经是人生莫大的福气。
但是,母亲这一辈子,内心里很多愿望都没有达成。
一生要强的母亲,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也想活成别人羡慕的模样。
这应该就是母亲觉得自己命苦的原因。
但是,如果母亲能够换一个视角,多看自己拥有的,比如,九十岁了还能身体健康,一切自理。
四个儿女都家庭和睦、衣食无忧,并且都住得很近,还愿意给她养老。
我相信,母亲的心情一定会好很多。
年龄越大越觉得,虽然每个人天生就会做父母,但是父母和父母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
有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后,就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到孩子身上。
虽然他们在体力上从来没停止过劳动,但是在认知上却一直是原地踏步。
由于没文化,他们一直不能与时俱进,更无法主动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
他们自认为:把孩子生下来,就是天大的恩情,儿女就应该永远感恩孝顺。
他们这种想法和做法,对孩子来说无疑就是套在身上的枷锁。
当孩子成人之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得不背负着父母的命运,负重前行。
那些有文化、明事理、格局大的父母,则是不管孩子出生前还是出生后,一直都在坚持学习,与时俱进。
他们不但不拖累孩子,而且还一直在用自己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做孩子前行路上的引路人,在各方面对孩子进行托举。
这两种父母,对孩子的一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一种父母,如果一直想要孩子无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期待,孩子就会过得极其辛苦。
第二种父母,则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导航灯,幸福路上的保护神,是现实生活中,最优秀的父母。
我们自己的父母,都已经八九十岁,认知已经无法改变。
我们还年轻,一切都还来得及。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第二种父母。
在照顾好自己、活好自己的同时,还可以对孩子多多帮助、多多托举,让孩子因为我们的存在,而觉得人生很幸福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