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节,丝毫没有出门逛街、逛灯会的想法。在家收拾了半天屋子,加了半天班,吃了三个芝麻汤圆,晚上接着帮kurt一起写论文,忙到困的眼睛都睁不开了,才赶紧去睡觉。这样的状态差不多从过年一直持续到现在。
我不得不承认,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赋予个人的角色和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时间相应也越来越少。在仅有的可以独处的时光中,真正留给心灵生活的部分更是少之又少。《觉醒年代》里,辜鸿铭说全世界只有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或许曾经是吧。但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心灵生活是绝对的奢侈品。工作的忙碌,生活的困顿,婚姻的摩擦,身体的疲劳,随便哪一样,都足以瞬间侵蚀“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藏书万卷,读到天明”的美好时光。
说到读书,我想起去年年底的时候,家里卖了一批书,又买了一批书。卖掉的书有《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万历十五年》,《娱乐至死》,《你当向鸟飞往你的山》等等;买的书包括《数学之书》,《计算进化史》,《公式之美》,《素数之恋》等等,我的读书倾向逐渐从文学类转向了科学类。这种变化说不清楚是主动转变还是被动影响,或许是散文小说读的太多了,想换换口味,或许是受到身边人的影响,由崇拜抽象的品质变为崇拜具体的知识,又或许是过去三年混乱的外部环境,让我迫切地渴望秩序、理性和安全,而这一份秩序更容易从数学和其他科学之中获得。
总之,略带感伤地发现,我逐渐封印了自己从浪漫的中文文学表达中获得共鸣与力量的能力。更容易被研究式的内容所吸引,比如推理,演绎,证明和阐述。
但对于科技的态度,我依旧非常矛盾。一方面,科技强大的力量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让人渴望通过了解和掌握更高维的技术来比别人更快地解决问题,以此摆脱当前的困境。另一方面,童年乡村生活的经历,久视久坐带来的身体创伤,地铁上发现所有人都在低头看手机的孤独感,又让我无比向往自然的,低科技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渴望彻底退出技术发展的军备竞赛,“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这样的想法,我只知道,由此想法的大多数人都只能“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了……
以前上学的时候,元宵结束,意味着新的学期即将开始。现在依然可以这么认为,年过完了,重新扎进新的一年忙碌的日子中吧。
2023年2月5日
写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