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麦穗
文/刘登山
童年的暑假是紧张的、忙碌的,也是充实的。
刚放假没几天,夏收大忙季节就开始了。那时候几乎百分之八九十的耕地都种着春小麦,“麦黄七成收十成,麦黄十成收七成”,“龙口夺粮”,为了多收粮降损失,大人们没日没夜地抢着割麦,做饭、洗衣、喂猪等等的家务活就成了学生娃的了。
割倒了麦,大人们又开始忙碌着拉麦捆、晾晒、上垛,木轱辘皮车、架子车、独轮车都派上用场了,远处的用车拉,近处的肩挑人背,把麦捆一趟趟往打麦场上运。
夏收时节无闲人。拉完麦捆,这拾麦穗的活就由学生娃承担了。为了加快割麦进度,大多数是“砍田”,因此麦田里遗留的麦穗不少。拾麦穗一般由记工员或队长指定的社员负责,按照工作量每天给各家的娃娃记2~4分工。
拾麦穗一般持续半月左右。虽然是烈日炎炎,晒得是口干舌燥,但一想到老师讲的“劳动最光荣,浪费最可耻”,把地里的麦穗拾干净了,减少了浪费,自己又挣了工分,按工分又能多分几斤口粮,心里也是非常自豪的。
日子就在拾麦穗中一年年过去了,我们也一年年长大了。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自己成了家里的“主劳力”,割麦、拉运、上垛、打碾样样干,当然,拾麦穗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序了。
那一个时期,种好庄稼几乎成了所有庄稼人共同的心愿,翻耕、耙耱、播种、施肥、除草、浇水、收割、打碾,颗粒归仓,对粮食的爱惜无以言表,几乎所有人家的麦田收完后都成了“比狗舔的还干净”,如果有谁家的麦田麦穗拾得不干净,就会受到长辈或者老农们的训斥。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康拜因”来到了大西北。机械收割一次性完成了收割、茎杆分离、脱粒等工序,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了人力物力,减轻了农民负担。
一次,坐车经过一大片麦田地,秋天的地里麦苗长得绿油油的,这块地我们知道是春小麦区,夏天好几次路过的,有人说是新播的冬麦,有人说是“康拜因”收完后洒下的粮食长出来的,几个人争执不一,下车细看,确认是收割后洒下的粮食长出来的。天呐,洒下的粮食长出来的苗竟然比播种的还要稠,这还不包括有些浮籽没有出苗的,这浪费是多么严重啊!上车走了好长时间,看到的全是,一车人无语。
是人之过还是机械之过?
大家想想,春小麦播种一般每亩要50~60斤种子,这地里洒下的粮食平均也在80斤左右吧,一户10~20亩地是多少?一组300~500亩地是多少?一村2000~5000亩地是多少?一乡一镇2~5万亩地又是多少?……如果全国耕地为20亿亩,小麦播种面积占五分之一即4亿亩算,损失又是多少?
这些年,我们对土地的感情冷淡了,曾经赖以生存的土地还出现了大片大片的荒芜。吃饱了,穿暖了,种地成了副业了,打工成了主业了。尽管现在“种地不上粮,养马不当差”,国家每年还发放各种种粮补贴,可农村里待的基本上是“386061部队”,以后地由谁来种?
是社会之过还是观念之过?
前几年看过些报道,说是某学校食堂的泔水是成桶的面条、米饭,上面漂着的是白面馒头。现在不见报道了,是真正做到了“光盘行动”,还是真没有了“舌尖上的浪费”?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曾几何时,我们的爷辈为“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而唉声叹气;曾几何时,我们的父辈回忆起六零年挨饿的日子而潸然泪下;曾几何时,我们因为浪费了几粒米而受到长辈的责骂;曾几何时,我们为了吃饱肚子而想方设法......
据有关资料,我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按较保守的推算,我国消费者仅在中等规模以上的餐饮消费中,每年至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食物或口粮;全国各类学校、单位规模以上集体食堂每年至少倒掉可养活3000万人的食物;我国个人和家庭每年可能浪费约110亿斤粮食,相当于1500万人一年的口粮。这只是消费过程中浪费的,如果加上生产、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浪费,这些数字如何不让人触目惊心?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些年,我们对发生在身边的各种浪费麻木了,无动于衷了,司空见惯了,听之任之了,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勤俭节约这一优良传统,这也与我国粮食短缺的严峻形势是格格不入的!
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是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虽然这些年粮食连年增产,但全国仍然有近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同时,自然灾害、地力下降、荒漠化、乱占耕地等种种现象也对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有量存在长期威胁。
就人类而言,全球有20%的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粮食无保障,饥饿已成为地球人的第一号杀手,每年平均夺去1000多万人的生命!由于直接或间接的营养不良,全球每4秒种大约有1人死亡!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一粒种子变成一粒米饭,中间经过了多少人的辛勤付出啊,让我们每个人都节约每一粒粮食吧!
超过1.2万人正在关注
全民阅读 等你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