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殷行街道市光四村第三居民区是一个老旧小区。其中,219、220、221号楼是三幢一梯八户的18层高楼。然而,日常生活中,这几幢高楼存在严重的电动自行车上楼情况,安全隐患重重。不仅如此,几幢高楼里的“人情味”也越来越淡薄。居民们在同一屋檐下,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彼此缺乏沟通与交流。
如何凝聚社区大家庭的力量,解决电瓶车上楼等“顽疾”?市光四村第三居民区党组织和居委会通过开展自治项目,促进邻里之间的交流,解决社区面临的实际问题。
搭建平台,共同商议改造方案
让居民彼此多交流,少不了空间上的打造。居民区“三驾马车”组织楼组长、社区自治骨干以及热心居民,前往延吉一村和控江二、三村小区,学习自治经验,就如何打造特色楼组文化、治理社区难点痛点进行深入探讨。随后,居委会通过线上社区云议事厅、线下楼组会议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和热心居民一起与社区设计师多次沟通,制定楼道美化工程方案,试图找出居民自治的“最大公约数”。
终于,三幢大楼在居民自治过程中探索出了各自的个性文化名片,计划在楼内设计出议事交流的空间——219号楼以水墨风格营造江南水乡的“阿拉屋里厢”;220号楼用淡粉色点缀温馨的“睦邻会客厅”;221号楼设计了弘扬信智礼义的“新育新苑”。
汇聚力量,互相督促楼道整改
居委会线上线下收集意见建议,和楼组长们“走百家门”,听取社区不同年龄段和家庭结构居民对于楼道现存问题的反馈。大家反映较多的,是电动自行车不文明、不安全使用行为,楼道公共区域堆物、阻塞问题,以及公共区域不合理使用等几处“陋习”。
在此基础上,居委会首先引导楼内居民“自查”楼道不文明行为,并互相监督整改。随后,居委和物业联动,进行全面、深入的楼道“复查”,对问题严重的楼道进行专项整治,移除停放在楼道内的电动自行车、清理消防通道和公共区域的堆物等。
排除隐患后,居民与专业设计团队共同对底楼大厅的公共区域进行硬件修复以及内饰更新。不少居民拿出家中闲置的轮椅车、拐杖、雨伞等物品放在“爱心小屋”中,方便邻居们急用时可以随时取用。底楼大厅不仅成为了集休闲娱乐、议事协商为一体的公共空间,更成为了传递爱心与正能量的桥梁。
焕新生活,共建共享睦邻社区
为加强大厅公共空间和议事空间的常态长效管理,居民们自发组织起来,讨论并制定了楼道公约和使用规则,还组成了志愿小队,轮流进行清洁维护。
在节日期间,居委会开展了以三幢大楼居民为主体、面向全小区居民的主题活动。“健康点亮生活” 健康咨询服务活动、“定格最美瞬间,记录美好生活”摄影分享活动、“老物件里看变迁”展览……精彩活动的落地,拉近了社区居民的距离。
社区物理空间的改造,是社区文化的重塑,更是居民人心的凝聚。市光四村第三居民区通过开展自治项目,使楼道完成了从“堆物间”到“会客厅”的蜕变。居民从“旁观者”成为了直接参与的“建设者”,在参与自治活动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自己作为社区一员的责任和义务。不仅如此,其他楼组居民也闻讯前来参观。社区“大家庭”的温度,正温暖着更多人的心……
文字:王歆瑜
编辑: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