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李斯的一生宛如一颗璀璨却又迅速陨落的流星。他的结局是被腰斩,而令人深思的是,在这一悲惨时刻,满朝文武竟无一人为他求情。
李斯,这位秦国后期最卓越的人才,曾经是秦始皇最为得力的助手,是秦国崛起和统一大业中的关键人物。 李斯起初只是楚国的一名小吏,作为一名公务员,他不甘心平凡的命运。当时的文人对国家的忠诚观念并不如后世那般强烈,李斯怀揣着远大抱负,决定向荀子这位大儒学习帝王之术。荀子的学说为李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他看到了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拳脚的可能。 学业完成后,李斯对当时的几个主要国家进行了深入且系统的分析。他最终选择前往秦国,这一决策有着多重原因。首先,秦国对法家人物青睐有加,商鞅就是成功的先例,这让研习法家思想的李斯看到了机遇。其次,秦国重视外来人才,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这为他提供了发展空间。再者,秦国有着统一中国的宏伟志向,这与李斯渴望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浓重一笔的愿望相契合。 李斯来到秦国后,先是投身于吕不韦门下,凭借自身的才能,很快就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并被举荐给了年轻却思想活跃、极具抱负的秦始皇。
在秦国发展的过程中,秦始皇曾有过驱逐各国人才的举动,而李斯冒着巨大风险,向秦始皇陈述驱逐人才的弊端以及留住人才的优势。
他的直言进谏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赢得了秦始皇的欣赏,也因此成为在京外国人才的主心骨。此后,李斯在秦国的仕途一帆风顺,从长史一路晋升至客卿,又被封为廷尉,地位日益显赫。 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大业的逐步推进,李斯的作用愈发凸显。他为秦始皇出谋划策,提出了诸如远交近攻、先灭韩等一系列战略。这些策略虽然为秦国的统一带来了巨大的助力,但也为他招来了不少怨恨。
比如韩非子,因反对秦国先攻打韩国而被下狱,最终丢了性命。在李斯的精心谋划下,秦国用金银财宝贿赂各国大臣,离间其君臣关系,在军事进攻和政治谋略的双重作用下,秦国先后灭韩,并对其他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威慑。
随着统一大业的完成,李斯登上了人生的巅峰,成为封建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随着秦始皇的驾崩而到来。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沙丘突然暴毙。丞相李斯出于稳定局势的考虑,决定秘不发丧,计划等回到咸阳后再做安排。
当时正值酷暑,秦始皇的遗体迅速腐烂,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李斯命人找来 60 斤臭鲍鱼,与秦始皇的遗体一同装车,以掩盖尸臭。同时,他安排宦官伪装成秦始皇处理政务,让众人以为秦始皇仍然健在。在这一紧张时期,李斯忙得不可开交,甚至连喝水的时间都很少。
他原本打算执行秦始皇的遗诏,让公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 但赵高的出现改变了一切。赵高找到李斯,露出奸诈的笑容,提出谁当太子由他们二人决定的荒谬言论。
李斯当即怒斥赵高,认为这不是臣子应该讨论的事情。然而,赵高是个精通心理战术的高手,他接连问了李斯几个直击要害的问题:丞相和蒙恬相比,谁的功劳更高?谁更有谋略?百姓更拥戴谁?扶苏更信任谁?
李斯心中一惊,他深知在这些方面自己都比不上蒙恬。赵高见状,趁机添油加醋,他告诉李斯,如果扶苏继位,丞相之位必然会被蒙恬取代,而胡亥尊重贤士、诚实厚道且有仁爱之心,如果李斯支持胡亥,丞相之位仍将是他的。
李斯陷入了犹豫,赵高见状又加以威胁,称胡亥最听他的话,如果他们二人联合,外人很难控制朝廷。
在荣华富贵的巨大诱惑下,李斯最终选择了与赵高同流合污,篡改遗诏,赐死素有贤明之称的扶苏,给扶苏安上了“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这样荒谬的罪名。 秦二世胡亥登基后,赵高开始得势,在朝堂上肆意妄为,大肆铲除忠良。首当其冲的便是为秦朝立下赫赫战功的蒙恬与蒙毅兄弟。赵高对蒙氏兄弟日夜诋毁,千方百计搜集他们的罪证。
最终,在赵高的诬陷下,胡亥以“先帝欲立太子而蒙毅阻拦,实属危害社稷之举”等莫须有的罪名,逼迫蒙毅自尽,随后又用类似手段让蒙恬悲愤吞药而死。秦国的两位中流砥柱就这样被赵高陷害,而身为丞相的李斯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却保持沉默,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赵高的恶行并未止步于此。在咸阳城外,他一次就杀害了 20 余名宗室成员,其中包括胡亥的十几个兄弟和十余位公主。
这些公主的遭遇尤为悲惨,被赵高下令活活碾死。对于其他秦王室成员,赵高也没有放过,许多人被囚禁在内宫之中。
有些人因惧怕赵高的迫害,甚至主动提出为秦始皇殉葬以换取安宁。这些人都是秦始皇的血脉,李斯作为秦始皇的臣子,本应在此时站出来保护他们,哪怕只是庇护少数几个人。
但李斯却为了自身前程,选择了冷眼旁观,任赵高残害秦始皇的亲族。这一系列行为充分暴露了李斯的私心,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不惜牺牲正义和忠诚。 不过,李斯内心深处的正义感并未完全泯灭。当他看到继位后的秦二世荒淫无道,赵高在朝中大权独揽、残害忠良,导致大秦帝国陷入混乱、百姓苦不堪言的局面时,他还是决定站出来。李斯多次试图进谏秦二世,但却很难得到接见。
赵高趁机假意安慰李斯,实则煽风点火。他告诉李斯,关东盗贼蜂起,皇帝却沉迷声色,自己想进谏却因是宦官而被轻视,暗示李斯作为先帝重臣应该多去劝说皇帝。
赵高还主动提出当内应,告知李斯秦二世何时有空。然而,赵高每次选择的都是秦二世玩得正尽兴的时候通知李斯。
胡亥沉溺于酒色,对在兴头上被打扰极为反感。李斯不明就里,每次进谏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结果连续几次被秦二世破口大骂,认为李斯是故意扫他的兴,甚至怀疑李斯是因为看他年轻而故意轻视他。 赵高则趁李斯不在的时候,向胡亥诬陷李斯独揽大权、心怀不轨,声称李斯打算和他的儿子李由谋反。胡亥听闻后大惊失色,立即让赵高派人去调查。
李斯得知此事后才发现自己被赵高欺骗,愤怒之余,他多次上书给秦二世,但这些上书都被赵高拦截。胡亥对赵高深信不疑,根本不看李斯的上书,而是直接交给赵高处理。
赵高看到李斯在上书中称自己为奸臣,指责自己有违法乱纪之行,提醒胡亥要当心,不禁恼羞成怒。他又跑去对胡亥说,自己在处理李斯谋反之事时,担心被李斯父子暗害,因为他们早有谋逆之心。胡亥听信赵高的话,让他大胆去做,并表示会为他撑腰。 此时的李斯还以为事情没有那么严重,便继续投入到繁忙的政务中,他低估了赵高的阴险狡诈。随着起义军的势力日益壮大,李斯意识到这是国家对百姓过度盘剥所致。于是,他联合冯去疾和冯劫上书给胡亥,建议停止阿房宫的修建,并减少戍边徭役,以此缓解百姓的怨恨。
这本是对国家和百姓都有利的建议,但赵高却故意歪曲他们的意思,向胡亥禀告时声称李斯等人是在将镇压起义军不力的责任推给先帝,是居心叵测、对皇帝不忠的表现。胡亥听完后怒不可遏,下令将李斯、冯去疾和冯劫交给司法部门审问。
冯去疾和冯劫都是功勋之后,不愿遭受被审问的耻辱,双双自杀。而李斯凭借自己善于雄辩,认为自己还有翻身的机会,便没有选择自杀。
李斯被下狱后,赵高派人对他严刑拷打,手段极其残忍,打得他皮开肉绽。在残酷的折磨下,李斯最终被迫承认了谋反罪名。
秦二世二年七月,李斯先是遭受了五刑,然后被腰斩处死。
在走向刑场的那一刻,李斯不禁感叹,如果当初不出来当官,现在一定可以带着孩子,牵着狗在山上打猎。然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有真正悔悟到,是自己的一系列错误决定亲手毁掉了大秦帝国的未来。
如果他当初没有被赵高蛊惑,没有篡改秦始皇的遗诏,扶苏顺利继位,即便政见不同,李斯也不至于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或许可以告老还乡,安享晚年,实现他所向往的平凡生活。
但历史没有如果,李斯晚节不保,一步错步步错,最终不仅自己被杀,还被夷三族。而他的儿子李由当时正在领兵在外,对这些变故并不知情,不久后在与项羽和刘邦的交战中于雍丘战败被杀。 李斯被处死时无人为他求情,这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他参与了皇权争夺的阴谋,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在赵高残害忠良、祸乱朝纲的过程中,他的不作为和错误决策几乎得罪了所有正义之士。
在满朝文武眼中,他已经从一位令人敬仰的丞相变成了一个为了权势而丧失道德底线的人,因此,没有人愿意为他求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他的一生,是辉煌与悲剧交织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