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军为兵,保障打赢。近年来,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先后抽组20余支专家医疗队,上高原、下海岛、走边关,行程近30万公里,服务官兵10万余人次,通过定期巡诊、科普宣教、技术帮带等形式,扎实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红色军医的强军誓言。
“没想到边关哨所也能看上‘专家号’,谢谢你们!”前不久,驻守高海拔地区的阿拉艾格尔哨所官兵,迎来一群特殊的“访客”——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医疗队。
哨所地处的天山西部木扎尔特冰川,终年积雪不消,官兵外出看病很是不易。医疗队员一早出发,经过近5小时跋涉登上哨所,为官兵查体看病、送医送药。
巡诊结束,极目远眺,雪山巍峨耸立,天空一片嫣红。伴着晚霞,医疗队员与官兵互敬军礼,约定“再见”。
万里边防线,一片爱兵情。近年来,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持续开展“红色军医边关行”活动,通过定期巡诊、科普宣教、技术帮带等形式,扎实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一线,满腔热忱践行红色军医的为兵誓言。
“这是高强度训练后引起的跟腱炎……”郭庆山将一名战士的脚搁在自己膝盖上,轻轻揉捏,耐心讲解如何缓解疼痛,为他量身定制“健康处方”。
“红色的小疙瘩是日光性皮炎,不要抓挠,给你开点我们中心自制的药膏涂抹!”强季超拿着随身携带的放大镜,仔细为官兵诊断各种皮肤病。
强季超曾是新疆军区某团卫生队队长,临床经验丰富,虽年过五十,但每年主动报名参加巡诊。“能为边关战友服务,再远再累都值得。”他的话道出了红色军医的心声。
浩瀚东海,船艏犁浪。“呜——”随着汽笛一声长鸣,载有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医疗队员的渡轮缓缓停靠在闽中某海岛岸边。“我们的‘健康顾问’来啦!”某边防连官兵喜出望外,奔走相告。
由于大海阻隔,每次到体系医院看病,连队官兵都要先乘渡轮出岛,再转两次车,花上大半天时间,“小病拖、大病扛”成为不得已的选择。获悉情况,医疗队员心里很不是滋味,迅即摆好诊桌为官兵服务。
运动引起胃部不适的新兵刘敬祥,训练不慎导致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战士周楚豪……不同的症状,都得到医疗队员的妥善治疗。
“这是我的电话,有啥事随时咨询!”李阳坐完诊后,专门留下手机号,还让海岛战士加微信。
放下手机的那一刻,他的思绪不自觉从东南沿海飞到西北边陲。此刻,他的妻子钟秋正和队友行进在新疆伊犁的巡诊路上。
第一次参加巡诊,钟秋的高原反应有些严重,但坚持为官兵发放药品,叮嘱注意事项。“比起边防官兵的牺牲奉献,我们这点苦累算不得什么。”她虽身子很疲惫,但眼神格外坚毅。赶往下一巡诊点的路上,钟秋深吸了几口氧气,给自己鼓劲。
“边关有爱不觉远,跨越山海只为你。”从雪域高原、大漠戈壁,到边陲丛林、深海小岛……处处留下了红色军医忙碌的身影。他们每到一处就迅速搭建起临时诊区,全身心投入到为兵服务中。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领导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先后向边海防一线部队派出20余支医疗队,行程近30万公里,巡诊官兵10万余人次,受到欢迎和好评。
一线巡诊,是面对面的健康呵护;后方救治,是手拉手的生命救援。
去年9月的一天,山城重庆,满身绷带的边防某部一名战士在医护人员陪同下,乘救护车从机场向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飞驰。
“伤员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如抢救不得力,可能造成伤口感染、左眼失明、器官衰竭……”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开辟绿色救治通道,成立多学科救治团队,专门讨论救治方案。
“情况危急,必须和时间赛跑!”牵头救治的张连阳神情凝重、周密统筹,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眼科、放射影像科等科室骨干全力以赴,经多次手术,最大限度缩短了病危战士血管重建、神经吻合及颅内、眼部、颌面修复时间。
一个多月后,这名战士顺利转入康复训练阶段,所在部队特地送来锦旗,连声感谢赞扬:“不愧是边关战士健康的守护神!”
抢救生命的感人故事一直在继续。
边防某仓库战士小白身患罕见重症,是红色军医合力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半年前,小白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抗磷脂综合征”,短短几日,便从双下肢血栓、肺栓塞发展到脑梗死。由于头部血栓增多,他的左眼突然失明,随时可能因重要脏器血栓形成,导致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医生,我是不是时日不多了?”想到与亲人和战友生死相隔,年轻的小白很是不舍。戴欢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中,紧紧握住他的手:“放心,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绝不放弃!”
戴欢子带领医护人员反复会诊分析,最终诊断小白是罕见的“灾难性抗磷脂综合征”。在无先例可循、极难治疗的情况下,他们群策群力,尝试个性化诊疗方案,挽救了他的生命。
随着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小白的血栓明显减少,心、脑、肺等各脏器功能逐渐好转,视力完全恢复。
“今天的阳光好明媚!”转入普通病房的小白站在窗前,凝望着外面多彩的世界,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前方的情不断线,后方的门永敞开。”该中心红色军医身在山城、心系边关,先后治愈近千名从边海防一线转诊来的重症伤病员,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生命之歌。
“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压较低,容易造成牙齿疼痛……”10月中旬,海拔3800多米的日喀则气温骤降,在一线代职帮扶的周霞,正为边防某部卫生骨干作口腔疾病防治知识讲座,她耐心细致的讲解赢得热烈掌声。
“周大夫十分热心咱们卫生骨干业务能力培养,不厌其烦地指导帮带!”卫生员解力感激地说,“有个战友牙齿疼得厉害,我用手机拍了照片发给周大夫,她很快回复说是智齿冠周炎,指导我在智齿冠周冲洗上药,战友的牙疼迅速得到缓解。”
谈及此事,周霞泛着高原红的脸上洋溢着笑意:“我交了几十名卫生骨干朋友,加了他们的微信,随时释疑解惑,大家受益我也有成就感!”
“给你一把金钥匙,破解官兵疑难症。”这些年,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红色军医利用边海防一线巡诊、代职等时机,培训帮带5000余名卫生骨干,留下了一支支“不走的医疗队”。
“这张手掌大小的是胸腔封闭贴,选用水凝胶材料制成,能在10秒内快速封闭伤口……”南国仲夏,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训练场一隅,刘良明将自主研发的系列战救器材铺开,逐一为卫生骨干示范讲解。
看到官兵撩起裤腿,把止血带直接扎在大腿上,刘良明连忙制止:“这样扎,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如果是大腿受伤,止血带应从内到外扎紧……”
“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战伤救治要争分夺秒,必须为一线部队培养更多拉得出、顶得上、救得了的卫勤尖兵!”刘良明如是说。
边关战士在哪里,卫生骨干在哪里,红色军医的心就在哪里。
“今年我们兵分三路,行程几万公里,赴边海防部队送医送药、送技术送诊疗,为一线官兵配上专属‘健康顾问’。”刚结束巡诊归队的李建方难掩兴奋,向记者展示与2家医院、6个旅团级单位的“一纸约定”——提供长期稳定的人才、技术、设备支持,更好地服务边关官兵。
第957医院是全军海拔最高的医院,组建时间不长,基础相对薄弱,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多次派骨干力量前往指导帮带。“一名战士消化道出血,急需救治!”去年的一个秋夜,正在医院驻点帮扶的谭嘉鑫接到紧急通知,迅即穿衣出门。
战士小李无法平卧、腹部疼痛难忍,仪器检查提示消化道出血。“初步诊断为全腹膜炎,马上手术!”无影灯下,谭嘉鑫和崔航天联合主刀,手术紧张有序,一个多小时顺利完成,患者病情得到极大缓解。
回宿舍的路上,放眼四望,明亮的月光洒满高原大地,格外祥和安宁,谭嘉鑫的耳畔又响起那优美的旋律:“你为祖国守边防,我们为你守健康……”
■陈 蔷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军委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家医疗队跨越5000余公里,赴西藏林芝、昌都地区边防部队开展了一场为期11天的“红色军医边关行”活动。他们深入19个边防连队、哨所,通过医疗巡诊、人才调研、健康讲座等方式,将优质医疗服务延伸到边防一线。
喜马拉雅山脉东麓,雪山巍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军医们,怀揣着对边防官兵的深情厚谊,开始了一场为期11天的“红色军医边关行”。他们翻山越岭,深入西藏林芝、昌都地区的边防连队和哨所,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官兵心坎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姓军为战”的宗旨。
林芝、昌都,地处高原,交通不便,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第二附属医院领导深知,保障边防官兵的身心健康,就是保障部队的安全稳定。为此,他们精心遴选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医疗队,跨越上千公里,只为将健康送到每一个边防点位。
在墨脱边防连,刘勇第四次跟随医疗队来到这里。他细心地为战士小方检查身体,关切地询间视力恢复情况。小方曾因执行任务导致眼睛受伤,是刘勇所在的医疗团队让他重获光明、重返战位。如今,再次见到曾经救治过自己的军医,小方心中充满感激。
巡诊现场,官兵排起了长队。李长青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耐心细致地为官兵答疑解惑,针对训练伤等问题提出科学的防治建议;李元朝则针对墨脱地区特殊的雨林环境,为官兵提供防蚊防虫的健康指导………
“您所在单位官兵高发、多发病有哪些?”“您对军事医学人才培养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巡诊路上,年近60岁的杨辉成了最繁忙的专家之一。每到一处,他都会和基层军医、毕业学员和基层主官代表交谈,巡诊一路、服务一路,一份军事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书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
巡诊途中,医疗队不仅为官兵看病治病,还为驻地群众提供义诊和健康咨询。他们耐心细致地为群众解答问题、提供建议,赢得广泛赞誉。
一位藏族阿妈高兴地说:“去年就是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家查出了我老伴血糖高,经过一年的调理已经恢复正常。今年终于等到你们,我也来检查一下身体。"听到群众热情的反馈,队员们一致表示:“我们一定要做好长期服务,用专业知识守护好官兵和驻地群众的健康。"
经过11天的巡诊,医疗队全体成员与驻守边防的官兵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们决心持续把优质医疗服务送抵边关,以实际行动立起人民军医好样子,擦亮高质量为军服务“金字招牌”。
(供稿: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第二附属医院;图片:万衷余、高涛、黎志、陈蔷)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