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人说过:“人生没有偶然,一切都是注定。”
仔细想来,确实如此。看似的偶然,实则是遵循大道的必然。
正所谓:顺道者昌,逆道者亡。做事合乎大道,便能昌盛;违背大道,便会走向灭亡。
所以说,一个人顺应大道,便能事事顺遂,便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1
《道德经·第二十章》中讲:“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心怀敬畏,做人要有敬畏之心。
人到中年,经历了种种浮沉,看惯了事事无常。
便也知道了,一个人心中若没有敬畏,便会肆意妄为,在无形中破坏自身的运气,给自己带来灾祸。
《唐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范县令,想在城外修一座祖宗祠堂,需要大量的木材。
于是,想从就近的山上砍伐。
木匠劝说道:“近年雨少天旱,山上树木不多,一旦砍去,鸟蛇无处可去。
百姓也会怨声载道。”范县令说:“这与我何关,况且此事只有你我知道。他人怎会知晓。”
不料,后来,天下暴雨,冲走了刚修好的祠堂。
再后来,范县令的官运也越来越差,不到两年就被发配边疆。
老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
举头三尺有神明,人的一言一行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上天。
所以,人要心存敬畏,敬天地,敬万物,敬众生,做人坦坦荡荡,做事问心无愧,才可去灾避祸,一生顺遂。
2
顺人道,存善念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中讲:“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无论他人是否带有善意,圣人都是心存善念的。
真正的善良,是顺其自然,发自本心,不求回报的,是极大的慈悲,也是最高级的涵养。
有一位道长,在上山的路上,救了一只受伤的蝎子,带回道观,每天给这只蝎子换药。
但是每次换药的时候,都会被蝎子蛰到。
小道童很不解的说:“师傅,它每次都会蛰到你,你为什么还是要救它呢?”
师傅说:“救它是我的修行,蛰我是它的业障。不能因为别人的错,而灭了自己心里的灯。”
深以为意,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炼的是自己的善心,培养的是自己的功德。
常在自己心中点一盏灯,不仅在照亮他人,也在点亮自己。
古德曾说过:“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世界是一面镜子,我们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付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心中有爱,就会感受到爱;心存善念,也自然会被善待。
3
顺法道,守良知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中讲:“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自然有规律,社会有法度,尊重自然是道德,遵守法律是良知。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一个人做事若是昧着良心,违背法律,不仅会被道德谴责,更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相传,清朝时,在京城有个药店。
老板总会在药材里掺点假,很长时间,都没有被发现,老板从中获益不少。
一次,一位老婆婆吃了他家的药,不久中毒身亡。
经查实,原来是老板在掺假药的时候,不小心放的过了量,老婆婆身体虚弱,便中了毒。
后果可想而知,老板的药店被查封,自己也被关进大牢。
百密总有一疏,做违背良知的事,也许一时能逃过一劫,但是因果轮回,早晚会惹祸上身。
王阳明在心学中提到“致良知”,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只是有的人心存侥幸,才会犯下大错。
人生百年,生于天地,归于尘土,中间不过是一场经历。
恪守本分,不忘初心,对外遵纪守法,对内合乎大道,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境界。
▽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不知常,妄作凶。”
一个人不知道天地道法的运行,自然法纪的常识,就会做出违背大道,违反法律的事情,在无意中把自己推向深渊。
生活中,真正厉害的人,始终在顺应大道。
顺应天道,便懂得敬畏;
顺应人道,能心存善念;
顺应法道,会守好良知。
如此,便能始终走在大道之上,便能看到光明美好的世界,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余生愿你我心中有光,始终善良,心存敬畏,心想事成。
同意的点个“在看”,也请大家转发分享给身边更多的朋友,请您转发分享!
*作者:木木 来源:老子道德经(ID:LZDD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