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日,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之平行论坛“创新创业与新质生产力”在北京工商大学成功举办。本次平行论坛由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创新与创业分会主办,雷家骕教授担任论坛主席,鞠晓峰教授担任主持。论坛分为主题报告和论文分享两个环节,近70位专家学者参会。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雷家骕,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企业专利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创新创业跨学科教研室主任王玲,重庆邮电大学教授、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重庆市科技战略重点研究基地“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建洪,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首届数字经济实验班班主任李成明等4位专家围绕“创新创业与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做了主题报告。青海大学陈家乐同学和北京邮电大学李晴同学分别分享了自己近期的研究成果,青海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社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王艺霖副教授做了点评。
首先,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雷家骕教授做了题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底层逻辑》的学术报告。雷家骕教授强调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新兴技术为驱动力,依托产业级别的技术创新,塑造新型的生产关系。雷家骕教授认为,当前关于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讨论存在认知上的不足,多数侧重于关注创新的最终成果及其产生过程,而忽视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起源及其资源配置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多年的发展,传统的模仿创新和吸收再创新模式已难以持续支撑经济增长,必须凭借科学驱动的产业技术创新来培育新质生产力。例如,青蒿素分子结构、光可传导电信号现象的发现,催生了新产业的诞生。相应地,科学驱动的创新需要遵循三个层次的逻辑:首先,要构建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容错文化;其次,要加强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等各环节的科技资源配置;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当前,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优化体制机制和深化改革,尤其是要鼓励民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力军,通过灵活的机制来应对国际竞争。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科学驱动创新的学术研究力度,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雷家啸教授做学术报告
随后,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王玲教授做了题为《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对RCEP国家的经验数据》的学术报告。王玲教授强调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区域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显得更加突出。基于对外直接投资(OFDI)理论、知识溢出理论、吸收能力理论等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该研究利用2008-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L-P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对RCEP国家OFDI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并分类对比了中国省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影响差异性,有助于从平衡地区资源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视角深入探讨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
王玲教授做学术报告
重庆邮电大学社科处副处长、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数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重庆市科技战略重点研究基地“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建洪教授做了题为《技术变革下的科技领军企业创新生态主导力》的学术报告。何建洪教授表示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科技领军企业日益重视其在新兴技术创新生态中的主导力。根据“十四五”规划,各地应积极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的龙头企业,推动现代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然而,初创及成长型企业面临机会识别、产业链整合和创新链体系化建设等能力不足的挑战;具备主导力的企业则需应对创新战略韧性不足和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此外,这些企业在应对外部环境动态变化时,需权衡“变与不变”及“独占与共享”之间的战略抉择。该研究聚焦于科技领军企业如何通过战略前瞻和共生思维引领,实现灵活资源编排,以获取和维持创新生态主导力。探索性单案例研究以宁德时代为例,分析其2011-2018年“乘风而起”阶段的生态主导力形成及2019-2023年“久久为功”阶段的巩固过程。研究揭示了外部产业与技术环境的耦合为企业战略机会打开窗口,以及通过阶段化资源编排提升资源效率并巩固生态主导力的重要性。管理启示包括企业应保持对外部环境的高度警觉性,并在技术创新引领中体现竞合思维,以实现共赢发展。
何建洪教授做学术报告
最后,由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首届数字经济实验班班主任李成明老师作了题为《AI+时代创新创业演化进路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学术报告。李成明老师强调在AI+时代,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基础技术,正在引发深刻的技术和商业变革,重塑生产力和经济结构。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大数据、物联网和机器学习的广泛应用,这些技术改变了企业的组织模式和社会协作方式。AI技术降低了信息处理的成本和时间,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降低了创业门槛,使资源获取更加便捷。新兴的创业模式,如个性化推荐、订阅制服务和平台经济,推动企业向敏捷、数据驱动和开放创新的商业模式转型。同时,AI促进了劳动力的重新分配和新岗位的创造,例如算法工程师和产品经理,而一些传统岗位则逐渐被智能技术取代。企业通过AI驱动的系统优化创新战略,利用数据驱动方法预测市场和客户行为,提高决策的精准度。AI还改变了营销活动,通过自动化和精准客户识别减少销售过程中的倦怠和高流动率。尽管AI带来了显著的创业机会和高财务回报,但创业过程中的技术挑战和可行性差距依然存在,要求创新者具备关键技术能力。总体来看,AI赋能的创业生态正如同生物进化中的“物种大爆发”,正推动新物种和商业形态的快速发展和多样化,开辟了新的市场和经济形态。
李成明老师做学术报告
在论文分享环节,来自青海大学财经学院2023级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生陈家乐同学分享了题为《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新质生产力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的论文。该文使用我国 2011-2021 年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设立试验区为外生政策冲击,利用 DID 模型,实证检验了试验区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的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试验区试点政策可以显著提高试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这一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等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试验区试点政策能够通过影响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这一路径最终影响到高质量发展水平。空间溢出效应发现,试验区试点政策对周边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负向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可为研究试验区政策红利提供实证支撑,同时为推动试验区建设、提高新质生产力水平、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陈家乐同学做学术汇报
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晴同学分享了题为《消费者参与对企业科技向善的影响研究》的论文。科技向善是数字社会的共同准则,消费者参与其中并发挥重要的作用。企业科技向善即企业通过发展科技,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来增强民生福祉,通过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回应社会对“善”的诉求。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越来越注重社会效益,力求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消费者参与也可以监督企业提供符合需求的科技产品和服务。基于知识基础观,消费者参与带来的异质化信息可以扩大企业知识储备,通过知识共创,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社会需求发展趋势,从而引导技术创新向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向发展。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研究方法,探讨了消费者参与对企业科技向善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消费者参与对知识共创和企业科技向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知识共创在消费者参与与企业科技向善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知识吸收能力正向调节消费者参与与知识共创的关系。研究从消费者视角扩展了企业科技向善的驱动因素研究,为消费者参与企业的价值共创提供启示。
李晴同学做学术汇报
最后,鞠晓峰教授与雷家骕教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学术分享和精彩报告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参与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技术经济学会的会员表示诚挚的谢意。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创新与创业分会
2024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