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在栾城宋村

政务   2024-11-03 14:00   河北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1927年开始发表小说,其《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受到文坛瞩目。

1947年,丁玲学习《中国土地法大纲》后,为了收集创作素材,她用蒋英的名字,到河北省栾城县(今石家庄市栾城区)宋村担任土改工作负责人。丁玲在实际工作中体验生活,与宋村有了感情,并孕育出了里程碑式的经典著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该作初版于1948年,1951年获斯大林文艺二等奖,之后被译成捷、匈、罗、德、朝、日等19个国家的文字,震撼了国际文坛,为中国作家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领导土改工作

1947年10月,丁玲来到宋村。宋村是区公所的驻地,丁玲担任宋村土改工作队的组长,同时负责区内5个村的工作。那时候宋村刚解放,村里已成立了一个“五委会”,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五委会”主抓粮食、财政、公安、动员、柴草这5项工作。

丁玲来到这里就研究了“五委会”的工作性质,她认为“五委会”不符合党的政策,于是就将其解散了。她选了一批人,成立了贫民团。贫民团的工作就是研究村民成分,整体上将村民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雇农5个级别。当时并没有一个很准确的划分标准,只是单纯地根据家庭条件、有没有耕地来划分的。划分为地主的标准是家中地多人少,自己不干活儿,而是往外租赁土地放债;富农的标准是家中有一些耕地,自己一边干活一边雇佣劳动力;中农的标准是家中有农具,有少量的耕地,自己干活儿,生活水平中等;中下农,在中农标准基础上又加了一条,就是平时也给别人打短工;贫农的标准,就是那些一点儿耕地都没有的,以给别人打工谋生的人;雇农的标准则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

丁玲组织贫民团和工作组天天开会,划分了村民的等级后,决定把地主的土地和财产都分给贫农。1948年正月,丁玲意识到贫民团也不符合当时党的最新政策,于是便把贫民团也解散了,成立了农民协会。这时,中下农、中农都可以和贫农一起参加会议了。丁玲又选了一批干部,吸收中下农参加,从中选出了分地代表,随后宋村就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分地运动。农民协会对全村有多少亩地、每个人分多少亩都进行了详细计划,最后确定全村2800人,每人分到2.2亩耕地,剩下300亩耕地作为均田。村民分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一下子都沸腾了。工作起来的丁玲,满身正气,思路敏捷,干劲十足,大家都说蒋组长是不折不扣的好干部。

动员参军和组织儿童团

作为土改组的组长,要管理5个村子的工作,任务很繁重,但丁玲依旧常和老百姓聊天,了解大家的生活状况,还常向乡亲们讲述自己参加革命的故事,鼓励青壮年报名参军,为革命作贡献。那时,宋村与附近其他村相比,算是日子比较好过的,所以村民们思想比较传统,不愿意离开家里的几亩土地,主动报名参军的青壮年很少。于是,丁玲组织了动员大会,为青壮年做思想工作,后来一共有8个人报名参了军。送青年们入伍那天,丁玲给8名青年准备了马匹,让他们骑着高头大马,胸前戴着大红花,在街上游行,丁玲的警卫员小张等工作组成员为他们牵马,全村人都直伸大拇指。

为了进一步做好村里工作,丁玲提出发动儿童并成立儿童团。在丁玲的女儿(当时十四五岁)、警卫员和其他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宋村成立了由十七八名孩子组成的儿童团,主要工作是:在村口站岗,没有通行证的人一律不让进村;为工作组开会站岗放哨;封堵地主大门,斗地主,把地主集中起来,把他们的财产和土地分给贫农;给农民发放“翻身票”(一种按人头发放的纸票,村民可以凭票购买地主被没收的物品)。

闲暇时间,丁玲亲自教儿童团团员打滑竿,扭秧歌,编排文艺节目。当然节目的内容都和打倒地主、穷人翻身有关。丁玲的女儿也跟着儿童团一起表演,丁玲鼓励大家一定要多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建设新中国。

与村民亲如一家

贫农李庆家人少房多,村长就把工作组的十几人安排在他家住。丁玲和女儿在一起住,睡火炕。时年16岁的李庆,坚持每天为工作组的人烧洗脸水,工作组的同志都非常感激。在乡亲们眼里,丁玲等工作组的同志没有一丝官气,十分平易近人,乡亲们常和他们坐在一起聊天拉家常。特别是丁玲,和谁都是有说有笑的,没有一点儿架子。乡亲们知道,丁玲带着大家斗地主、分田地,是为穷人办好事的,因此打心眼里拥护她、佩服她。

丁玲一天到晚都挺忙,经常工作到三更半夜才回到房东小院休息。工作组在村里吃派饭,每天被安排到一户贫农家中吃饭,丁玲去老乡家吃饭,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干部而分桌坐,总是和老乡一家人在一个桌子上吃,家里吃什么她就吃什么,从不挑剔。那时候村民的饭最多是稀饭、窝头,丁玲总是吃得很香,有时候还直夸老乡厨艺好。

促成了一段好姻缘

丁玲工作起来严肃认真,但在村民的眼中,她绝对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见过她的老人们回忆,丁玲当时有40来岁,眼睛大大的,胖乎乎的,看起来挺富态,反正整天对谁都笑呵呵的,一点儿也没有官架子。

丁玲对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也极其关心,她还亲自做媒,促成了李忠子和李二妮的一段姻缘。原来,在解放石家庄的战斗中,丁玲结识了党的地下工作者陈满大娘,她家住在市区的民生街,解放初期市里社会秩序不安定,丁玲就让陈大娘和其女儿李二妮住到了宋村。当时,宋村单身汉李忠子只有3间房子和一亩地,丁玲见他很孤单,就想把李二妮介绍给他。谁知女孩儿的父亲不同意,丁玲又亲自登门做李二妮父亲的工作,告诉他,女儿选择爱人是她的自由,父母不能干涉。李二妮的父亲终于同意了。当天晚上,丁玲就领着李二妮和李忠子见了面,以后在劳动中李二妮和李忠子慢慢建立了感情,最终在丁玲的张罗下,于当年农历三月二十三给他俩举行了简朴的婚礼。

1948年4月底,丁玲结束了在宋村的土改工作,返回正定县的华北联合大学。

质朴情感几十年不变

据说,当年丁玲之所以到农村参加土改工作,是因为听到某领导同志在华北局干部会议上不点名地批评——有的作家有地富思想,把贫雇农家里写得很脏,把地主家的女孩子写得很漂亮。于是,丁玲决定参加土改,边做工作边收集新鲜的创作素材,以充实修改书稿。在丁玲后来创作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贫雇农家里虽然还是那么脏,但地主的女儿改成了侄女,还是个孤儿,地主收养她是别有用心。

1986年底,丁玲的爱人陈明带着她临终时的嘱托,领着《中国》文学杂志编辑部的部分人员,以及丁玲的秘书王增荣一行,走访她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他们去的第一站就是宋村。一进村,有年长的农民便认出了陈明,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眼里含着泪水对陈明说:“我们从电视里才知道丁玲同志去世的,村里商量过派人去北京参加追悼会,可又不知道是哪一天,直到那一天,从电视上看到那么多中央领导同志和大家一起送别丁同志,我们好后悔,也觉得很光荣。好人总是有好报的。”从老乡质朴、真诚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宋村群众对丁玲的真挚感情。

陈明把丁玲保存的当年土改中的积极分子名单拿给乡亲们看,问他们这些积极分子目前怎么样,乡亲们逐一作了介绍,大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岁月。





往期推荐

省政协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开展党外委员专题视察2024-11-02

魏县政协:多措并举推动“惠企助企”2024-11-02

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需要把握哪些重点2024-11-02

种棉花的那些年2024-11-02



文章来源:《文史精华》2023年第12期
作  者:张振山
责任编辑:李胜男  刘丽婕
欢迎投稿:hebeizx2024@126.com

点个「在看」

河北政协
政协河北省委员会信息发布平台,政协就在您身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