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捕捞”成为企业家热搜,它背后意味着什么?
创业
财经
2024-11-01 06:29
广东
01
这两天,我看到了一个突然火起来的新词叫“远洋捕捞”,朋友圈也有不少经营者和创业者在转发和调侃。
我以为是发展海洋经济,没想到这个词说的是“地方执法经济”。也就是一些地方的执法机构,出于某些利益诉求,违法违规地跑到异地,对异地的企业和个人财产进行查封、冻结、罚款的逐利执法行为。
当然,我看了一些视频里说的,一般手法是在侦查阶段强行查封、冻结企业财产和账户,然后抓捕公司老总和高管,再进行威胁与恐吓,最终达成财罪交换,交钱放人。说实话,有些视频说的太离谱,以至于让我误以为这是在讲黑社会。所以,抱着怀疑的态度,我们去好好研究了一下“远洋捕捞”。首先,可以肯定的说,这种“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执法”的远洋捕捞现象是存在的,而且,不是个例。就在前几天的10月28日,《学习时报》在头版刊发一篇文章“把涉企任性执法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面就讲到了“在现实中,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更容易受到不规范执法行为的侵犯。逐利执法从根本上违背了行政执法的初衷,严重损害营商环境,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学习时报》是中央党校的直属单位,是唯一专门讲学习的党报,地位可见一斑,同时,在9月26号的中央政治局会议,10月8号的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都谈到了“不能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从一些例子上也存在典型的案例,比如说浙江新湖集团的一起案件。在2010年的时候,新湖集团收购华易隆鑫100%股权,从而实际控制了华易隆鑫持有的新疆宜化矿业50%的股权。在新湖集团入主宜矿进行经营后,从审计报表来看,在2010年末,新疆宜矿亏损超过5000万,股东权益4693万,但到了2023年末,新疆宜矿业未分配利润是67.37亿,股东权益73.71亿。可以说经营的很不错,不管是利润,还是股权价值都有了天壤之别。但是,在2018年的时候,华易隆鑫前股东之一被查出从2010年有行贿的问题,在地方检察院审查起诉期间,把华易隆鑫也以单位行贿罪提起了公诉。经过了几年的判决和上诉,最后某地判决,要对华易隆鑫行贿违法所得,以及新疆宜矿持有的全部股权及孳息予以追缴。
然后,在今年的8月,新疆宜矿本来属于新湖集团的股东身份,因为判决摇身一变,成为了地方国资委。诶,经营了10多年的新湖集团就这么给踢出去了,矿产的股权和经营所得都跟自己没一毛钱关系了。当然,新湖集团肯定想不明白了,个人行贿怎么成了单位行贿,再说你前股东犯的事,跟我第三方收购来的新股东有什么关系?而且一要还要我已经经营十多年,累计价值超过百亿的现有股权和经营所得。现在这个事也没有结束,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杭州政府又把新疆宜矿地方国资委的股权全给冻结了,属于是地方跟地方对上了,那可能就看谁更能保护了。
另外,我们再看财政数据,在10月25号,财政部发布了2024年前三季度的财政收支情况。
我们可以看到,非税收入是31344亿,同比增长13.5%,而执法当中对企业的罚款就属于非税收入的一种,而且,绝大部分的非税收入都发生于地方,归属地方财政收入当中。当然,在财政部发布会上的说法,非税收入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主要是各级政府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带动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的增加。不知道像上面说的新湖集团的股权一下子变成地方国资委的股权,算不算得上是“多渠道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呢?我们再简单做个类比,在2023年的前3季度,非税收入是27608亿,同比下降4.1%。
2022年的前3季度,非税收入是28786亿,同比增长23.5%。
这个非税收入还非常听指挥,经济发展好的时候,其他税收上升,非税收入就下降;经济发展差的时候,其他税收下降,非税收入就上升,你说奇不奇怪?其实,核心问题还是在于过去经济高增长的时候,政府有地可卖,企业发展不错,税交得多,地方财政收入就不错,哪怕真有个别企业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相关部门也只是提醒纠正,但不会重罚,相对来说比较包容。但现在,土地卖不出去,地方财政最缺的就是钱,哪怕是中央转移支付也很难全部覆盖,很多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甚至连政府人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那怎么办呢?
一些地方的执法机关就专门查外地企业,处罚一些大额行政罚款,用来充实本地的财政。虽然从这些地方的角度来说,看上去我没查自己地方上的企业,兔子没吃窝边草,但从全国经济的角度上来说,这当然就严重影响了营商环境,谁还敢去你那里投资呢?如果不把这样任性的权力关进笼子里,毫无疑问就是在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影响经营者和创业者的信心。哪怕看上去好像是微观个体的遭遇,但本质上破坏的是企业投资、发展的信心以及市场的公平。当然,把话说回来,一些个别企业,身上的问题也不少。比如说壹健康,在很多媒体的报道里,它是一家广东的“专精特新”企业,本来要到香港上市了,因为被某个地方公安的“远洋捕捞”,导致企业上市失败,经营停摆了。
即使没有异地执法,壹健康这样的企业也很难上市,它从2015年就想着IPO了,但每次都失败了。根据壹健康招股书显示,壹健康是中国数字化健康管理领域的领先企业,从2020-2022年,营收分别有20.52亿、17.96亿和24.23亿,净利润分别是1.87亿、-1603万和1.17亿。
看上去好像还不错,但它的核心业务就是“体重管理”,什么数字化健康管理,说白了就是减肥。而且,壹健康大部分产品都依赖第三方采购,自己只有5款保健品拿到了监管部门的批文,企业的销售费用是研发开支的36倍,绝大多数收入都拿去买流量广告了。
公司本身还存在“大手笔分红和借钱”的情况,像在2020年,公司现金分红3.8亿,把账上的自由现金流2.2亿全分光了,但公司还在借钱,截至到2022年末,公司账上还欠着4.3亿没还。这要上市了,那还了得?那不是明摆着拿着镰刀去割韭菜吗?同时,壹健康还面临消费者的投诉和媒体的曝光质疑,根据招股书显示,2022年一年,公司在12315和黑猫平台总共被投诉3011次,公司创始人也因为借贷纠纷被限高。这种问题企业如果顺利上市,还没有任何监管部门去纠正它,那是不是对更优秀企业和行业生态的打击?那是不是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嘲讽?所以,一些问题企业依然要纠正,行业的健康生态依然需要维持,但是,纠正不是一罚了之,更不是“办理一起案件、搞垮一家企业、失业一批员工”。政府需要重视中国企业经营者和创业者得之不易的经营成果,特别是地位看上去无足轻重的中小民营企业,在他们身上有一个“56789”的数字。他们贡献了50%以上的国家税收,60%以上的国家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占企业数量超过90%。
“现代世界的人们必须认识到,创新创造才是通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人们必须玩创造增量财富的正和博弈游戏,促进文明的螺旋上升,而不是玩没有增量财富创造的零和游戏,甚至让财富毁灭的负和游戏,陷入无脑死亡循环的泥潭。”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免费试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