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月30日,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
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
那就是润滑油。
润滑油,
它几乎与所有机械设备紧密相连,
一直默默守护着中国工业发展。
近期,
国资小新微信公众号推出
《国家工业密码》栏目
以国有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为起点
回顾国资央企打造工业体系的生动故事
解析宝贵经验的奋斗密码
最新一期故事
《国家工业密码 | 有了它,“上天”如此丝滑》
讲的就是国产润滑油的逆袭之路!
其中,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
功不可没。
我们一起来听听↓
故事从1950年开始,
抗美援朝的前线,零下三四十度,
志愿军战士们与敌人奋战。
彻骨寒冷让枪支失灵,
战士们面临巨大的挑战
——没有润滑油,枪支卡壳,
子弹无法发射。
战场的残酷性让这个问题显得格外迫切。
就在这时,
一种神奇的油脂诞生了。
在华北军区油脂厂的实验室里,
科研人员没有先进的设备,
只有一本外文的技术手册和简陋的大锅。
他们反复试验,经过无数次失败,
终于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
熬出了能够在极寒环境下
正常工作的“擦枪油”,
这便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擦枪油”。
这个发明,
激活了战士们手里保家卫国的武器,
也成为新中国润滑油工业
自主前行的起手式。
1949年9月,华北军区生产合作社油脂厂在北京西城区孟端胡同成立,为军械提供润滑养护产品
如果说“擦枪油”
是中国润滑油工业迈出的第一步,
那么研发中国航天事业中的润滑油技术,
则是一场伟大的战役。
20世纪60年代,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
苏联撤走了援助专家,
并且中断了对中国“含氟润滑油”的供应。
这一事件让中国的航天项目面临巨大挑战,
没有氟油,
火箭发射、卫星运行都会被 “卡住喉咙”。
面对国际封锁,
当时的石油工业部621厂,
肩负着巨大的压力。
实验室里的灯光从未熄灭,
侯祥麟和他的团队不断挑战极限,
无数次失败后,
终于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全氟碳油。
1962年1月,石油工业部621厂成立,开始研发和生产特种润滑油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中国航天事业步步高升,
润滑油技术也随之不断升级。
科研人员研发出的新一代全氟聚醚油,
不仅能够在太空的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
还极大地提升了航天设备的可靠性。
它的制造过程复杂无比,
每生产出一公斤润滑油,
就需要消耗1吨基本有机化工原料,
可以说价值堪比黄金。
中国人自己研发的润滑油,
飞上了太空。
科研人员刻苦攻关,不断研发出尖端设备的配套润滑油
时光荏苒,
到改革开放初期,
市场上充斥着进口的“洋油”,
它们占据了汽车和工业设备配套的
主导地位,
国产润滑油一度背负着
“廉价、低端”的印象,
在高端领域几乎被外国品牌
挤压得举步维艰。
面对这种局面,
国产润滑油是否会就此败下阵来?
这是一个紧张的时刻,
但也是变革的开始。
国产润滑油开始聚焦科研攻关,
着眼于技术升级,
慢慢地,
从飞机发动机到高新科技的机器人,
从雅万高铁到白鹤滩水电站,
无数高端设备都用上了“自家油”。
中国机器人润滑油走向市场
最初,国产润滑油仅限于汽车领域,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
应用范围不断扩展,
就连家里的空调、楼房的电梯,
都离不开它们。
如今,中国润滑油
还远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那些曾经主导市场的“洋油”,
不得不面对中国品牌的崛起。
中国润滑油
成为了“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正在国际市场上以一种自信、强劲的姿态,
展示中国润滑油的科技魅力。
这场从“洋油”到“中国制造”的变革,
不仅仅是润滑油行业的胜利,
更是中国制造整体崛起的缩影。
国家级绿色工厂——中国石化润滑油北京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
国家工业密码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联合新华网、云听APP、喜马拉雅APP、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国家工业密码》——有声故事网络互动传播活动,以国有企业工业文化遗产为起点,回顾国资央企打造工业体系的生动故事,解析宝贵经验的奋斗密码,展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光明前景。
《国家工业密码》持续更新中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 致读者
2024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