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而不是进行专业或专门人才培养的阶段。当前许多地方简单追求分数、追求升学指标的做法是对基础教育独立价值的违背。
“竹子定律”给我们重要启示:竹子生长前四年只长了3厘米,到第五年每天以30厘米速度增长,到了第六周可长到15米。竹子前四年完成扎根,为后来快速生长奠定了基础。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基础性、先导性是为人的一生打下做人的基础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打下为党和国家的事业终身奋斗的基础,打下自学创新的基础,打下夯实坚强品格、良好行为习惯、勇往直前的基础。
打好这样的基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发展创造力的空间,给学生读书、游戏、锻炼和社会实践的时间;要创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真正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得发展。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潜能开发实现科学育人。人才需要多规格、多样化、多层次的培养,为人才发展打好基础就必须遵循青少年发展规律。
我们知道,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的差异是必然的,如此因材施教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有效落实。不断打破“一刀切”式的教学、培养“标准件”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在新时代,信息革命、人工智能的发展,让这样的教育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个人成为可能。对于智能发展不同的拔尖创新人才给予特殊安排也有了更多可行性。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真正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通过不断开发其内在潜能而实现主体的更好发展。
把每个学生看作可以培养为人才的人来培养。人的智能发展存在共同规律,但也存在个体差异。在教育实践中,除了对拔尖学生给予更多支持外,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给予关注,将发展智能、提升品质、训练方法相结合,静待花开。
英国在20世纪对400名各领域杰出人物做调查,发现其中60%的人在中小学阶段学习平平,甚至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6岁入学,常因为学习跟不上被留校不准回家,老师认为他是笨手笨脑的孩子。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张广厚小学数学成绩不及格,但后来成为了世界闻名的数学家……
认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培养成为人才,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天赋,帮助每个学生打好基础,这是教育者了不起的认识,也要成为每个教育者努力践行的方向。
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始终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每个青少年都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参与者,但由于传统弊端和社会功利心态,青少年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成为“听话者”“不会提出问题者”“被动学习者”,好奇心和探索欲都被抹杀了。
然而,面向未来,从为国家和青少年负责的角度出发,教育实践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好奇心、对事物质疑的思维、独立思考的习惯、追求真理的精神,进而形成创新意识,为创造性思维打好基础。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教育者,他们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利用”好这样的资源,将会更好地推动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信在打好基础、发挥潜能后,各方人才辈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为教育强国建设夯实人才基础。
李锦韬:特级教师、辽宁省首批功勋教师,沈阳市第一三四中学原校长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2024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组织开展“融合科学教育 培育创新人才——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与技能提升专题网络培训”,聚焦政策文件热点、关注科学教育重点、破解科学教育难点、抢抓科学教育节点,邀请多位权威专家及一线名师构建相关培训课程,敬请关注!
联系方式:刘春晓 18511186281
【相关推荐】
—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
http://www.enae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