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讨论度最高的,要数《再见爱人4》了。开播至今,不仅热搜霸屏,在各大社交平台引发网友广泛讨论,还轻轻松松拿捏了万千观众的情绪。
《再见爱人》是一档婚姻纪实观察节目,受邀录制节目的每一对夫妻都正处于婚姻危机当中。全职主妇麦琳和歌手李行亮也是如此。
节目中,麦琳与李行亮吵架的场面令无数观众窒息。例如,麦琳曾三次因“家里衣柜没有放我衣服的地方”而崩溃吵架,李行亮数次试图解决无果,最后气得扔了自己所有的衣服。
麦琳一句“就算我说1+1=3,你李行亮也要服从”,直接让话题#麦琳 窒息#登顶了微博文娱榜第一。
每一桩婚姻都难免会有冲突。
偶尔争吵是情感的“调味剂”,无休止的争吵则使得家庭里到处充斥着压力。
这种压力偶尔也会“传染”到孩子身上。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涅朵奇卡就一直默默承受着双亲冲突,继父和母亲在她面前经常吵得面红耳赤,让她的心中生长出无限的恐惧与担忧:
“望着他们两个,我完全明白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明白了他们那种无声的、永恒的敌意,明白了栖身我们角隅的无序生活这全部的痛苦,这全部的乌烟瘴气。”
生活在充满“战争”的家庭,真正的输家是孩子。
孩子目睹大人互相辱骂、推搡或者生闷气的画面,哪怕战火没有波及自己身上,他们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痛苦。
一般来说,越小的孩子,会越害怕父母吵架。
哪怕是婴儿,长期面对父母冲突,也会陷入一种焦虑的情绪环境之中。
曾经看过一项调查:如果父母不和,6个月不到的婴儿就能发现情况不妙,生理指标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如血压升高,心跳加速,压力激素分泌,这些反应和成人是一样的。
婴儿面对压力的反应是哭泣,大一点的孩子,压力反应会更加复杂。
我们简单列举了几种:
1. 丧失安全感:“我的家会就此破碎吗?”
父母失控的时候,孩子就失去了与父母的联结。
他们会认为家庭环境不安全,害怕父母关系破裂,自己被抛弃,从而陷入紧张、焦虑、无助等消极的心理状态之中:
“爸妈会吵到什么时候?”
“他们会和好吗?”
“他们会离开我吗?”
“我会失去他们的爱吗?”
这些混乱的、不确定的问题会充斥在孩子的脑海里,在父母没有和好之前,他们很难安心地学习和生活。
2. 产生愧疚感:“他们吵架都是因为我。”
很多孩子都会把父母之间的矛盾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他们经常会认为自己是家庭冲突的原因。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平时恩爱的父母突然间恶言相向,为什么有趣的爸爸会大发脾气,为什么温柔的妈妈会不停地哭泣,但他们潜意识以为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都与自己有关,于是就会下一个结论:
“都是我的错。”
《亲密关系的秘密》一书中就曾提到一位女孩,她就深深地相信:
如果她没有出生,她的父母就不会吵架。
这当然不是事实,但是孩子确实会莫名地愧疚,负罪感使他们变得敏感、脆弱、谨小慎微。
3. 试图拯救家庭:“我要让他们和好如初。”
有位朋友有段时间经常和丈夫吵架,吵到要离婚的地步,7岁的女儿也感受到了爸妈身上的低气压。
有天晚上,女儿拉住妈妈的手问:
“妈妈,我以后乖一点,你和爸爸是不是就不会分开了。”
这句话,让她心痛不已。
我们还是天真的孩子时,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可以拯救父母的情绪,拯救父母的婚姻。
正如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说:“孩子是家庭的保护神。”
他们会努力变得懂事、优秀,迎合父母的想法,以为自己只要足够优秀、听话,父母就会开心起来,家庭重新回归和谐。
保护和拯救方式不一定都是温和的。
有的孩子会试图将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身上来,选择制造问题来获取父母的关注:
在父母吵架时大发脾气;离家出走、不上学;有时还会伤害自己,比如生病,让大人无暇顾及曾经发生的不和。
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的身心状态,有时候也能暴露家庭的氛围。
4. 与父母疏离:“我只想逃离这样的家。”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面对父母之间争吵已经不像小时候那么敏感,相比较忍受痛苦,他们更希望能够逃避家庭里的乌烟瘴气。
有网友说:“我很想知道他们累不累,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结婚,我也不明白为什么生活会是这个样子。”
如果父母的婚姻带给孩子诸如此类的消极感受,孩子就会不愿意回家。
读到这,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争吵对孩子伤害这么大,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能当着孩子面吵架?是不是一点不能伤害到孩子的感受?
冲突,原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特别是做了父母之后,冲突次数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
温格·朱利在《幸福婚姻法则》中说:
“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想法。”
有的父母害怕争吵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会有意避开孩子。
然而我们都低估了孩子的洞察能力,大人自以为完美掩饰的“和谐”气氛,孩子依旧能敏锐地捕捉到冷漠和疏离,在这种表里不一的关系里,他们同样承受着压力。
事实上,真正对孩子造成伤害的不是冲突,而是父母处理冲突的方式。
家庭是我们学习应对冲突的最佳场所。
面对冲突,我们也可以有很好的处理方式,完全可以在处理好婚姻里的分歧之余,安抚好孩子。
如何做呢?
第一,告诉孩子:“大人吵架并不是你的错。”
电影《怦然心动》里面有一幕:父母大吵一架,女儿朱莉看到了,很是伤心,紧紧地捂住了耳朵。
爸爸发现了朱莉的情绪,他告诉她:“对不起,这不是你的错。我们会想办法解决的,我保证。”
在父母的安抚下,朱莉很快地从不安中解脱出来。
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时候,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这一切都不是他的过错,他并不需要对此负责:
“我们不是因为你而争吵。”
“我们只是因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同而起了争执。”
同时,认可孩子的感受,并表达对孩子的爱:
“刚刚爸爸妈妈吵架,是不是把你吓到了?”
“我们不想让你受到任何伤害,抱歉我们没有控制好自己情绪。”
“就算爸爸妈妈吵架,也会永远爱你。”
这么做会让孩子重新找回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就会明白,父母也跟孩子一样,偶尔也会发脾气、不高兴,这些冲突很多时候都是短暂的,无论吵架与否,都不会影响父母对自己的爱。
第二,别把孩子卷入冲突
有的父母吵架,会把孩子拉进来,有意无意地说着对方的坏话,甚至让孩子疏远与另一个人的关系。
孩子是深爱着自己的双亲的,对他而言,爸爸是天,妈妈也是天,选择任何一方,都是一种背叛和分裂,很多孩子没有办法,只能带着对父亲或母亲的偏见,在一种无助、困惑感中彷徨。
不管你和另外一半相处得如何,对方也有可能不是一个好伴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她也不是一个好爸爸/妈妈。
在孩子面前,尽量给彼此留点颜面,让孩子自己去判断父母是怎样的人。
第三,在孩子面前和解
让孩子看到你们和好的过程,牵手、拥抱、递一杯水赔礼道歉等等,当他知道爸爸妈妈达成和解时,也会感到如释重负。
从发泄怒火到平息怒火,从爆发冲突到缓解冲突,实际上也是在教孩子认识情绪、如何直面关系里的矛盾。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知道:在健康的关系里,即使发生冲突,说了难听的话,我们依然会选择爱着彼此。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书中提到过这样一项调查:
当提及“父母相处融洽是养育快乐孩子的重要因素”时,孩子认同这句话的比例高达70%,父母认同这句话的比例仅有33%。
孩子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希望你能过得开心的人。
他们知道,大人幸福快乐了,才能分出更多健康的爱给自己。
很多家庭不幸在于,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精力,忽视伴侣,丧失自我,最后怨气越积越多,孩子也不快乐。
当父母没有过好自己的生活,孩子也难从中获取幸福感。
在学习育儿方法的同时,或许我们应该学习好好吵架,好好经营夫妻关系。
夫妻之间,很多争吵是毫无意义的,大多都是因芝麻小事而争个不休,衣服为什么要乱放、谁该去倒垃圾、要不要给孩子买零食……
而矛盾的升级是因为我们表达的语气里,藏着太多的不善和指责,动不动翻旧账或者是说狠话。
我们需要一点技巧,来避开吵架带来的恶劣影响。
不妨把它当作一次沟通的机会,正面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和需求,这种有技巧的争吵,才能够吵出“真感情”。
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希望我们今后都能学会好好吵架。
*有什么想说的,快来给小媒君留言*
编辑:李曼莉
来源:广东教育传媒综合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已获授权。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广东教育传媒转发,投稿或商业合作回复关键词 投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