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苏州城的脚步(连载六)
作者简介
谢勤国,1946年生,苏州人。1975年入苏州市园林系统从事绿化工作,绿化技师职称。1994年人事关系转至宗教局,2006年在北塔报恩寺退休,2013年被聘为姑苏区方志文化建设专家咨询团成员。曾独立编写《北塔园林志》《北塔报恩寺志》《平江区绿化志》《苏州居士林志》等志书,参编《苏州市志》《石湖志》《苏州市城区绿化志》,合作出版《姑苏名宅》《苏州的桥》《苏州古石桥》等作品,合计撰稿近200万字。
黄骋宇,1978年生,上海人。苏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员,苏州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高级企业培训师。策划编辑了多本画册,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在《新民晚报》和《姑苏晚报》上发表相关的艺术评论文章。2016年创建了苏州德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旗下拥有“情语江南”文化品牌,发表过逾百篇文史类文章并长期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讲座。
第六章 隋唐之际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诏除民间甲仗,拆毁城墙。吴县令孙宽废通玄寺。
次年,东南七州反叛,苏州沈玄侩、常熟陆孟孙起事,刺史皇甫绩与叛军相峙八十日,杨素援军赶到,合兵平叛。
杨素怕叛乱再有反复,令部将莫厘领兵驻扎在东山“胥母峰”,后改称“莫厘峰”。
开皇十一年(591),越国公杨素将州、县衙门移到城西横山(今七子山)之东,另筑城郭。州衙门在山下,县衙门移至山上寺院,今上方山森林公园内留有两口越公井。
(越公井)
仁寿元年(601),隋文帝六十岁,由于从小在“般若寺”被尼姑智仙抚养,比较崇信佛教,所以他在这一年选天下三十州建造宝塔,在苏州虎丘山的山顶建造了一座木塔。
仁寿二年(602),苏州领吴、常熟、乌程(湖州)、昆山、长城(长兴)五个县。当时一共只有18000多户,人口并不很多。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苏州恢复为吴州。三月,开凿“通济渠”。贯通洛阳至江都。
大业三年(607),又改成郡县制,把吴州降为吴郡。
大业四年(608),开通“永济渠”,贯通洛阳至涿郡(今北京市境内)的水道。同年,吴郡太守李显在郡城西山顶上建了七级宝塔,因山巅寺院原为楞伽寺下院,造了宝塔以后就叫做“上方寺”,山名也就改称“上方山”。司户严德盛所撰《吴郡横山顶舍利灵塔铭》记载:“以九舍利置其中。金瓶外重,石椁周护。留诸弗朽,遇劫火而不烧;守诸不移,漂劫水而不易。”
大业六年(610),江南运河开通,隋炀帝的大运河修筑完成,苏州段是从望亭沙墩港到嘉兴王江泾,全长八十三公里。大运河对苏州起了很大作用,苏州的运输、经商、科举都与大运河息息相关。
大业十四年(618),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死,吴兴太守沈法兴反,占吴郡。随后唐高祖李渊正式称帝,建立唐朝。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李子通逐沈法兴,占吴郡。
武德四年(621),杜伏威驱李子通,占吴郡,又改为苏州。
武德五年(622),李唐召杜伏威入朝,辅公祏据苏州。
武德六年(623),辅公祏在丹阳称帝,国号为宋。
武德七年(624),唐高祖派遣李孝恭、李靖讨伐平定,诛辅公祏,苏州正式归入唐朝,苏州衙门和吴县衙门再次回到古城内。李世嘉为苏州刺史,当时的苏州是望州,吴县是望县。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僧慧重兴通玄寺,当年从海上漂来的两尊石佛得以供奉,逐渐恢复了盛况。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高宗李治正月举行泰山封禅,然后到曲阜祭拜孔庙,再到亳州祭拜老君庙。唐朝皇帝李氏家族奉李耳为先祖,唐高宗给封了“太上玄元皇帝”的尊号,并下诏书将全国各地的“老君庙”改成“玄元庙”,苏州的“老君庙”就是现在玄妙观的位置。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析吴县地置长洲县,以城中大街为界,东半部为长洲县,县衙门在旧学前,名字得自吴王阖闾修建的“长洲苑”。西面是吴县,两县同城而治。吴县31361户,长洲县23700户。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嘉兴县又分出海盐县,苏州辖有六个县。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李隆基下诏书,令天下各州各建一座佛寺和一座道观,佛寺叫“开元寺”,道观叫“开元观”。苏州的“开元寺”就是通玄寺,“开元观”是以玄元庙为中心拓建而成的。
开元二十九年(741)正月,诏令在两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并兼设崇玄学(道教学习场所)。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苏州改为吴郡,当时有76000多户,63万多人,已经是个很繁华的地方。
天宝二年(743)正月,李隆基尊老君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三月,诏改西京玄元庙为“太清宫”,东京玄元庙为“太微宫”,令天下各州改为“紫极宫”;九月,又将谯郡(亳州)紫极宫改为“太清宫”。玄妙观就有了“开元观”和“紫极宫”这两个名字,因此有“宫巷”这个路名,平江图上有条与观前街平行的河道,宫巷北端的桥叫作“宫桥”。
唐玄宗天宝九载(750),从昆山、嘉兴、海盐分地出来,增加一个华亭县,现在属于上海松江,吴郡有了七个县。
天宝十二载(753),鉴真和尚在张家港黄泗浦鹿苑西(今建东渡苑)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后在奈良设计修建“唐招提寺”,传授戒律,成为日本律宗开山始祖。
天宝十三载(754),张继考中进士但铨选落第,安史之乱后南下避乱,途经吴郡,写下了《枫桥夜泊》,享有盛誉,吟诵不绝。
(枫桥)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反叛。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吴郡改为苏州,从此再也不称吴郡。第二年长洲县改成长洲军,设置节度使,防患于未然。
唐代宗宝应二年(763)正月,史朝义自杀,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在这段时期,苏州经济的重要性非常显著。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天下太平,长洲军恢复为长洲县,加上吴、常熟、嘉兴、华亭、海盐、昆山,苏州共有七个县,共143261户,长洲和吴两个县就有62000多户。
大历十三年(778),苏州升格为雄州,当时天下设有十个雄州,苏州是江南唯一的雄州。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苏州人陆贽被任命为宰相,后来德宗听信谗言,于贞元十一年(795)将陆贽贬到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贞元二十一年(805),德宗驾崩,顺宗即位后要召回陆贽,可诏书还未到达,陆贽已经去世。长洲县北建有陆贽的衣冠冢,其地名为陆墓,现在改成了陆慕。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苏州刺史李素从齐门到常熟的南门疏浚开通了“常熟塘”,改名为“元和塘”,这是太湖流域到长江的重要泄水通道。清雍正二年(1724)设置的元和县,名称就来自“元和塘”,今相城区元和街道也由此而得名。
(宝带桥)
元和五年(810),苏州刺史王仲舒修筑运河西岸的塘堤,从苏州城南部一直修到现在的吴江。塘堤是漕运拉纤的道路,但是这条线路的中间有个很大的缺口,那就是澹台湖和斜港,船经过遇到风浪会很危险,最好能有座拉纤的桥梁。于是王仲舒便募钱造桥,还捐了自己的宝带,建了一座长桥。从元和十一年(816)到元和十五年(820),历经五年造成的这座桥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名桥之一的“宝带桥”。
(谢勤国老师)
本书二十三章 陆续连载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