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骑行秦岭天子峪看完红叶下山,第二天骑行返回阎良时顺便去长安区少陵塬上的“大唐护国兴教寺”参观了一下,兴教寺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的长眠之地,里面有三座古塔,分别是玄奘法师及其两位弟子的舍利塔,非常值得一见,特推荐给大家。
早晨在子午街道曹村吃过早饭,出发前先去了一趟村里的一座“三观寺”,因为时间太早寺庙没有开门。
向少陵塬方向骑行途中,经过神禾塬上东安村附近的东安水库。
神禾塬
S108省道上的“兴教寺”门楼。
沿着宽敞的柏油公路上少陵塬,路旁有兴教寺的宣传板画。据介绍,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三藏法师圆寂于陕西铜川玉华宫,安葬在长安东郊白鹿原上,高宗非常敬重三藏法师,在他去世后举朝致哀,总章二年(669),皇后武则天诏令将三藏法师遗骨迁葬到长安以南的少陵塬,同时修建寺院,以资纪念。新建的佛寺被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唐肃宗为三藏法师的舍利塔题写了塔额“兴教”二字,寓意大兴佛教。后其弟子窥基法师和圆测法师也灵归于此,陪伴在三藏法师灵塔左右。
护国兴教寺山门(点击导航)
兴教寺是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位于长安区杜曲街道境内的少陵塬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佛教重点寺院,兴教寺塔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整个寺院以大雄宝殿、法堂和卧佛殿为主轴由南向北分为三进院落,另有东西两个跨院。进入山门为一进院,院子东西两边有钟鼓楼,正前方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供奉元代铸造释迦牟尼镀金坐像,另有明朝铜铸阿弥陀佛像和缅甸赠送白玉石弥勒佛像各一尊,西侧有唐朝铜铸观音像,东侧有明朝木雕地藏菩萨像,四周绘有彩色壁画。
大雄宝殿的屋檐下挂满了牌匾,有兴趣可以看看。
康有为真迹。
民国时期匾额。
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尊释迦如来佛像。
绕过大雄宝殿进入二进院,正前方是“法堂”,堂内供奉元代铜铸毗卢佛像,四壁镶有《金刚经》刻石及明代佛像画轴卷。
院子东侧有“药师殿”,
西侧是“三圣殿”。
三圣殿屋檐下挂有阎良观音寺敬送的牌匾“皆大欢喜”。
院子西侧还有“中兴堂”,里面供奉释迦牟尼佛和千手十一面观音像。
“地藏殿”,
绕过法堂,后面是三进院落,正前方是“卧佛殿”。
殿内供奉长约9米的香樟木雕刻卧佛,金箔贴身,右肋而卧,金光闪闪,满殿生辉。
院子东侧还有“福宝殿”,
“大悲殿”,殿内也供奉释迦牟尼佛和十一面牵手观音像。
兴教寺西跨院前半部分是“慈恩塔院”,是玄奘法师及其弟子园测和窥基遗骨安葬之地,建有“品”字形的三座舍利塔。
正中间是“唐三藏塔”,又称“玄奘灵塔”,是玄奘法师长眠之地,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塔高21米,方形四面五层仿楼阁式砖塔。
券门上有塔铭“唐三藏塔”。
券门内底层龛室供奉玄奘塑像。
西侧塔为“基师塔”,又称“窥基舍利塔”,是玄奘弟子窥基的灵骨塔,建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高6.76米,方形四面三层楼阁式砖塔,底层龛室供有窥基泥塑像。
二层南壁嵌塔铭“基师塔”。
东侧塔为“测师塔”,又称“圆测舍利塔”,是玄奘弟子新罗王之孙圆测法师的灵骨塔,建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高7.10米,方形四面三层楼阁式砖塔,底层龛室供奉圆测泥塑像。
二层塔铭“测师塔”。
塔院后方是“三藏院”,
院内正前方是“大遍觉堂”,因唐中宗追谥玄奘法师为“大遍觉法师”故名,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殿内陈列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的石刻像。
三藏院里的西侧为“慈恩殿”,
东侧是“西明殿”。
院子东南角置一口清乾隆年间的铁钟。
兴教寺东跨院里是一座“藏经楼”。一层陈列有关玄奘法师的画像和书画,以及周恩来、尼赫鲁等领导人瞻仰玄奘法师墓地的照片;二层珍藏有《碛砂藏经》、《大正藏经》、《频伽藏经》、《续藏经》、《大中华藏经》等五藏大藏经,达万卷之多,及巴利文《贝叶经》数片。
藏经楼。
藏经楼南面有一座“中日友好石书经光明塔”。
光明塔。
航拍兴教寺全貌。
少陵塬畔的兴教寺。
兴教寺塔。
航拍兴教寺。
参观完兴教寺,翻越少陵塬到庞留村,远远看到田间地头处有一座墓冢。
地图显示该墓为“武惠妃墓”,但墓前没有任何标志和墓碑。武惠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嫔妃,武则天的侄孙女,生前深得玄宗宠爱,38岁去世,被追谥为“贞顺皇后”,以皇后之礼葬于长安区大兆街道庞留村西侧,封为“敬陵”。
翻过少陵塬,经东三环、灞桥区、高陵区,顺利返回阎良,全程骑行100公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