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专栏】vol.13——“活在当下”

文化   2024-11-15 16:31   北京  

日语专业学习者或想学习日语的你,是否有这些困惑?  “日语专业毕业可以做哪些工作?”“临近毕业,但不知道选择哪个行业。”“不了解自己想去的行业工作情况。” “以后想学习日语,但不知道将来能做什么。”

本专栏通过采访来自各行各业的前辈,为大家提供各种不同行业的前辈们的故事。在他/她们的故事里,可能会找到学习日语的动力,也可能会发现各种日语学习方法、工作价值等,快来读一读吧!

本栏目每周五下午发布中文,周六下午发布日文,敬请关注!

徐佳凝,本科、研究生皆毕业于东京大学,2018年加入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负责过众多国内外项目,目前担任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城市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

Q

A

&

Q

您为什么学习日语?以及学习日语有什么好的方法?

A

我学习日语是机缘巧合。在我们高中,除了英语还有选择第二外语的机会。当时日漫在中国很火,我感觉学日语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没有想很多,就选择了日语。

我认为学习语言没有捷径,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模仿和学习的一个过程。对我来说,我的学习方法是模仿,包括对方的语音语调、语气、重音、语速、情绪等,在模仿的过程中慢慢把一门外语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Q

为什么选择留学日本?

A

我的目标是学习建筑设计,在我的调查中,我认为日本建筑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很高的声誉,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其领先的技术水平。在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获得者中,日本的建筑师是最多的。另外,日本的建筑环境给予了建筑师良好的生存、成长土壤。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去日本学习建筑设计。


Q

当初为了考入东京大学,您做了哪些准备?

A

东大除了要考数理化等基本学科外,还有小论文考试和面试。所以除了文化课等基本学科的准备以外,我会学习如何思考和写小论文。我看了很多东大以前的一些题及咨询前辈如何写小论文。这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批判性思考。换句话说,不去判定想法本身是否正确与否,更在乎思考过程是否缜密、思考质量是否优质。比如,当初我看到了一个令我印象很深刻的问题,“技术和理论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让我思考很多,不能单一片面说哪个更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的想法有逻辑地表达出来。这种批判性思考是在国内学习的时候没有过多接触的。我记得当时为了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买了一本很厚的书,像是一本字典一样,里面有很多文章,是讲针对日本的时事新闻的各方的看法。我在看这些文章的时候,不去过度在意一个观点是怎样的,我会去学习他们写文章的方式、思考的逻辑、学习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练习,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Q

从和您的谈话中,可以感觉到您是一位内核稳定,十分有自己主见的一个人。那么如何不随波逐流,拥有自己的主见?

A

我自己的话,可能和我的专业有关,建筑设计的话没有一个标准答案,需要我多思考,思考各种方案、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慢慢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我的工作中,我的老师隈研吾说了一个想法,我也不会盲从,而是学会自己分析,别人的意见我会听,但只是当作想法的一部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Q

您高中通过心连心项目去日本交换学习一年,初到日本您有什么样的感受?发生过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A

中国和日本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同时也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我当时去的是北海道札幌,那里和我的家乡沈阳在气候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从身体的感觉上我认为没有太大差别。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讲,和我在课本上了解到的日本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札幌这个城市给我的感觉就是对外国人很包容,我能迅速融入到那个环境里面。另外,日本人对自己的隐私保护的比较好,我到那边是自己一个人住一个屋子,有自己的独处空间,在国内的话,我们是八个人一个宿舍,基本上没什么隐私。不能说哪个更好,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在语言上,感觉课本上学的日语和日本人实际生活中的日语很不一样,比如,语音语调、语速、重音很不一样,课本上的日语很标准,但日本人在生活中是不会那么说话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我快离开日本的时候,当时正值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节,我们班级打算表演一个机器舞。我们在放学后,会一起研究舞蹈动作、化妆、服装、灯光、道具、音乐等。这种大家一起为一个目标努力、认真准备一个节目是我从未体验过的,感觉学生们很有力量,能够做这么多事情,更重要的是能把一个小事做的很专业,丝毫没有敷衍和找借口。


Q

考进东京大学建筑专业后,您觉得建筑设计这个专业和你之前的想象是一样的吗?

A

基本上是一样的,但是比想象中更加辛苦。以前可能感觉这个专业更偏艺术性、只要有好的想法就可以,但当我真正学习这个专业后,我认为这个专业在规范上、技术上等方面会受到很多限制。发现人类能把一个楼建起来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正是这种难度和复杂性,加深了这个学科的魅力,让我觉得这个专业更加有意思。


Q

您对建筑有怎样的理解?

A

我们事务所主要方向是注重环境和周围建筑的融合,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比较特立独行。首先,我们看重这个地方本身有什么样的属性,然后让提案能够和这个场地相融合。比如说在一个森林里建一个房子,我们不会很看重建筑本体的形态有多好看、造型多独特,更多考虑的是这个建筑能让人不知不觉的进入到这个场地里面来,在这里感到很舒适、安心、放松。我们追求的不是建筑的几何形体,而是空间上给人五感的感受。

负责项目的效果图


Q

您认为建筑行业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A

建筑行业不是一个单专业,是需要很多专业的人共同参与的,这是几千年前到现在一直没有变过的事情。比如说一个小的拉面店铺,就要考虑设计怎么和店主的运营相结合、怎么让顾客的体验更好、怎样在做好视觉效果的同时,让排烟、走管也是合理的等等,这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和很多人不断沟通。这还只是一个小的店面,像歌剧院、飞机场这样的大型建筑,就需要几百上千人一起完成,非常复杂。现在,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家在一起做事更加高效,更有规则,完成的质量更好。


Q

人工智能给建筑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A

这个问题我正好问过隈研吾先生,他说人工智能很大程度上会取代中下游的产业。比如说不需要什么设计,只要有这块地,复制粘贴很多一模一样的楼,一样的设计的时候,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会很快、很有效率得把这件事情做好,并做的很完美。但需要量身定做的时候,或这块地有很强的文化目标、有很多个人情感在里面的时候,这是人工智能很难去替代的。目前的人工智能,它基本上是把已有的这样一个数据库(大众的普遍认知、大家已经知道的东西)作为输入端去生成一些新的东西。这个过程其实还是没有跳脱大家熟知的认知圈。我们事务所也会利用人工智能去生成一些设计稿,会发现做出来的东西并没有让我们很惊讶,觉得很无聊。所以我们觉得目前,人工智能是很擅长做总结,把重复的工作做得高效,但让它去做一些很有创造性的东西或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可能还是不行。


Q

到目前为止,在您参与过的项目中,哪个项目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A

一个我们正在进行的项目。我们在深圳正在进行一个蛇口渔港的改造项目。这是一个当时竞赛的项目,竞赛在疫情期间开始,竞赛结果等了将近一年时间,现在也是在推进当中。我们觉得很有的意思一点是它和我们平常接触的文化类项目(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等)很不一样,它是个渔港项目,觉得是个很接地气的项目。它本身带着一些厂房性质,带着一种工业生产属性在里面,并不是说一定要追求说高大上或很靓丽的感觉,而是说怎么把原来老破旧的渔港改造成有秩序、干净、亲民的渔港。像深圳的这个渔港其实很像东南亚的渔港,渔货上来后,渔民们直接就在露天的环境里面进行交易,不是很卫生。无论是对于买鱼还是卖鱼的人来说,都不是很好的一个体验。当地人对渔港的负面的评价也很多,说现在那一片都是开发的很好的小区,只有那个渔港满天散着鱼臭味,大家跑步也会绕着那边跑,尽量避开那个地方。但是我们在日本会看到很多有秩序,很干净的渔港,比如我去过的小田原渔港,大家不会觉得渔港是个腥臭味很大、不愿意去的地方,反而有时候大人会带着孩子一起去那边看卖鱼、吃一碗海鲜饭,对于他们来说渔港是个很亲民的存在。我们觉得在日本,对日本人来说渔港是一个很有价值、有很好体验的地方。而在中国,大家却对渔港有很多负面评价。我们觉得非常有意思,就接了这个项目,希望把这个渔港变成一个能被周边人们喜爱的地方。


Q

您与隈研吾先生在一起工作的过程中,从他身上学到了哪些东西?

A

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生态度,就是谦逊。无论他现在变得多有名,但是他一直是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地位。他一直跟我们说,从古至今,盖楼这个事情跟建筑设计师关系就没那么大,都是说谁来出资,谁来动工,谁来盖,这些人才是整个建筑的主角,比建筑师要更伟大。我们的工作就是帮助这些人,思考怎么能够让他们更有效的工作,把他们的能力、手里的资源更好得回馈给大家和社会。


Q

您觉得如何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

A

我觉得需要多尝试、多了解。不去了解的话,是没有办法下判断的。对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我非常幸运,我接触到这个行业后,就很喜欢,觉得很有意思。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人接触到一个行业后,就会立刻喜欢上这个行业,还是需要了解各种自己感兴趣的行业或工作。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当不知道一个东西的时候,是看不到这个东西的。这句话在观鸟里面经常会用到,就是说如果不知道这个鸟是怎么叫的,就算听到了它,也仿佛像没有听到一样。找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不了解这个行业或者不了解这份工作的时候,它的好、它的坏都是看不到的,因为它在你的认知里面是不存在的。总之没有什么捷径吧,觉得适合自己,就多了解、多体验,如果做起来很开心,可以持续去做。


Q

一般人没有很多的试错成本,应该怎么办呢?

A

我觉得试错成本还是挺多的,大家总说有年龄压力或者是其他压力,但跟整个一生要从事的事业相比的话,这些成本是可以接受的。看大家怎么去看待工作这件事情。有的人把人生重心放在家庭中,认为工作就是获取工资的一个方式,而每天开心地和家人在一起更幸福。但希望把工作当成一生的事业、或当成人生中一个很重要的事情的话,就需要不断试错,直到找到自己的热爱。像建筑界的安藤忠雄老先生,他最开始是一个拳击手,54岁的时候才开始自学建筑,最后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如果更看重自己的事业,没有很幸运地在开始的时候就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就不要担心试错成本,而是不断去寻找。


Q

你想对现在的日语学习者说些什么?

A

多学一门语言,能帮助大家更多地了解一个新的世界。如果没有学习日语,所有的日文资料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关闭的世界,就只能借助别人的翻译、借助一个二手的信息转换才能获得这些信息。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翻译的,比如建筑,日本建筑家很多,尤其像七八十年代有很多日本的建筑理论盛行,有一阵一些理论甚至被西方追捧了很久,像新陈代谢论、日本后现代建筑理论等。但这些老爷爷们写的书没有一本被翻译成英文,更不用说被翻译成汉语了。所以从建筑专业来讲的话,当研究很深的建筑理论的时候,是逃不开日本这些建筑家的。如果不会日文,就不得不跳过这一段,或者你只能去通过简略的英译或汉译很粗浅地去理解。这会影响大家全面地理解整个知识体系,以及当时的历史。我觉得学日语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日本无论是在建筑专业还是其他专业,有非常多的知识精华。日语本身可能不是主角,但这个语言背后蕴含的知识文化是一个非常大的财富。希望大家能够珍惜会日语这件事情,通过这个工具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Q

您有哪些推荐的书籍及喜欢的一句日语?

A

我没有具体的推荐书籍,现在知识更新换代很快,很多书籍上市下市也很快,希望大家能多读书,多看看不同人观点、想法,有自己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喜欢的一句话是“一期一会”。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上,大家能够相逢相遇,都是难得的缘分。毕竟世界上这么多的人、这么多的事情,在一个非常巧的机缘下,两个人或者两个事情才能相遇,所以要珍惜每一天,珍惜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的每一个机会,活在当下。

采访日期:2024年5月22日


往期链接

  1. 【采访专栏】 “无常才是常态”

  2. 【采访专栏】 “顺其自然”

  3. 【采访专栏】 “向前走,不要回头”

  4. 【采访专栏】 “让自己更强大”

  5. 【采访专栏】 “坚定目标、满怀希望向前走”

  6. 【采访专栏】 “人生贵在坚持”

  7. 【采访专栏】 “人生的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8. 【采访专栏】 “每个不好的事情背后都有积极的一面”

  9. 【采访专栏】“要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受罪”

  10. 【采访专栏】“在舒适区边缘努力”

  11. 【采访专栏】“独立思考”

  12. 【采访专栏】“不惧变化,勇往直前”


JapanFoundationBeijing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官方订阅号。欢迎关注本中心订阅号,获取我们举办活动的最新消息和其他资讯。www.jpfbj.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