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伴读君 来源:睡前伴读(svipcc365)
春节将至,朋友圈又开始被各种"回家"的话题刷屏。
最近一位朋友跟我分享了他的观察:每逢过年,那些读过大学的人往往独来独往,整天躲在房间里;反观那些高中毕业就出来打工的人,却能跟亲戚们打成一片,成为家族聚会的欢乐中心。
为什么相同的家庭环境,会培养出如此不同的社交状态?
原因无非以下几个。
生活圈层的割裂
在大学里,我们接触到的是开放性思维、多元化价值观。
四年或更长的求学经历,不知不觉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而早早步入社会的人,他们的生活重心更多在家庭、工作这些具象的事物上,与家乡的连接从未断开。
比如同样聊到"工作"这个话题。
大学毕业的人可能会谈论行业前景、职业规划、个人成长;而打工群体更关注实在的收入、福利、距离家远近。
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交谈时总觉得难以找到共鸣点。
期望值的差异
家里人对读过大学的孩子,往往抱有"出人头地"的期待。
这种期待会转化为无形的压力:"你这么高的学历,工资怎么才这些?""什么时候能买房?"
面对这些尖锐的问题,选择沉默成了最好的应对。
相比之下,早早工作的人反而更自在。因为家人对他们的期望更务实,只要能养活自己、照顾家人就是好样的。
少了那些过高的期待,自然能活得更轻松。
认知差异带来的代沟
大学教育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有时也会让人变得"较真"。
当家人说"你这个年纪该结婚了",学历高的人可能会讲述职业女性的现状、婚姻质量与年龄的关系;而早早工作的人往往会说"好的,我抽空处处对象"。
这种认知差异还体现在生活方式上。读过大学的人可能更注重个人空间,不习惯家人过度干预生活;
但在传统家庭看来,这是"不懂事"的表现。
而那些早早工作的人,往往能自然接受家族的处事方式,显得更懂人情世故。
-04-
人类学家类比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就像候鸟需要在迁徙地和栖息地之间找到平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在城市与家乡之间寻找着微妙的平衡点。
我们既渴望家的温暖,又需要保持独立的空间。
其实,这种差异并非好坏之分,而是成长环境塑造的必然结果。
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理解和接纳不同的处世方式。
对读过大学的人来说,不必强迫自己变得外向热闹;对早早工作的人而言,也不用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春节团圆,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相处方式。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安静的人让家更温柔,热闹的人让家更温暖,各自都在用最擅长的方式传递着爱。
- END -
* 作者:伴读君,每一次翻阅,都是一场久别重逢,每晚九点半,我们相约在睡前伴读(ID:svipcc365),只为温暖你的睡前时光,转载请发后台。
* 图片来源:花瓣网、堆糖网
▼
想了解更多伴读君的故事吗?
每天晚上陪你说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