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的苏东坡与不想活得更划算的我

文摘   社会   2024-11-05 20:01   上海  

苏东坡与我的饮食探索


是什么时候我开始研究饮食的?

一段走投无路的时光。

在我女儿去世后很久的某一天,我决定要“振作”,可是这又谈何容易,没有点“存货”,靠什么振作?


那几天我在朋友圈听到王菲的《但愿人长久》,我突然想起了苏东坡。



苏东坡也是一个历经辗转苦难的人,我当时想他是有什么毛病,在人生中最后一首诗里“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惠州、儋州,(从世俗的角度来看)那可是你最不幸的流离失所的岁月,为何能够成为你的“平生功业”?


在此之前,我大概看过两遍苏东坡的诗词和文章,第一次应该是在八九岁的时候,当时的印象就是“好美好美”,诗词好美,忍不住放声吟诵;第二次应该是在安乐死之后,那时的感受就是“好惨好惨”,一心一意为百姓,三天两头被贬。


我们常常谈读书的好处,对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自己走入死胡同的时候去智者们的人生阅历里看看他们是怎么走出困境的。


我女儿去世后,为了与苦难共存,又读了一遍苏东坡。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重大变故”,他是如何度过的?意外地发现那些被我们耳熟能详的、津津乐道的诗词大多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满庭芳》《西江月》《卜算子》......

在那段被贬流离失所的岁月里,他是如何活的?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活在当下”。


我就学着子瞻的样子活着。

苏轼为了生存开始种地,并将那块地取名为“东坡”,他自称东坡居士,我把我女儿的骨灰放于她生前最喜欢的花盆里,想念她的时候念几首豁然开朗的诗词: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苏轼与僧人继连相交甚好,常常聊到夜深,相传有一天聊到苏轼肚子饿了,继连师傅就吩咐小和尚给苏轼下碗面条,但小和尚面的时候睡着了,面就变成了糊糊,苏轼在此基础上加工了一下,变成了我们后来的东坡饼。



我那个时候就在想,一碗面糊糊在你眼里是糊糊,在苏轼的视角里成为后来享誉的美食。


在苏东坡的诗词里有非常多关于美食的,于是我就开始研究食物。

我的大部分想不通的日子里都是在古书里寻找出路的。尤其是为官的文人,骨子里有文人的骄傲和仁义理想,而古代官场是一个和执政者的立场非常有关系的一件事,所以很多文人都遭遇过苦难,想不开的时候去看看他们是怎么经营那失意的岁月。


你看,怎么可能有真正的“走投无路”呢?办法多得是。我有一本秘籍(打算当遗传留给后人,哈哈)梳理着圣贤们如何面对苦难的方式,想不开的时候就看看他们的智慧,很容易想开的,也很容易找到出路的。——我称之为心灵成长。


我从来不抨击心灵鸡汤,我就是痴迷于心灵鸡汤的人,我常年靠《庄子》走出困境活下来的,庄子的思想不也就是心灵鸡汤吗?它也没告诉你具体怎么办。《庄子》就像我的工具书,想不通的时候看看他的文字,每一次都带来新的顿悟。我家没有财神爷,也没有菩萨,但有老庄的照片摆着,觉得活着没意思的时候拜拜他们赐予点力量,哈哈。



——这就是我的治愈方式,我比较悲观,不相信咨询室里能带来治愈,我只相信时间的累积和行走的力量。



不合时宜的生存之道


我在最苦难的时候,想着得活着吧,还没到没必要活着的境况吧,那活着干点啥呢?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吃?”对,应该就是“吃”了,不高兴,吃一块蛋糕就高兴了;什么是死亡征兆?不能吃饭的时候就离死不远了,对,那“吃”肯定是最重要的,先从研究它开始再看活着干点啥吧。——这是我当时的逻辑。



搞笑吧?居然不是为了什么造福于人民,什么避免疾病更好的活着,只是走投无路之下的一种选择罢了。

嗨,你看,谁又不是如此呢?

苏轼若一生仕途顺利,又怎么会成为苏东坡呢?

我仍旧是个愚笨的人,我没有意识到二十四节气的伟大,但是我又是一个很会学习的人,2016年,“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我立刻,敏锐地抓住了上苍的提醒,开始研究二十四节气的伟大之处,也就是在2016年,我开始研究饮食的时候开始。



研究二十四节气开始让我臣服于大自然。

什么该成为人生坐标?那要先看谁是我们的老大?是谁呢?

那就看我们都得听谁的?

任何的国家、伟人、时代都得依仗于太阳的一升一落、四季的变换、器官的变革、生死的时间,这是什么?是自然规律哇!正是二十四节气哇。


在我研究食物的时候发现天底下居然没有一款自然食物是为人类创造的,所以才会出现没有一个食物是“完美食物”,总有利有弊,也没有一个食物涵盖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总是少点啥。


你瞧!人是靠食物活着的,而居然没有一款天然食物是为人创造的,你高兴点啥?是咋觉得人类可以掌控世界?



有一天苏东坡摸着自己圆鼓鼓的肚子问身边的仕女,你们说我这肚子里装着什么?

身边的人有人说是满腹经纶,有人说是智慧,唯苏轼之最知己的王朝云说,您的肚子里装的满是不合时宜。

苏东坡开怀大笑,最懂他者唯有朝云也。


(当代中国人特别喜欢研究什么谁是苏东坡一生最爱?嗨!哪来的那么多“最”,不过是每个人生阶段需要不同的情感罢了,在苏轼最受朝廷重用的那个时候也未必需要知己的理解。而黄州之后那人生低谷之时,理解才变成了理解。)


不合时宜,恰恰成就了苏东坡。

苏东坡的一生从不屈从于时代,而是在时代中得到超越。

我常常在苏东坡的文章里寻找底气,他作为朝廷重臣都可以“不合时宜”,且不合时宜成就了苏东坡,我一介草民,又有什么必要非委屈自己屈从时代呢。

我常常在苏东坡的文章里寻找底气让我可以把“老大”永远只有一人,那就是大自然的规律,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我只需要听从这一件事,其余的,完全依照于自己的意愿。


插曲:(有人说我的分享字幕和原视频的字幕不知道看哪个,让我下次改进。我的回复是:我自己爽就好了。我就喜欢历史的阐述和我自己的分享同时进行的样子,至于别人看得爽不爽,我管别人干什么。

想了解历史的看原视频字幕,想听我胡说八道的听我的语音,嫌麻烦的拉黑。 

自己想办法,别总是想要别人改变。

你又没花钱,我又不想获得掌声。)


我也不合时宜,社会要我干什么的时候都没干什么:

上学的时候没有搞明白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我就不好好学习,天天看“闲书”:老子、庄子、苏东坡、莎士比亚、鲁迅;

该上大学的时候走进临终医院去了解死亡的真相;

该好好升职加薪买房的时候我辞掉了工作、退了房子去了台湾只拿着一个月5000台币(人民币1100左右)的志工生活费在慈济医院生活了两年;

该生娃带孩的时候我周游世界。



我这个人呐,脑子逻辑结构不正常。

我小时候是怎么选择阅读的呢?

我就觉得呀我这个水平哪能分辨出哪些书是好书,那怎么办呢?就像我们现在选择医生的逻辑,谁老,谁干得久,谁威望高就找谁。

我选择书也是这个逻辑,我相信时间胜过我相信自己,经得起考验的书准没错,一本书只存在了两三年,要么太肤浅不值得反复阅读,要么时代变化了所讲的内容不适用了,我就去找那经久不衰的,没有反对意见的,以这个标准,于是就是《老子》和《庄子》。

非常土的办法。

在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之前我都是使用土办法,1000多年了,还在再版,跟着他,准没错。


我的课程教学的是一种思维和思考能力,什么知识与道理,谁是靠知识和道理活得精彩的?

我出售的是教学这种敏锐度和对生活的理解能力,不是你攒了一堆问题,我回答着一堆问题。

我这个虚荣的人呐!挣钱绝对不挣人人都能挣的钱,总要挣点只有我才能创造的东西才值得花费时光。


我有信仰,只是不拘泥于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于我而言仍然是局限的。

庄子《至乐》里说,“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天地无所作为,而所有的一切又是天地所做成的。

这是我的信仰。

我希望我带来的课程是我好像什么都没做,我又好像带来了一个光明世界,大概就是庄子所说的“无为”,至少是我目前的水平能够理解到的样子。

所谓光明即:你永远能找到自救的方式允许自己有痛苦,却不为痛苦所困。


食物与“天地”的关系


我最理想的死亡是什么样的?

就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在夕阳下缓缓闭上眼睛离开了人世,他的手下说,“丞相,保重!”



“保重”是我觉得对死亡最大的尊重。

(我死的时候来送别我的可千万不要说什么公平不公平的,“保重”即是最好的祝福。)


我所说的“天地”即为那份“保重”。

别人说我完全拥有自我,其实不然,我的自我是有条件的,更为准确地说法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的自我。

器官、饮食、节气、情绪,一旦没有遵循自然的规律,必然出现问题。


何为保重?

你知道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它走到这里,你也只剩一句保重,没有任何不合理与想不通。

纪慈恩
纪慈恩,临终关怀循证医学者、死亡教育工作者、儿童福利院康复师。著有《遗愿清单》《真真:带着女儿的遗愿去往世界》。死亡是小事,活在当下才是大事,生与死只占人生的两天,而当下却是人生的全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