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终将至,车企的噩梦却才刚刚开始……
这两天,一封名为《2025年比亚迪乘用车降本要求》的邮件在网络曝光,其核心内容为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价10%,就在大家还在怀疑这封邮件的真伪时,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于11月27日中午在其微博上回应了这一问题,称“与供应商的年度议价,是汽车行业的惯例。我们基于规模化大量采购,对供应商提出降价目标,非强制要求,大家可协商推进。”
不用猜,这两天汽车圈里又有很多人彻夜难眠。
因为这件事的恐怖之处就在于,随着比亚迪供应链成本的降低,新一轮的“价格战”或将在2025年正式打响。
总结2024年这一轮价格战带来的影响:18家上市中国车企的利润总和不敌丰田一家,车企每卖出一台车就要亏损几万元,平均每天倒下10家经销商、今年前8个月新车市场整体零售累计损失1380亿元……
而这也只是外界能看到的冰川一角,多少车企和供应商倒闭及破产、多少汽车相关从业人员被降薪或裁员,借用此前长城汽车总裁穆峰说的那句“不干就是等死,干就是找死,必须在找死的过程中绝处逢生。”
何处是生门?答案或许就在当“下”,此处划重点:下=下沉市场。
5000亿的汽车市场规模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下沉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包括县城、乡镇和农村地区)的整体消费规模不容小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下沉市场覆盖了300个地级市、2800个县城、4万个乡镇和66万个村庄,其人口总数占到了国内总人口的77.55%,经济总量占到全国GDP的38%。
而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的《中国农村地区电动汽车出行研究》也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农村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将近160辆,总保有量超7000万辆。未来如果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机动化出行需求,将会撬动一个5000亿元规模的汽车市场。
这还没算国家给予下沉市场的种种政策利好。
去年1月份,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提出落实扩大汽车、新能源汽车下乡等促消费政策措施;去年5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今年以来,政府从促进汽车消费、以旧换新、汽车下乡和汽车出口等多个层面,以组合拳的方式提振汽车消费……
在政策和市场的两轮驱动下,下沉市场这块香饽饽就变得十分诱人。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是块香饽饽,嗅觉敏锐的车企们为什么怎么没有早早发现这一市场?
其实不然,车企盯下沉市场基盘已久,只是态度难说坚决。
曾经的中国车市在以合资品牌为首的传统燃油车市场中,实现了快速增量,并在全国打造了毛细血管般的经销商网络,然而随着存量市场的到来,高性价比、低利润率的产品空间越来越小,在构建品牌、获取更高溢价权的道路上,车企势必要向上进发,在技术、品牌、产品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
这样不仅有助于车企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延伸,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还可以通过掌控核心技术、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获取更多的利润分配,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
而下沉市场由于消费者购车预算普遍较低,更看重汽车的代步功能和实用性,对车辆的舒适性配置、智能科技等方面的需求相对较少,同时,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倾向于选择口碑好、信誉度高的品牌,对于新兴品牌需要较长时间来建立品牌信任,这也使得很多高调进军下沉市场的品牌,最终铩羽而归。
活下去,才能向前看
说到这儿有人会问了,既然都说了下沉市场主看性价比,跟车企发展路线存在需求偏差,为什么又说下沉市场是车企的“生门”?
答案很简单,当车企面临生存挑战,卷到赔钱卖车都卖不动时,“干吃馒头”和“饿死”,你会选哪个?
活下去,才能向前看。
英国经济学家马克西和西尔伯斯通在其合著的《汽车工业》一书里,依据当时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计算并绘制了汽车工厂生产线的长期平均费用曲线图,直观呈现了成本与产量间的关联。
根据曲线结论,当汽车产量从5万辆增加到10万辆时,单位成本下降15%;从10万辆增加到20万辆时,单位成本下降10%;从20万辆增加到40万辆时,单位成本下降5%,单位成本会随产量增长而持续降低。
只有跨越规模化的鸿沟,才能为企业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比亚迪创下了50.27万辆的销量成绩,这个数字意味着,平均每天有超1.6万辆比亚迪汽车被交付到用户手中,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还一举拿下了全国28个省市的销量冠军宝座。
这样的比亚迪自然有底气要求供应商降价了。
而像特斯拉、小鹏、哪吒、零跑、极氪等一众新势力企业其实也在默默加码,将触角伸向下沉市场的各个角落,毕竟,当整个汽车行业被“寒气”笼罩,销量是向资本证明其市场价值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至于一些还没有下定决心的企业,可以试着参考手机行业的发展途径,华为推出荣耀系列、小米推出Redmi、OPPO推出realme,通过产品和价位将主品牌与副品牌的市场空间区隔来抢占市场。
进入下沉市场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
下沉市场的潜力无限,但想要真正进入却很难。
不同于一二线城市的汽车销售模式,下沉市场有着一套自己的打法,这就需要对下沉市场的用户消费特征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这里我们可以通过58汽车研究院给出的一些下沉市场用户购车行为画像来分析。
具体来看,下沉市场用户关注的能源类型中,燃油车占比34.5%,混动车型占比27%,纯电动车型占比22.4%;
下沉用户关注的车系国别中,中国品牌占比最高,达到了35.2%,德系品牌占比20.7%,日系品牌占比16.2%,美系品牌占比7.8%,韩系品牌占比4.2%;
下沉用户关注的车系级别中,紧凑型车占比22.3%,紧凑型SUV占比20.9%,中型车占比14.4%,中型SUV占比13.8%,小型SUV占比10.6%;
下沉用户关注的车系价格分布中,5-10万占比26.9%,10-20万占比26.8%,20-30万占比15.4%,5万以下占比12.6%,40-80万占比9.3%;
在下沉用户关注品牌TOP30中,排名前十的分别是:比亚迪、大众、五菱、丰田、本田、吉利、奔驰、长安、日产、奇瑞;
在下沉用户关注车系TOP30中,排名前十的分别是:秦PLUS DM-i、海鸥、朗逸、宏光MINI EV、轩逸、五菱缤果、宋PLUS EV、五菱宏光、奔驰C级、元PLUS。
总体来看,在下沉市场,合资及自主燃油车品牌的优势更加明显,这得益于二者多年来在下沉市场持续深耕的结果,新能源汽车市场则以中国品牌为主导。购车决策相对保守的下沉用户更加重视车辆的性价比、使用成本以及品牌信誉度,他们倾向于选择亲朋好友实际体验过且推荐的产品,这与一二线城市的用户购车特征有着明显不同。
在实用性至上的下沉市场,车企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包括为用户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销售渠道布局等等,新能源汽车品牌还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提高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同时找到服务和成本之间的平衡点,进一步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给用户带来踏踏实实的用车安全感。
所以说,进入下沉市场绝对不是简单的模式“复制”“粘贴”,只有找到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找到真正的风口。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