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栟茶人“十月朝”敬祖(祭祀)

文化   2024-11-04 07:21   江苏  


为什么有的栟茶人“十月朝”敬祖(祭祀)

关于十月朝的习俗,各地风俗不一,即便栟茶范围内,也各不相同。

据大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印刷的《东台县志》第十五卷风俗第六页记载,十月朔(初一)祭祀祖先,和中元节类似,但全县只有栟茶、角斜、富安举行扫墓仪式,就像清明一样,而东台县其它地方不扫墓。

1984年印刷的《栟茶镇志》记载,农历十月初一叫十月朝,民间煮赤豆饭,有送走苍蝇的意思,十月朝前后十天内要扫墓,与清明节类似,过去还有迎神赛会的活动。

然而三十年后,《古镇栟茶》一书却说,每年清明、七月半、十月朝、冬节、除夕都设供祭其祖先,以示追念之忱。难道改革开放后,风俗又开始复古?三十年前受文革残余影响,传统风俗被废除?

城隍会旧俗每逢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人们迎城隍偶像出坛名叫兴会,或称城隍会

栟茶方言俗语: 过了十月朝,早上砟草晚上烧。

我问了父母,他们没听说过十月朝敬祖(祭祀)的风俗,只有吃赤豆饭、上坟。

据沿南文史爱好者冯祖光(原籍栟茶场井儿庄)介绍,冯氏家族迁居栟茶场盐港口(今角斜镇沿口村一带及栟茶运河南边)后,有的烧十月朝,而朝东(今栟茶镇)搬迁的人不烧十月朝。他家烧十月朝,而邻居们却不烧。这里面什么原因,尚不清楚。

据河口镇十里桥村长寿老人刘宝如讲述,雍正二年(1724)栟茶特大海啸后,人民大量死亡,朝廷紧急移民到栟茶,当时接到通知的百姓,赶紧在家最后一次祭祀祖先,据说这一天就是十月初一日,以后这些新栟茶人就每年纪念这个日子。而老栟茶人不祭祖(烧经)。一说上午抢时间烧经,来不及的都被官兵赶了上船,后来就统一这个时间烧经。

康熙年间,私塾老师李驎在栟茶十几年,他母亲病死在栟茶,其后他每年十月朔(十月朝)都要祭祀母亲,有一年他到仪征送考(把栟茶学生带到那里),没能亲自祭祀母亲(可能是妻妾代劳),他很自责,认为自己不孝。

角斜紧靠栟茶,十月朝有赶城隍庙、洗耕牛的习俗,但是他们是将赤豆放到灶头上煮糯米饭。

位于栟茶场西部原沿南乡的濮氏家族,在家谱上规定每年十月初一也要祭祖。沿南地区至今仍广泛地在十月朝祭祖。

东台风俗,十月朝,送寒衣,也祭祀祖先。

据说丰利一带也有些人在十月朝祭祖。

据河口镇故事大王缪爱红讲述,其实海啸后有大部分姓缪的祭祖,后来移民过来的都烧十月朝(祭祖)。他说,我奶奶传给我,当时海啸(灭潮),官府火速运来钱粮送到我祖家,我祖又火速搭棚煮饭赈灾,每天煮一大缸饭救济难民,还叫伙计杂花留给小孩们拿着玩,后移民到栟茶来了,也跟着来吃饭,只听移民说,快点,要回去祭祖!因此十月朝早早就没人来要饭啦!第二天移民们又蜂涌过来,问其由,说法都一样,可这些人天天赖着不走,我家祖说,像苍蝇一样送不走了,怎么办,我家后来也在十月朝煮红豆饭放灶角头上,表示送苍蝇,其实也是对那些不劳而获的人们一和讽刺。薛明家、他丈人周家都在十月朝祭祖。河口某李家祭祖用一大碗饭和一把筷子,不知为何,据说是不知道老祖宗有多少个,而角斜镇富港村一带也是如此一大碗饭一把筷子。

原新林乡的蔡炳华说,他们不烧十月朝,因为他们是十月初一以后迁过来的,在老家已经祭祖了。

我李堡镇的堡河口新港村一带有亲戚,那里烧十月朝,且人去世三年之内好像每天都在遗像牌位前面供饭菜,子孙非常孝顺。

随着就业形势、工作压力越来越卷,无数年轻人、中年人已经没时间回家搞这个在过去看来无比神圣的重大活动——祭祀。人恨不得十几个小时在工作上,除了睡觉再无闲暇时间。

现在栟茶农村逐件学习掘港,有的人家不再搞七数,什么头七、二七……六七、七七(终七)一起来,一天内解决,因为第二天子孙还要上班,还要去大城市甚至国外。传统的那种尊敬祖宗的思想,似乎消亡了。过去死个人,要三年才能脱孝,子孙在此期间不能有性生活和娱乐活动。现在早已变成历史。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提高,农村空心化,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镇小区生活,不可能搞农村那种隆重的丧葬祭祀活动,因此一而再再而三地简化、随意,传统习俗面临崩溃。

究竟十月朝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相隔几里路风俗大不同,恳请老先生们留言指教。


栟茶角斜沈小洪文集
东台县栟茶场(南沙)杨家堡明远堂文生沈小洪专注于探讨原栟茶场、角斜场范围内的历史与文学。范围包括东到小洋口闸,西到堡河村、李堡街,西北到唐洋街,北到新街、新东,南到雪岸、沿南、景安、新林,东北到黄海。同时本人热爱思考,喜欢写点体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