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对义务教育学校的课间安排作出整体统筹优化,全面推动课间十五分钟休息安排,提供更加从容的课间时间,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加健康活力的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课间优化后,北京中小学校园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本报特别推出“课间一刻•校园行”系列栏目,由记者带您探访各区、各学校丰富精彩的课间活动。
今天,我们跟随记者来到北京市顺义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小学,来听师生们说说课间时光的新变化。
区域亮点
顺义区
课间小支点撬动育人生态大变革
聚焦学生身心健康,顺义区教委立足“小课间,大作为”管理思路,以小切口撬动育人大变革。顺义区教委要求各校因地制宜安排课间一刻钟,注重以小课间打造育人新样态,注重活动提质增效,注重以督促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玩出团结友爱的精神,玩出积极向上的面貌。
为实现以小课间打造育人新样态,顺义在“三结合”中助力学生在课间活动中多维成长。学校将课间活动与“五育”有机结合,精心设计二十四节气、红军长征等主题地面游戏区,运动器材百变组合区等,让课间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时刻;将课间优化的设计与课程供给侧的有机结合,教师参与设计,联系课程学习内容做好拓展与延伸,如开展数字迷宫、华容道解谜等趣味项目,拓宽学生的学习体验边界;将课间优化进程与学科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项目式学习、合作探究等与课间活动的巧妙链接,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
为深入小课间活动提质增效,顺义积极推动“五化策略”。规范化是基础,各校建立健全课间活动规章制度,确保师生有序进行活动;多样化是关键,通过“丰”字策略,学校创新课间活动,融入传统项目、自备玩具、球类竞技和益智游戏等元素,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和需求;强调趣味化,以“趣”字为引领,学校在活动设计上遵循学生年龄特点,深入挖掘传统游戏、益智体验、项目探究、科学观察、体能锻炼等,激发学生活动热情;提倡自主化,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参与的活动项目,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落实安全化,学校严格确保课间活动的场地、设施及内容均符合安全标准,并加强安全教育和监管。
为保证学生课间一刻钟精准实施,顺义区教委在“线上+线下”两步走巡查反馈机制的基础上以督促行。通过线上视频融合系统进行巡视,聚焦问题导向,做好反馈与跟踪。通过实地入校督导,在课间活动场地、安全措施等方面加强指导,形成“一校一反馈”机制,针对共性问题做好区级层面集中反馈,个性问题针对性指导,并对可操作、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做好全区推广,切实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享受更加健康的校园生活。
记者探校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小学
百款小游戏解锁课间万般欢乐
叮铃铃,随着下课铃声响起,北京市顺义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顺义实验小学的校园开始欢腾起来,只见学生们纷纷从教室四散着奔向走廊、操场等不同活动区域,玩儿起桌面冰壶、益智小游戏、柔力球、滚铁环……
在室外活动空间,教学楼边空地上的彩绘游戏区格外引人注目,不少学生正在那里玩着地面游戏——跳跳成语接龙。五年级的李梓墨是游戏最初的设计者,她告诉记者,在老师的出谋划策和大力支持下,游戏最终“落地”,成为了许多同学的课间“打卡地”。“这个游戏特别好玩,我们先在彩绘字框里找到成语,然后用双脚跳的形式将成语连起来。我设计这个游戏是想让大家在课间能一起蹦蹦跳跳活动起来,同时还能让同学们巩固语文知识。”李梓墨说。
据学校大队辅导员宋奇岩介绍,自本学期课间延长至一刻钟以来,学校开展“课间游戏玩儿点啥?”项目学习,鼓励师生共同开展课间游戏名称、规则、场地、器材等设计研究,形成了包括自主游戏区、地面游戏区、体育器材区的100多款课间小游戏,供学生们自由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课间活动需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间游戏的小主人。
“不光是学生在玩,老师也会和同学们一起运动。”体育组组长李丁丁表示,课间一刻钟延长后,操场上总是人头涌动,师生有了更多时间一起打排球、扔沙包、跳长绳……老师从课间的组织者成为了设计者、参与者,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带动、赛事引动、趣味发动来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这不仅加深了师生情谊,还让孩子玩得更高兴、更安全,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下节课的学习。
学校课间活动动静相宜,走进教学楼一层大厅,记者看到,爱好科学知识的六年级学生王恩泰正在科技体验展区摆弄着克莱因瓶模型,探索四维空间的奥秘。据了解,为丰富学生课间活动体验,学校积极引进科普项目。在此次北京流动科技馆科普巡展中,有30台科学、数学类体验器材,供学生近距离触摸,体会科学小游戏的乐趣。
此外,学校还通过课间公共区域物品整理、绿植责任制管理等,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利他品质;充分开放生长小舞台、心理咨询室让同学们进行才艺展示和谈心交流。“小课间撬动的是育人新供给,体现着五育并举的大文章。”校长任志梅表示,未来,学校还将站在“深化校内育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本着“课间活动的设计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态度,着力优化课间“适量运动、放松休息、有益社交”三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学校案例
因地制宜拓展活动空间
课间共玩增进师生互动
顺义区第五中学以“小课间,大作为”的理念,充分利用课间十五分钟,让学生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学校因地制宜,拓展课间活动空间,同时按照年级,调查学生乐于15分钟课间接触的运动项目。尤其是楼层比较高的班级,为能让学生下课后迅速进入到课间活动场地,学校开发教学楼三层和四层活动平台,并划分活动区域,如跳绳、毽子、乒乓球、跳皮筋、棋盘区等,并投放响应的器械和活动物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放松自我。
课间活动不仅是学生锻炼身体的机会,也是师生互动、增进感情的好时机。学校还鼓励教师加入到学校的课间活动中来,与学生一起踢毽子、跳皮筋,在运动和游戏中增强师生互动、增进师生感情。
当面对雨、雪天气无法进行室外活动时,学校会利用课间时间举办运动知识讲座,向学生普及运动的好处和正确的运动方法,提升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学校设置了运动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课间活动的班级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学生自主组织运动小组,互相监督、互相鼓励,运动成为了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文字: 智雨荷
摄影:蔡赫
(部分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韩冲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