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闭幕。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进博报道团队当天播发视频,通过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欧莱雅集团董事长、爱尔康中国区总裁柯瑞德等外国知名参展商负责人的讲述,回应进博会场内外热点问题,针对性、权威性、贴近性强。这条3分多钟的短视频被外交部副部长、新闻司司长华春莹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转载。
记者如何采访到国际知名参展商?如何通过进博报道直击热点,回应关切?
中国记协“我在现场”栏目邀请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进博报道团队主编高启辉讲述稿件采制过程、见闻思考。
本栏目长期征稿,详细信息附文末。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派出13人前后方报道小组,统筹配合做好相关报道。11月10日,进博会将结束,我们决定根据此次进博会情况发布一条综合视频,围绕几大热点议题,现场采访专家进行梳理报道。本届进博会期间,大洋彼岸发生了一件大事——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这会对中美经贸关系和全球经贸往来产生什么影响?一时间,这成了会场内外的热议话题。一个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政府换届,另一个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举办的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我们敏锐察觉到其中的关联。在采访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Eric Zheng)时,我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和他聊了聊关于特朗普胜选的话题,没想到对方不仅没拒绝,还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其中一句话我们印象尤为深刻——“特朗普是个生意人,他懂得如何做生意。”“生意”二字是关键。特朗普胜选前是商人,就任美国总统后,他要考虑的就是“国与国的生意”。进博会不就是一个中国如何促进外商做成“中国生意”的巨大平台吗?它反映的就是中国“打开大门做生意”的主张。自2018年首届进博会举办以来,中国已经连续举办七届进博会。这是面对“逆全球化”思潮,中国依然选择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高度上的宣示,是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姿态。随着采访深入,我们收到了越来越多关于与会外企业高管和海外协会负责人的回答,他们都在发出同一个声音:进博会对他们很重要、很有意义、很有效果。一人独吟难出墙,众人合唱声远扬。把这些声音集合在一起,加上进博会实实在在的成交数据,不就是对中国打开大门、开放合作最好的注解吗?不到4分钟,要把进博会讲清楚,把道理说透彻,离不开好的采访素材。
落落大方采访老外,是中国日报全媒体记者的必备技能,首先和对方打好招呼,做好基础的信息交换,亮明身份,不要让对方觉得有“攻击性”。在进博会开幕式上,中国日报记者们用这样的方式先后采访到欧莱雅全球总裁、飞利浦全球CEO等展商代表——我们先从这是第几次来进博聊起,问问他们在开幕式上遇到哪些老朋友,进而深入到谈中国市场、深化改革开放对他们的机遇,等等。采访是随机的,准备却是充分的。我们准备了一份万能问题清单,包括参会感受、展会亮点和特色、对中国市场的看法和国际热点问题等相关开放性问题,让采访有天可聊、有话可说。能否突破重磅嘉宾接受采访,也是报道具不具备权威性、代表性的关键。为此,我们尽力提前预约重磅嘉宾的采访,想尽一切办法“突破”,让采访做到从容不迫且更有针对性。
在前后方团队商议后,我们决定采用记者出镜,用“记者评论+当事人采访+数据”的结构开展报道。明确成员分工后,“抓住进博的尾巴”报道小组开工了。以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的观点引入,随后通过记者视角讲述进博会“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这一信号,用最新的第七届进博会闭幕新闻通气会公布的数据作为补充,再通过外商采访金句体现本届进博会的成果和意义,增强时效性和权威性。我们的结论是——“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中国将永远在这儿,只要来了,就能发现机遇、体会开放、认知真相。在选择出镜状态和旁白语气时,出镜记者李涵萌希望轻松明快地向网友传递积极鲜明的态度:讲述感要强,观点要鲜明,语速要稍快,适应不同平台受众的观看习惯。进博会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办但国际范儿,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在选择案例素材并翻译时,我们力求展现进博会蕴含的丰富商业机会及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通过数据、成功案例以及跨国合作的具体细节,展现进博会作为全球经贸盛会的价值,让海外受众更清晰地理解进博会的优势,激发他们对参与中国市场的兴趣,展现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向世界经济贡献市场活力。
11月8日,外交部公布了习近平主席将对秘鲁、巴西进行国事访问的消息。因此,我们在视频中关注了秘鲁羊驼毛制品企业通过进博会产量实现了5倍增长,让200多个秘鲁手工家庭受益的故事。
11月11日晚,从提出问题开始,历经了36小时,在经过多次修改和审校后,我们终于在中国日报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同步发布了最终成片《第七届进博会成功闭幕,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这篇稿件,小编们绞尽脑汁想了几个标题,你喜欢哪个呢?
本期编辑:陈祖明 任金蕊 林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