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灰】一位普通硕士生的日常

教育   教育培训   2025-01-27 10:04   江西  
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敲下这些文字时,我已然步入硕士就读的第二个年头。如今的日常,如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早8晚5,忙着跑数据、参与项目。在准备语言考试的间隙,我会在群里闲聊放松,新番更新了就追看几集,周末则窝在实验室玩Dota。这般状态,用“咸鱼”二字形容,再贴切不过。回首过去两年,我如今从事生物信息领域的工作,近似码农,做着纯粹枯燥的事务(dry work)。可最初,我并非以这样的角色踏入这个领域。恍惚间,一切都如梦似幻。
我一直试图探寻这段时期所有事情发生的缘由,哪怕只是找到合理的解释。然而,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人类在这宏大的体系中如此渺小,妄图思索出事物发展的终极答案,就如同站在造物者的视角却难以参透其奥秘。所以,我只能戏称,这一切都是命运石之门的选择。我出生在东部沿海某省会城市的普通家庭,父母都是编制内人员,过着朝九晚五的平淡生活。或许是自幼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这种安稳的生活模式影响了我最初的价值观。直至大学前,我都是个毫无进取之心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我始终选择在离家近、生活舒适的地方就读,对成绩没有过高追求,也没有什么能称之为理想的目标。
本科期间,我的成绩糟糕透顶,毕业时GPA仅为3.0/4.0。由于不具备保研资格,我当时又对未来毫无规划,看着身边同学有的出国深造,有的成功保研进入顶尖学府,而我身处天坑专业的细分学科,就业毫无希望。大三那年暑假,百无聊赖之下,我决定考研。我选择的学校是男朋友本科就读的学校,位于华中地区,那也是一所相当不错的院校。不过,在我的家乡,华中科技大学的知名度着实不高。当时好友们甚至会问我:“华中科技大学在哪?
2019年,对我来说堪称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这一年,我参加了研究生入学考试。但真正意义上的转折,并非考上研究生这件事本身,而是从参加硕士生复试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变得奇妙起来。此后,由于种种机缘巧合,我踏上了一条过去从未设想过的人生之路 。
以彼时我的性格,在考试之前,我便已基本放弃了努力,抱着佛系的心态走上考场。结果出来,我仅仅比报考专业的学硕分数线高出三分。而那一年,正值非全日制和全日制首次统一划线并进行首届招生,学院为了获取非全日制名额的生源,特意降低了分数线,使得一大批考生得以进入复试环节。
当时的复试录取比例低至1:0.46 。在这种情况下,我几乎完全放弃了复试准备,可谓是毫无准备就直接奔赴考场。考复试专业课笔试的时候,我脑海里想的全是复试结束后去武大看樱花的事。与此同时,参加复试的同学们都忙着在学院里找老师进行面试沟通,而我却始终秉持着佛系态度,四处闲逛,完全没有主动联系老师的打算。这样的状态延续到专业课面试,场面变得十分滑稽,几乎成了一场闲聊。由于毫无准备,再加上本科期间学习态度懈怠,划水严重,面试老师提出的专业问题我基本一窍不通。四个问题里,我勉强能说上几句的只有半个,其余的回答皆是“不知道”,然后只能尴尬地傻笑。
到最后,面试竟演变成了聊家常,感觉面试组的老师们都对我这个学生放弃了。当我走出专业课面试教室的那一刻,心里想着的是直接回老家找份实习工作算了。那几天,武汉一直阴雨连绵,天气又湿又冷。复试结束后,我匆忙给几位老师留下简历。虽然有人指导我说可以调剂到基础医学院,但那时的我已然心灰意冷,连去武大看樱花的兴致都没了,便急急忙忙买了回家的动车票,那种仓皇的状态,就如同落荒而逃一般 。
在此,我真的要感叹华科复试成绩出分的速度之快。复试结束的第二天下午,我正在返乡的动车上,突然接到一通来自武汉的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老师,他告知我已被成功录取为学硕,并询问我是否联系过其他老师,以及愿不愿意前往他所在的实验室。那一刻,我整个人都呆住了,大脑一片空白,只机械地回应道:“没有,我去。”挂断电话后,我急忙打开学院官网,果不其然,录取名单已然公布。我惊讶地发现,名单上几乎所有同学的初试总分都比我高出20至30分 。
好吧,既然如此,那就去吧。下了火车,同实验室的师姐便已与我沟通好了签订导师协议的相关事宜。就这样,我踏入了生物科研的领域。不过,那时的我并未料到,这段经历仅仅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小插曲。当时的我满怀壮志,一心想着要努力投身科研,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现在想来,真是令人忍俊不禁)。复试结束后,我在家中待了一个月,随后便来到了华科。从四月份开始,我便投身于实验工作,然而过程却异常坎坷,始终进展不顺,期间还生了好几场病。自那年四月起,我每天从早晨八点多,一直待到晚上十点甚至更晚,都在实验室里埋头做实验。传统的湿实验对体能的挑战极大,不仅如此,基础医学中疾病相关领域的研究充满了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常常会出现一些难以解释的实验结果。
而且,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步骤,都有可能对最终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在进入实验室长达一年的时间里,除了得到一堆毫无意义的阴性结果外,我一无所获。在日复一日的艰苦工作中,我那被娇惯的性格终于爆发了,我毅然决定退学。当时,正值知乎上“劝退”风气盛行之际,网络上的主流舆论一边倒地支持跨专业转向计算机科学(CS)领域。在此之后,我了解到华科的学术型硕士能够跨学院转专业。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先是联系了计算机学院的几位老师,接着又联系了软件学院的几位老师。有些老师建议我转至本学院的相关专业方向,这样会相对更容易些。于是,我联系到了现在的导师。由于当时我已下定决心不再继续读下去,所以当导师约我面谈时,我便直接去了。就这样,我又经历了一次一问三不知的面试……
我此前从未写过代码,也没参与过相关项目,甚至连高等数学都未曾考学。面对这种情况,导师最后留下一句话:“你若真心考虑清楚,想来我这边,我可以接收你。但你得拿出至少半年时间,去掌握常用技术,这对你而言,无疑是一项巨大的考验。”我毫不犹豫地回应:我想好了。
回过头看,在那个时候,我能遇到之前的导师,真可谓是撞了大运。他或许是整个学院里最为仁慈的导师,或许是其临床背景赋予了他这般豁达包容的心胸。从事情的开端直至结束,导师自始至终都没有为难我,反而一直关心着我的状况。临走之际,他甚至还特意叮嘱我,未来的路或许会很辛苦,要我好好努力。就这样,他放弃了自己名下的一个招生名额,成全了我转去其他专业的想法。仅仅用了一周时间,所有手续便全部办理完成。直至如今,每当我想起他,心中仍会涌起一股暖流,眼眶也忍不住微微湿润。以“免费劳力”的身份进入现在的实验室后,现任导师给我安排了一个全新课题。这个课题与同实验室其他人所做的研究方向毫无关联。我猜测,导师可能秉持着一种“做不做得出来都无妨,先试试看”的心态。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此前从事湿实验时培养的阅读文献的习惯,以及在本领域积累的扎实基础知识,在此时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这个领域极为新颖,同时又是热门领域,通过查阅文献和资料,很容易就能了解到该方向的前沿动态。并且,整个研究领域实际上存在着诸多尚未解决的关键难题。这让我得以有机会,从一个独特视角,窥探到这个新奇领域核心工作的一角。
此外,与湿实验的繁琐流程和不确定性不同,在这里,下载数据、编写脚本、进行分析统计以及运行数据等工作,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只要达到一定的工作强度,就会产生相应结果;只要投入精力去学习,就能掌握相关技能;掌握了技能,就一定能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运用得当,便能得出成果,而且这个成果是可以预期的。可以说,在这种应用型科研方向上工作,投入与回报几乎是立竿见影的,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这与基础科研有着本质区别,传统实验类学科面临的最大困境,便是可能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却得不到任何回报,这或许与技术更新换代、科研人员思维局限等因素有关。从基础科研转向应用层面的工作,就像是降维攻击,工作强度和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都有着巨大差异。计算机工具具备化繁为简的特性,这也导致在研究过程中,常常会忽略系统内部更深层次(或更微观层面)的复杂问题。而且,生物学研究中的问题,很难(甚至几乎不可能)直接转化为应用层面上精准的算法。
在此,我想说明一点,对于传统实验出身的同学而言,想要转行进入计算机科学(CS)相关专业,其实门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不过,每个行业都有其相应的代价,没有哪个行业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存在一个行业能适合所有人。当然,这或许就如同“小马过河”,每个人的感受和判断都不尽相同。我的第一个项目,从启动到投稿,全程耗时七个月才完成。在这期间,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按照湿实验的工作标准,每天从早8点工作到晚11点,高强度作业,节假日也未曾休息,几乎是怀着生怕被别人抢先发表的心态,完成了整个项目。但如果是从事湿实验,即便保持这样的工作强度,也无法保证工作进度。
这里必须着重强调一下,自从转换研究方向后,我的体重大概增加了15公斤,而且身体素质下降得极为迅速。尽管工作时长与之前相差无几,但由于缺乏运动时间,从心脏机能到身体的运动能力,都在以明显可感的速度下滑。凭借医学背景知识,我深知自己这是在健康的边缘疯狂试探,可我却无能为力。一直以来,我都自认为是一个毫无上进心的人,性格脆弱、矫情,面对困难常常退缩,甚至可以说没有吃苦的能力。然而,这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却让我突然萌生了一种想法:或许我可以走得更远,获取更多成就,变得更强大。我渴望能够见到世界级的科学家,甚至幻想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其中一员。曾经对科研的绝望,以及后来从事截然不同方向的研究经历,让我看到了科研的另一面。我突然意识到,人生或许真的可以去追求意义,去实现对生活的不妥协。这就是我,一个平凡的低分“菜鸡”的独特经历。一切都如梦似幻,每一步前行都充满了悬念与变数 。
对于自己从本科毕业到进入华科这段经历,我有如下感悟:身处机械化的应试教育体系之中,我们或许一直被灌输着“考试能够改变人生”的理念,这也是无奈之举。然而,分数在衡量个人能力方面究竟占多大比重呢?复试,在老师眼中或许就是一种独特的打分方式。实际上,研究生考试所取得的分数,对个人未来发展的预测价值极其有限。不能简单地将考研课程的分数高低与专业课能力、科研能力划等号,它仅仅能反映出一个人较为局限的特质。
比如,高分学生可能展现出有毅力、能吃苦、自制力强等特点。但通过研究生考试这一过程,是否会让我们陷入另一种思维误区呢?能考高分并不一定意味着对考研课程有浓厚的学习意愿,与学习能力也并非必然相关。考研本身,其实是在放弃纯粹学习之后的一种妥协。若习惯了这种妥协,某种程度上或许暗示着部分高分同学的综合素养并非想象中那么高。倘若老师们对此也心中有数,那么高分考生被淘汰也就不难理解了。由此可见,即便你的分数不高,虽然难以判断导致这种结果的具体原因,但倘若导师意识到,在这群低分学生中,可能存在着追求真知、不愿轻易妥协的人,或者发现你身上有某些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天赋,并对此予以重视,那么导师同样不会轻易放弃你们。
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远非故事的终点,更不能等同于个人在这个阶段的成功。一时的得失与喜悦,在漫长而复杂的人生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无法填补人生道路上的诸多沟壑。在同一处地方,每个人都演绎着独一无二的故事,说不定,看似平凡的你的人生,实则最为精彩 。

灰灰考研
最全的【计算机考研】【软件考研】考研信息! 最丰富的共享资料! 最大程度上帮助学渣狗登上研究生大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