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没钱了,社会上已经出现一些反常现象

文摘   2024-11-20 19:30   中国  


—这是我的第73篇文章,欢迎阅读—

变化看不见,但可以感受到。

这两年,经济的寒意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当钱包瘦了,我们的日常也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这是一个丰衣足食的年代,你可能卑微,但不会被饿死。

我们经历了时代的风光,但也正在见证时代的缺憾。

越来越多年轻人

开始活明白了,观念发生了转变。

不再以吃苦耐劳为目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口号成为年轻人的鄙夷。

记得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他说:

“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社交,以前随便组个局就有一大群人,现在约个饭都难。”

其实不是不爱社交,而是消费主义的洗脑已经被大家免疫了。买东西不论什么品牌,能用就行;房子不管是买还是租,能住就行。

现在大家都知道自己要什么,不再盲目跟风,主打的就是一个经济适用。以前非常流行的同学聚会、老乡聚会也越来越少,甚至消失。

就业市场出现了

严重的倒挂现象。已经不是简单的薪资差异,而是整个就业生态的变化
以前人人羡慕的金融分析师,现在收入可能还不如一个技术娴熟的焊工。快递员月入过万已不是新闻,而很多坐在写字楼里的白领,到手工资还不够还贷款。
出现了很多从知名企业离职的人,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刨除房租水电通勤等等,根本剩不下多少。
相反的是,很多回老家开小店的人,虽然没了光鲜的头衔,但日子反而过得舒坦了。
另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农民工“招工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
工地上缺工人,工厂里找不到普工,开出万元月薪都无人问津;而另一边,众多高学历青年却在为一个基层岗位苦苦竞争。
这也导致了考研考编热持续升温。
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把公务员、事业单位作为人生的首选。原本被视为"收入一般"的体制内工作,如今却成了香饽饽。
这其实折射的是年轻人对未来的焦虑。
他们宁可选择相对稳定的"铁饭碗",也不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打拼。有人说这是年轻人变得"懒惰"了,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稳定比高收入更有吸引力。

越来越多的人

不听指挥了,一些“不和这个社会合作”的现象正在不断发生。

过去指挥棒把房子和教育绑在一起,以为大家会为了孩子苦一苦自己,没想到大家直接不生娃了。

后来把房子和结婚绑在一起,以为大家会为了婚姻大事不断掏空六个钱包买房,没想到大家直接不结婚了。   

据民政部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只有474.7万对,创下40年来新低。专家们在苦苦研究原因,其实答案很简单:没钱。

钱包瘪了,生活方式当然会随之改变。

街边排队排到天边的网红店纷纷关门,老茶馆却生意兴隆;高档健身房门可罗雀,公园广场舞却人满为患;商场里的奢侈品店冷清依旧,而社区团购群里的砍价消息却此起彼伏。

"省钱"已经成为

一种流行文化和生活方式。年轻人开始研究各种省钱攻略,"白菜价"购物、囤货、蹲优惠券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技能。

一些"低端市场"的产品和服务,现在反而成了主流。

比如,以前人们觉得在菜市场买菜是"落后"的表现,现在却发现这里的东西不仅新鲜便宜,还能讨价还价。

年轻人学着像父母辈一样精打细算,这种返璞归真的消费观念,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传承。

租赁代替购买、共享替代独占,这种生活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二手交易平台的繁荣,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物尽其用的追求,也反映出大家对"省钱"这件事的认真程度。

这些变化或许是好事。

因为当人们放下虚荣攀比,反而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一顿可口的家常菜,一次畅快的散步,一场酣畅的午觉,这些简单的快乐不需要太多金钱,却能带来持久的满足。   

用最低成本过最舒适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这个世界也许终将苦尽甘来,但在那之前,且让我们先学会安然处之。


我说完了,祝好。

感谢阅读,如有启发,欢迎关注

关于作者:

长期主义的践行者,每天分享一个小思考。目标是和读者朋友一起,长期学习,终身成长。

-推荐阅读-

比失业更可怕的危机来了

人到中年,最牢固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

现场观摩员
执法现场,常看常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