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哀牢山火了。
什么“云南虫谷”“死亡森林”“中国百慕大”......
有人说,光听哀牢山这个名字,就透露着恐怖、诡异、玄乎的气息。
而关于哀牢山的传说,则更扑朔迷离了。
这里讲几个,姑妄听之。
据说汉朝将军宋越与数百位战士远征叛军,结果离奇暴毙哀牢山中,死时全部裸体,身上无伤,面带微笑;
到了清朝,吴三桂的残余势力也有同样遭遇,无端葬身哀牢山中,全身赤裸,衣服则整整齐齐叠在一旁;
还有徐霞客游览哀牢山时,曾一度迷失在里面,差点走不出去......
据说是因为磁场紊乱,罗盘产生错误指引,导致他们一直在原地转圈,因身体失温,最终遇难。
起初是国庆前夕,一位叫“山取画材”的博主,独自进入哀牢山收集颜料矿石,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这次入山经历。——这条视频后来全网播放量达到1.7亿。
网友们纷纷在他镜头下扒出来了黑熊、蟒蛇甚至蛟龙后代等不明生物影像——博主解释说是手机像素差,为山中光影造成的效果。
可大家哪里还坐得住,纷纷开车前往。
于是在今年国庆期间,大批游客迅速涌入哀牢山......
哀牢山,其实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片绵延五百公里的群山,因古代哀牢部落在此繁衍生息而得名,当地彝语中“哀牢”的意思则是“虎豹出没的地方”。
哀牢山核心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非常危险,官方倡议不可擅自闯入。
而外围有一部分区域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因为大批游客的到来,使得原本小众的旅游地一时“人满为患”,与山西“小西天”景区成为国庆冷门景点爆火出圈“双子星”。
那你说,小西天靠游戏《黑神话·悟空》火了,哀牢山是因为什么呢?
答案是,哀牢山保留了“人类禁地”的稀缺感。
——我们现在工业扩张的尺度太大了,人造景观的痕迹太重了,千篇一律的景区太多了,而哀牢山保留了神秘未知的稀缺感。
稀缺,是经济和商业的根本,成功的商业模式就是占据一种稀缺,甚至人为制造一种稀缺。
人无我有的专利,独一无二的资源,强大的品牌,黄金的地段,厉害的人脉关系,这些都是稀缺资源。
谁拥有稀缺,谁就能盈利。
我们现在很多景区,盲目跟风,相互模仿,不要说稀缺,简直是平庸,你说能有什么吸引力?
反而是像哀牢山这种隐藏在深山之中、鲜有人涉足的“禁地”,对于渴望远离都市、探索未知之境的游客来说,无疑赋予了一种魔力。
当然,独一无二的景观,神来之笔的概念,行业领先的项目,别具一格的体验,也都会让旅游地散发出稀缺的魅力。
不过稀缺也很难一直存在下去,如果靠稀缺赚钱了,别人就会想方设法来复制它、模仿它、替代它。
尤其是你有一个非常好的项目,前两年是赚钱的,那别人一定会想办法来学习和复制,直到市场上这种产品的供给足够饱和了。——现在全国泛滥的玻璃栈桥不就是这样吗?
当每个人都在研究稀缺的时候,稀缺就减少了。
所以旅游产品必须一直创新才行。
那你说,我一直创新,别人一直复制,岂不是不划算吗?
大家一直“卷”新东西,可是游客真的需要吗?
其实这里面有个误会,我们通常认为稀缺是这个东西的数量很少。比如大熊猫只有那么多,所以应该把它供起来。
但是稀缺的动物太多了,每年都有灭绝的物种,而人们似乎不太关心。
所以稀缺的不是数量,而是价值,是主观意义上的价值稀缺。
电气时代没到来之前,没人觉得石油稀缺。你作为一个宋朝人,发现一处巨大的油田,你可能会很好奇,但不会想着占有,关键是发不了财。只有汽车飞机发明出来,石油才会变得稀缺。
而从更广义的视角来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个体都是稀缺的,熊猫并不比家猪特殊。
你可能并不认同,但在佛学看来,是你有了“分别心”。
总之稀缺这事,完全是主观的。
不过在商言商,你要想保持盈利,就得让自己变得稀缺,你还真得塑造一点“分别心”。
你知道,每一个旅游地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也许前两年很火,过两年就止步不前,再之后就萎靡不振。
要想挣脱这个轮回,除了一直创新,就是能让顾客培养一种稀缺的“感觉”。
也许是构建自己的“超级IP”,抑或建立自己的品牌人格,甚至创造一种集体联想......总之让别人觉得你不一样,愿意拥护你,成为你的忠实粉丝。而这,做比不做好,早做比晚做好。
旅游是感觉至上的产业,最稀缺的也是感觉。
只要感觉还在,就能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