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手术后那些不该出现的“亮光”和暗影:如何应对光学干扰现象

文摘   健康   2024-10-09 06:56   北京  
白内障手术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安全的手术,能够有效恢复患者的视力。然而,即使手术非常成功,一些患者在术后还是会经历一些“意外的视觉现象”,这些现象被称为Dysphotopsias,国内学术会议上很多医生称之为“光学干扰现象”简单来说,白内障虽然被“移走了”,但有些患者会发现自己看到了不该有的“亮光”或“黑影”,就像视觉中出现了莫名的“光怪影像”。

这些视觉现象包括闪光、光圈、光晕等,或者是视野中的暗影。尽管名字听起来很复杂,但其实它就是术后眼睛出现的“额外的光线问题”。那么,这些现象是怎么回事呢?它们会对视力有害吗?有没有办法解决?接下来,我们就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什么是光学干扰现象?

光学干扰现象,简单来说,就是眼睛在白内障手术后看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光学现象。很多人可能会问:“手术后不是应该看得更清楚了吗?为什么还会有这些奇怪的光影?”其实,这些现象通常是由于外部光线进入眼睛后,与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发生了反射或折射,从而在视网膜上形成了一些意外的视觉效果。

比如,你可能会看到闪烁的光点、突然出现的光圈,或者视野边缘有一块暗影。这些现象虽然看似“吓人”,但并不会影响你的视力效果。手术本是为了让视力变好,结果却出现了这些额外的光线问题,的确让人有点烦恼。不过,光学干扰现象并不严重,它更多的是一种令人不适的“小麻烦”,而不是视力受损的信号。

这些现象常见吗?

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听到这些现象时,可能会有些担心,但其实大可不必过度焦虑。光学干扰现象其实非常普遍,数据显示,大约有49%的患者在术后早期会经历某种程度的光学干扰现象。好消息是,大多数情况下,症状会在术后4到6周内自行改善。这是因为你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会慢慢适应这种新的视觉状态,逐渐“忽略”这些额外的光线现象,这个过程叫做“神经适应”。有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甚至长达一两年。

光学干扰现象:阳性和阴性、多焦点干扰现象

光学干扰现象可以简单分为两大类:阳性光学干扰现象和阴性光学干扰现象。听起来有点像哲学或者八卦,不过其实它们只是不同类型的视觉问题,别担心,没那么复杂。

我们先讨论一下阳性光学干扰现象。

这类现象是指你眼中看到一些“额外的亮光”。患者会感觉到光线像闪烁、光线条、弧形或光点,尤其是在周边视野中出现。这种现象是由外部光源引起的,通常是由于人工晶状体边缘的眩光所致。

当光线从视野的一侧进入,或者甚至从视野外进入时,光线可能在人工晶状体的对侧边缘反射,并投射到视网膜的无关部分,这导致患者看到与实际光源无关的周边闪光。这些光通常出现在视野边缘,表现为闪光、光弧或亮光线条,仿佛你的眼角边上一直有光在“闪”。

想象一下,光线从一侧进入你的眼睛,却在晶状体另一边的边缘反射了,然后投射到了视网膜的无关区域,让你觉得里有光,其实焦点根本不在那里。

阳性光学干扰现象容易让人感觉到突如其来的“杂光”,尤其是在夜间或光线较暗的环境中,特别明显。它可以表现为眩光、光条、光环甚至星芒,就像眼前多了一场杂光的“灯光秀”。

这些现象通常与人工晶体的设计和折射率有关。比如,某些晶体材料的高折射率会让光线在进入眼睛时更容易被反射到边缘,从而产生这些奇怪的光效。

我们再说说阴性光学干扰现象。

如果阳性光学干扰现象是“杂光”,相比之下,阴性光学干扰现象更像是视野中的“阴影”。患者在周边视野中感到阴影或黑暗,通常描述为弧形阴影,并主要出现在视野的外侧。有些患者会在视野外侧看到一块新月形的黑影,这种现象在白天强光下瞳孔收缩时尤为明显。随着视线方向的变化,这种现象的严重程度也会发生变化,通常当眼睛向内转动时会加重,而向外转动时减轻。(通过单眼或双眼的视野测试,可以绘制出这些周边缺陷的范围。)

阴性光学干扰现象的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可能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一个主流理论认为,当光线射向周边视网膜时,有些光线在经过人工晶状体之前就穿过,而其他光线经过晶状体后被折射到视网膜后部,从而导致光线投射到视网膜上时形成空隙,产生阴影感。简单地说,阴性光学干现象的成因是光线在进入眼睛时,一部分光没有通过晶状体而是直接打到视网膜外围,结果就像视网膜某个区域没有被“点亮”,从而产生了这种“阴影”。

大多数情况下,阴性光学干扰现象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消失。术后第一周内,约有26%的患者会体验到阴性光学干扰现象,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比例会逐渐下降。术后一年内,症状仍持续的患者比例仅为0.13%到3%,而五年后,这一比例甚至降低到1.5%。

现代社会、我们要特别聊聊多焦点和连续视程人工晶体因为它们在白内障手术中越来越受欢迎。相比传统的单焦点人工晶体,多焦点和连续视程晶体在改善视力范围和效果上具有显著优势,帮助患者在不同距离下看清物体,减少了戴眼镜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所谓的“高级”人工晶状体会引发一些光学干扰,如在光源周围出现光晕、眩光或星爆,尤其是在夜间。这些现象被称为“衍射干扰现象”或“多焦点干扰现象”,它们是由于多焦点镜片的衍射性质引起的不良视觉现象,但不应与阳性或阴性干扰现象混淆。

研究表明,使用多焦点晶体的患者中,约38%会经历眩光现象,而80%的患者则报告看到了光晕、光环等视觉干扰。这种视觉现象大多数会在术后几周或几个月内逐渐缓解。虽然这些现象并不会让每个人都感到困扰,约5%的患者确实会因此感到非常烦恼,甚至影响日常生活,约有2.2%的患者在术后一年后仍然受到这些亮光现象的困扰。

为什么这些高级晶体反而带来更多的视觉异常呢?

因为这些所谓的高级晶体更复杂

光学干扰现象与它们的光学设计更复杂密切相关。多焦点晶体的设计初衷是让患者在远近不同的距离下都能清晰看到物体,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镜片看远、看近”。但是,这种设计也引发了所谓的“焦外成像”问题。也就是说,在某些光线条件下,眼睛可能会捕捉到额外的光线,从而出现像光晕或光环这样的光影现象。

换个角度理解,这就像一个舞台灯光秀:灯光照射在不同的角度,观众看到的光线可能在某些时候显得格外刺眼,而在另一些时候光线又分散成不同的光环。这就是为什么多焦点晶体有时会让人觉得眼前的光线有些“多余”,但也正因为这个复杂的设计,它才能让患者在不同距离下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总体来说,虽然这些光学干扰现象让人有点困扰、在一部分患者中比较明显,但它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视觉会逐渐恢复正常。

如何预防?

既然光学干扰现象在白内障手术后比较常见,是否有方法可以预防呢?其实,医生在手术前后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尽量降低光学干扰现象的发生几率。

预防的第一步就是患者教育手术前,一些医生会详细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光学干扰现象,让患者有心理准备。这样,即便真的出现了这些现象,患者也不会因此过度担心。术后首次复诊时,个别医生也会再次提醒患者,解释这些现象并不影响手术效果,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善,给予他们必要的安慰。

第二步是选择合适设计的人工晶状体。

选择合适的人工晶体对减少光学干扰现象比较重要。

晶状体材料的折射率是影响光学干扰现象的重要因素。比如,硅材料的折射率低于丙烯酸聚合物,这意味着硅材料的晶状体内部反射较少,因此阳性干扰现象的发生率也较低。但目前几乎所有的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基本都采用了丙烯酸酯,所以材料对光学干扰现象的影响差别不大。

人工晶体的不同设计对光学干扰现象的影响是不同的。

单焦点晶体是临床中最常见的选择,能够很好地矫正远距离的视力。这类晶体设计简单,价格相对较低,引发光学干扰现象的风险也较小。不过,单焦点晶体通常只针对某一固定距离的视力矫正,因此术后可能仍需佩戴眼镜,尤其是看近距离时。

如果你希望术后在多个距离上都能看清楚,不依赖眼镜,多焦点晶体可能是理想选择。这种晶体设计让你在远、中、近三个距离都能有比较好的视力,是一种相对的“全能”型方案。不过,它的缺点除了并不能返老还童以外,还容易引发阳性光学干扰现象,如光晕和眩光,尤其是在夜间驾驶或光线较暗的环境下。

如果你不仅有白内障,还有散光问题,散光晶体(Toric IOL)是不错的选择。这种晶体不仅可以矫正白内障,还能同时纠正散光,减少你对眼镜的依赖。然而,Toric IOL也可能带来阳性光学干扰现象,如光晕或光环,患者需提前知晓。

连续视程人工晶体(EDOF)是近年来推出的新型人工晶体,设计用于矫正老花眼,同时减少视觉异常的发生几率。理论上,EDOF比MFIOL能更好地减少眩光和光晕,不过,目前的研究尚未完全证明它在减少光学干扰现象方面比其他多焦点晶体有显著优势。

现代连续前囊膜撕囊技术发明之前没有医生发现过光学干扰现象。非常有趣的是,阴性干扰现象只发生在前囊膜边缘覆盖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分边缘时,而这在白内障手术中被认为是IOL理想的位置。

对于单片式丙烯酸人工晶状体、如果将晶状体的光学/支持部件水平放置,而不是垂直放置,阴性干扰现象的发生率会降低,但这一效果仅在术后第一天存在,一周后就消失了。而对于阳性干扰现象,撕囊大小、撕囊与晶状体的重叠、人工晶体襻的方向、人工晶状体位置等因素似乎都不会对症状产生影响。

早期研究还发现,圆形边缘的晶状体比方形边缘的晶状体更少引发阳性光学干扰现象。然而,圆边设计更容易引起后囊膜混浊(PCO),这也是术后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新型晶状体采用了方形的边缘,但在边缘进行了磨砂或特殊处理,以减少眩光的产生。

另外,晶状体前表面的曲率也很重要,前表面越圆滑,阳性干扰现象的发生率就越低

如何应对和治疗?

虽然术后光学干扰现象可能让人感到困扰,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现象是暂时的,通常在几周或几个月内会自行消失。接下来,我们讨论如何应对这些视觉异常,以及在症状持续的情况下,可能采取的治疗措施。

如何应对术后视觉异常?

1. 耐心等待:自然的神经适应
大部分医生会建议患者首先耐心等待。因为许多光学干扰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改善,这个过程被称为“神经适应”。在术后1到3个月内,大脑和眼睛逐渐适应新的视觉状态,很多光学干扰现象会自然消退。如果没有严重影响视力的问题,医生通常不会建议立即采取干预措施。

2. 药物治疗:缩瞳药物
光学干扰现象的药物治疗的证据较少,大多是一些非正式的经验报告。尽管如此,当光学干扰现象持续且让患者困扰时,可以尝试一些治疗方法。如果这些光线干扰让患者感到困扰,有些医生可能会推荐使用缩瞳药物,如匹鲁卡品或布林佐胺滴眼液。通过缩小瞳孔,减少进入眼睛的光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阳性光学干扰现象(如眩光或光晕)。不过,很多医生认为这些方法对症状的缓解效果有限。这种药物的效果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感到明显的改善,但其他人可能效果有限,因此这类药物通常不是首选。

3. 处理其他可能的视觉问题
在光学干扰现象确诊之前,医生会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视觉问题的因素,比如视网膜问题、后囊膜皱褶引发的光线条纹,或散光导致的视觉扭曲。如果患者术后抱怨出现新的视觉现象,首先需要排除其他原因,比如由玻璃体视网膜牵引引起的闪光,后囊膜皱褶引起的线性光条,或由散光引起的光线条纹。同时,尽量处理患者的残留屈光误差(即眼镜度数不准确)和干眼问题,确保眼睛整体视觉质量得到优化,减少其他干扰。因为光学干扰现象是一种排除诊断,没有确切的检查方法来确认,因此需要彻底检查,排除其他原因。

手术治疗是否必要?

尽管大多数光学干扰现象会自行缓解,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如果这些现象长期存在,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干预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选择。

一般常用的手术方法有三种:

1. 人工晶状体更换:对于那些长期受到阳性光学干扰现象困扰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更换人工晶状体。尤其是将丙烯酸材料的晶状体换成折射率较低的硅材料或共聚物材料晶状体,从而减少反射光线的几率,进而缓解症状。

2. 调整晶状体位置: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通过调整晶状体的位置来减少视觉异常。例如,将人工晶状体从囊袋移到睫状沟,或者采用YAG激光处理囊膜,这可能对于缓解阴性光学干扰现象(如视野边缘黑影)有效。

3. 激光手术:有时,医生可能会使用激光前囊膜切开术来调整晶状体的位置,减少光学干扰现象的发生。激光手术的优势在于创伤小、效果快,适用于那些传统方法无效的患者。

对于阴性光学干扰现象,个别医生还可以通过对晶状体鼻侧边缘进行部分切除来减少暗影现象。一些医生还在现有的人工晶状体上叠加次级晶状体,通过增加一个额外的晶状体,可以改变光线的折射角度,减轻视觉异常。这些手术虽然不常见,但在某些患者中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是,医生和病人都一定要谨慎权衡手术风险!

虽然手术可以有效解决一些长期困扰的光学干扰现象,但每种手术都有一定的风险。例如,晶体囊袋和悬韧带损伤、人工晶状体的位置移动都可能是手术的潜在并发症。因此,患者和医生需要在术前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利弊,权衡是否值得进行手术干预。

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对光学干扰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入,未来的研究和创新将进一步提升处理这些视觉异常的能力。过去二十年,医学界对其基础机制有了更深的理解,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新型人工晶状体的设计中。尽管晶状体设计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光学干扰现象仍然是白内障手术后常见的问题。

除了治疗手段的进步,人工晶状体的设计也在不断改进。未来的人工晶状体将更注重减少光学干扰现象的发生,同时避免其他并发症。可能采用的改进措施包括非对称设计、特殊边缘纹理处理以减少光线反射。此外,材料选择也会进一步优化,以适应不同患者的个体需求,减少视觉异常的风险。

未来的治疗方法将聚焦于那些传统方法无法缓解的顽固病例。虽然目前的手术和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取得了一定成功,但这些手段仍缺乏长期验证和广泛数据支持。未来的研究将着重于不同治疗手段的对比和优化,找到更为有效且安全的方案。


光学干扰现象虽常见且令人不适,但大多数情况下是暂时的,并不会对视力造成长期影响。术后的首要任务是了解可能的视觉现象,避免被突如其来的光影吓到。保持耐心等待,大部分患者能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对于那些症状持续的患者,现代医学也提供了多种有效治疗手段,从药物、激光到手术。

请记住:虽然术后光学干扰现象可能让你暂时感到不适,但这并不会影响手术带来的巨大好处保持良好心态,你将能看见更清晰、明亮的世界。

陈晓勇主任
屈光手术专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