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读就不会写?“拆解文章”十八法,向经典作品拜师学艺

文化   文化   2024-11-07 06:15   江苏  



“拆解文章”十八法

作者:莫眲Mone


    拆解文章,则是从他人的智慧结晶中汲取养分,滋养自己的写作之花。今日,以此为题,仅供参考。

    一、主题剖析:探寻灵魂深处的声音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拆解一篇文章时,首先要敏锐地捕捉其主题。以朱自清的《春》为例,主题便是对春天的赞美与热爱。文中处处洋溢着生机与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这生动地体现了主题。

    每篇文章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拆解主题时,要思考作者是如何将主题贯穿全文的。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描绘,如《春》里的春花、春雨、春风等;还是借由事件叙述,或者人物情感表达来凸显主题。明确主题后,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也为自己写作时主题的确定和深化提供借鉴。

    二、结构拆解:解析文章的骨架之美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写济南冬天的特点是“温晴”,中间部分分别从山和水两个角度详细阐述,结尾再次强调济南冬天的美好。这种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除了这些基本结构,还有一些复杂的叙事结构,如双线结构。在鲁迅的《药》中,明线是华老栓为儿子买人血馒头治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的牺牲。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深刻地揭示了黑暗与愚昧。通过拆解结构,能学习作者如何安排内容,使文章紧凑有序,富有逻辑性。

    三、段落解读:挖掘段落的微观世界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段落是文章的组成单元,每个段落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在议论文中,有些段落用于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如鲁迅在《拿来主义》开头便论述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为引出“拿来主义”做铺垫。这些段落为文章的论述展开了序幕。

    在记叙文中,段落常用来描述场景、刻画人物或推动情节。例如在描写一场盛大的庆典时,一个段落集中描绘现场的热闹氛围、华丽装饰和人们的欢快表情,仿佛置身其中。通过解读段落,能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段落的衔接与转换来实现文章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四、句子分析:品味语言的韵味之妙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句子是文章表意的基本单位,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有些句子简洁而有力,如“我是中国人。”这句话虽短,却饱含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而有些句子则富有文采,使用了修辞手法。像“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续的“盼望着”运用反复的手法,强化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分析句子时,要关注句子的结构、用词以及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句子来表达情感、阐述观点或描绘画面的。

    五、词汇琢磨:感受文字的色彩与温度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词汇是文章的基石,其选择体现了作者的匠心。在描写人物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这里的“似蹙非蹙”“似喜非喜”“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等词汇,生动地勾勒出林黛玉娇弱、多愁善感的形象。

    在抒情类文章中,词汇的情感色彩尤为重要。比如描写悲伤的情境,“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词汇能将悲伤的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通过琢磨词汇,能学习作者如何精准地选择词汇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意境。

    六、修辞手法剖析:领略文字的魔法之境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修辞手法,能让平淡的文字焕发出神奇的光彩。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将月光比作流水,生动地表现出月光的柔和与静谧。

    拟人则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行为,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把树当作人来写,展现出春天花朵竞相开放的热闹场景。排比能增强语势,在演讲词中经常使用,如“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通过剖析修辞手法,可以学习如何巧妙运用它们来提升文章的表现力。

    七、人物塑造分析:洞察人性的多面之镜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如果文章中有鲜明的人物形象,要深入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的。以《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为例,作者通过对祥子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描写来塑造他的形象。起初,祥子是一个年轻力壮、勤劳朴实、怀揣买车梦想的车夫,“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随着经历的挫折,祥子的性格逐渐发生变化,作者通过描写他的堕落过程。

    通过分析人物塑造的方法,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为人物注入灵魂,使他们栩栩如生,具有独特的个性。

    八、情节梳理:把握故事的跌宕之弦

    “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是故事类文章的命脉,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情节从鲁滨逊的出海冒险开始,遭遇海难后流落到荒岛上,然后是他在荒岛上的生存挣扎,包括搭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化动物等,最后成功获救。这种充满波折的情节设置让读者一直保持着阅读的兴趣。

    在拆解情节时,要关注情节的起承转合,以及作者是如何制造悬念、冲突和高潮的。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逻辑也是需要梳理的重点,这样才能明白作者是如何通过情节来展现主题和人物性格的。

    九、情感探究:触摸文字背后的心灵温度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文章打动读者的关键因素。在《背影》中,朱自清通过描写父亲为他买橘子时蹒跚的背影,展现出父子之间深沉而内敛的情感。这种情感不是直接宣泄,而是蕴含在字里行间,读者在细微之处感受到亲情的力量。

    在抒情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更是贯穿始终。如冰心的《繁星·春水》,充满了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探究文章中的情感表达,能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字,使文章具有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十、视角审视:变换观察的奇妙之眼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文章的视角选择决定了读者对故事的感知方式。第一人称视角能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代入感。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以自己的视角回忆童年的趣事,读者仿佛跟随他一起经历那些欢乐的时光。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则可以全面地展现故事的全貌,如《三国演义》,作者可以描述不同阵营、不同人物的心理和行为,使故事更加丰富复杂。通过审视视角的选择,可以在写作中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视角,或者尝试多重视角的转换,为文章增添新鲜感。

    十一、环境烘托:感受氛围的渲染之力

    “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描写在文章中起着烘托氛围、映衬人物心情的重要作用。在《故乡》中,对故乡萧索景象的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种环境描写营造出了一种凄凉、压抑的氛围,与“我”回故乡时的心情相呼应。

    在描写欢快场景时,环境描写则会是另一番景象。如描写节日的热闹,会有张灯结彩、欢声笑语、烟火绚烂等元素,通过环境烘托出喜庆的氛围。分析环境描写,能学习如何利用环境来为文章增色。

    十二、细节捕捉:发现细微之处的精彩之光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描写能使文章更加生动真实,如同给画面添加了细腻的笔触。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茴香豆的细节描写:“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孔乙己的迂腐和善良。

    在描写人物的情感变化时,细节也至关重要。比如描写一位母亲等待久未归家的孩子,她在门口踱步、不时向路口张望、眼神中流露出的焦急等细节,能细腻地表现出她的担忧和期待。通过捕捉细节,能让文章更具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十三、语言风格品鉴:领略个性之韵

    “风格不是独立的存在的,但万物都具备自己的风格。”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这体现了作者的个性和创作意图。老舍的作品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如《茶馆》中人物的对话生动形象,充满了生活气息。

    而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则清新自然、质朴纯真,他笔下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在《边城》中,“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这种语言风格营造出了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通过品鉴语言风格,可以在写作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或者尝试融合多种风格,创造出独特的韵味。

    十四、文化内涵挖掘:开启智慧的宝库之门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许多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古诗词中常常涉及到古代的历史典故、文化传统等。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的“庄生梦蝶”和“望帝啼鹃”都是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

    在一些地域文化特色浓厚的文章中,如描写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地方特色节日等,作者会详细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这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让读者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挖掘文章的文化内涵,能在写作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使文章更有内涵。

    十五、写作目的洞察:明晰意图的导航之灯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每篇文章都有其写作目的,或是表达情感,或是阐述观点,或是记录事件。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写作目的是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历程,展现苏联革命时期青年的理想与奋斗,激励读者为了理想而不懈努力。

    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价值,也能在自己写作时更明确自己想要传达的内容,避免写作的盲目性。

    十六、对比研究:在比较中发现智慧之光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相似主题或类型的文章能发现更多写作的奥秘。比如对比两篇描写战争的文章,一篇可能侧重于战争的残酷场面描写,另一篇可能更关注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对比不同作者描写同一历史人物的文章,可以看到他们从不同角度的解读和不同的写作风格。通过这种对比,可以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学习不同的写作方法,避免写作的单一性。

    十七、背景追溯:还原创作的历史之境

    “知人论世。”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文章至关重要。杜甫的诗歌大多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他的《石壕吏》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能更深刻地理解杜甫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的同情。

    对于一些反映社会变革时期的现代文,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和情感,也能让我们明白文章在当时的历史意义。

    十八、技巧总结:收获写作的智慧之果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拆解完文章后,要善于总结其中的写作技巧。从一篇情节紧凑、悬念迭起的侦探小说中,可以总结出设置悬念、制造紧张氛围、线索安排等技巧;从一篇情感真挚、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中,可以学习到情感表达的细腻手法和词汇运用。将总结出来的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不断实践和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七位散文作家的散文写作课】

(纯享课,可以永久回放)


7位散文作家

600+分钟系统音频课

数十年散文写作实战经验

陪你发现,散文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更有

5节答疑视频回放+1000多页课程资料

帮你学习巩固,一站式解决学习困惑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立即订阅👇


像作家一样写作
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拥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