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情我愫,一目了然。
Lot 3014
白墙不是白纸或白布,偌大面积空空如也的「白」要唱主角戏。在哪里?因之旧墙癖痕、水渍、或由于墙面转折而呈现垂直的、横扫的、斜飘的各样轻微的形与色递变,是笔墨也是肌理,承担了舞台的主要任务。如她们的工作不出色,残将落空,观众是会失望的。
——吴冠中
在吴冠中先生的整体创作范畴中,「江南水乡」堪称其最为心仪也最为重要的母题,其对于江南景色的炽热之情也得以全然释放于画面之中。七八十年代之交,吴冠中开始深入探索中国的“意境”美学和恬淡境界,逐渐由写景向小写意转化。色调从浓烈转向淡雅,用笔从奔放转为随意洒脱。在这一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融合中西艺术的第一个契机,创作了一批具有东方诗境的油画,《江南春早》正是其中的代表作。
纵观吴冠中一生创作,唯有江南景色是他最为永久的创作主题,他对江南的油画创作最早可追溯至1956年,而后直到晚年,这一主题贯穿他一生,可谓是毕生情结。艺术家的祖籍江苏宜兴始终都是他心中最为温暖与魂牵梦萦的所在,自1940年代赴法以来,他再未能回乡定居,因此他画中的江南雨巷与民居,不仅承载着他对艺术的希冀,同时也是他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与眷恋。吴冠中在水乡中长成,笔下黑与白之间的江南墙瓦优雅简洁,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1985年时的《江南春早》带有吴老「江南系列」之特征,删繁就简,以大色彩完成平面分割,不拘于物象,亦不受限于形式。黑白的相间对照使画面中呈现出抽象意味,又与西方抽象强调理性不同,吴冠中笔下江南总带裊裊心境,重传情达意,富有东方情绪。吴老曾言,「画不尽江南村镇,都缘乡情,因此我的许多画面上出现许多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江南春早》中色彩亦显练达,除了留白的墙体,只有天空及冬末春初的树,白墙似雪如练,树木苍而色浓,对比强而利落。枝桠间见绿意,春燕已归,纳水乡之景于纸间,得见江南雅净之初春。
在这幅作品中,吴冠中依然采用了事物在平光下的固有色,强调了色彩的和谐与内在的美感,而非追求光线变化带来的视觉效果。这是因为他发现故乡只有在阴天才显得格外美丽,这种审美也更贴近于中国水墨画,强调意境和内在情感的表达。作品的主体是一堵老墙,斑驳的灰色块面显示着它经历的岁月。画家并没有采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去着重描绘裸露的砖块,也没有用简单的线条与几何排列抹去这些真实的痕迹,而是在写实与抽象之间恰当地表现了国画中最重视的“气韵”。这样既避免了观者面对败壁时被挑起无端的悲戚之感,又不至于让他们在纯粹的结构中迷失。墙内外的老树刚刚冒出点点新芽,三只燕子飞行的轨迹也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暖意的回归。在画家的帮助下,观者不仅能看见,更能感受到凛冬已过、万物复苏的喜悦。
1992年大英博物馆为吴冠中举行个展「吴冠中——一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其意义深远。博物馆打破只展览古文物的不成文惯例,首次展出在世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先锋论坛报》的艺术主管梅利柯恩发表《开辟通往中国新航道的画家》,他在开头便说道:「发现一位大师,其作品可能成为绘画艺术巨变的标志,且能打开通往世界最古老文化的大道,这是一项不平凡的工作,也许为此才促使东方文物部的负责人罕见地打破大英博物馆只展文物的不成文规例。凝视着吴冠中一幅幅的画作,人们必须承认这位中国大师的作品是近数十年来现代画坛最令人惊喜的不寻常的发现……。」
1992年的彩墨作品《忆武夷山》以山与树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发挥水墨之节律,点线疏密相间、水墨晕染块面,多层次叠加,将武夷山的山势之起伏,树木枝权之繁茂,表达的流利而通畅。武夷地处福建及江西,南方山水中兼具北方格调,《忆武夷山》中,彩点与灰线相互交错,用笔浓淡粗细有致,虚实缓急之间强化武夷之美感,走笔如行云,在抽象与形象之间游刃有余。水墨之中缀以多彩,黑白间见光影,《忆武夷山》于是兼具山之稳、林之繁、光之跃动,气韵连贯而鲜活有新意。
往期回顾
2024-11-23
2024-11-21
2024-11-19
2024-11-17
2024-11-25
20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