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下降,往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这时,有很多人就会提醒家里的长辈,增强防范意识,做好预防措施。
那么心脑血管疾病是什么病?有什么危害?老人更容易得吗?又该如何预防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1
心脑血管疾病是个什么病?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1]。
比如我们日常听别人提到的冠心病、脑出血、脑梗、心梗等,都属于心脑血管疾病,且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发病率与致死率仍高居榜首,并且疾病的发生呈现年轻化态势[2]。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2
心脑血管疾病容易找上哪些人?
高脂高盐饮食人群:如果你平时经常吃一些油炸、肉类或者腌制的酱菜等,一定要小心了,有研究显示,长期高盐或高盐高脂饮食很容易形成高血压[4],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
吸烟人群:有数据显示,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要高很多。比如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等[1]。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酗酒人群: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进而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发生[1]。
肥胖人群: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身边很多肥胖的人群同时有高血压的困扰。肥胖既可增加血压控制的难度,也可促进多重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聚集,加重心脑血管损害[5]。
另外,还受到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性别(男性发病高于女性)、遗传等因素影响,一些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会比一般人更高。
其实,像前面提到的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相信健康意识很高的朋友已经非常了解了,但有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常常被我们忽视的,那就是肠道菌群失衡。
近年来,随着人体微生态的研究,发现心脑血管病高发的真正诱因是人体微生态失衡。这一重大发现为彻底防治心脑血管病打开了新的突破口。
研究发现,在肠道菌群失调的状态下,肠道有害菌过度繁殖,产生的胺、氨、粪臭素等大量让大便臭不可闻的肠毒素会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长期浸泡毒害的结果是诱发心脑血管炎症、硬化等病变,血管的硬化必然造成血压的升高。
加之肝脏也长期被毒害,造成代谢功能的衰退,致使大量的血脂、胆固醇 不能被及时分解而游荡在血液中、沉积在血管内壁,造成血管变细、产生斑块、血液黏稠度升高等器质性病变。
图库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此时,要满足全身营养供应,血流必须加快,要加快血流,心脏就必须加速,负荷就会加大,血黏度高也加重了心脏的负担,血流的加快必然引发血压的升高。一系列危害健康的恶性循环从此开始了[3]。
全身的动脉血管都可能“长斑”,并不是所有的斑块都会“搞事情”。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是引发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不稳定斑块一旦发生斑块破裂、脱落,就可能造成急性脑梗塞(日常所说的脑中风),严重时可以导致瘫痪甚至死亡。
而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破裂,短时间内形成血栓,造成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甚至闭塞所致。这种情况即便抢救及时,幸存下来也会有75%的人留下后遗症。并且,即便是第一次抢救过来,也不能排除复发的风险,它们会接踵而至,直至夺取生命。
大风暴的来临,仅仅是蝴蝶煽动了一下翅膀,这一切可怕后果的发生,往往是平时没有养好我们的肠道菌所产生的蝴蝶效应。
3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实际上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早期加以预防或者及时治疗是重中之重。而真正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对因预防。
01从小种好、养好肠道菌,是免受心脑血管病的正确、有效的根本措施[3]。由于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很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所以建议家里的长辈日常科学补充一些优质益生菌,来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02避免高脂、高盐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素摄入。通俗讲就是多吃菜、少吃肉,饮食均衡,别吃太咸。其实实质上还是通过养好肠道菌,增加短链脂肪酸,减少炎症的诱发来发挥积极作用[3]。
03坚持运动。一是通过运动促进血液循环、锻炼心肌;二是通过运动来增加脂肪消耗,避免超重、肥胖;三是通过运动改善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3]。
04戒烟、限酒。
最后,也不能忽略定期体检的重要性,这样即使出现问题也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如需转载,请务必在文前注明来源肠道微生态与健康(cdjk365)
· 部分文字或图片综合于网络,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
可以给我们点个“赞”和“在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