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漳浦故事丨“忠爱探花”林士章

文摘   2024-11-16 18:44   浙江  

讲好漳浦故事丨“忠爱探花”林士章

金浦好家风》:“忠爱探花”林士章

万历九年(1581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的他致仕返乡,特地从莆田湄洲请回妈祖金身,不仅为漳浦留下了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似乎也印证了人们对于传说的种种遐想。



林士章

林士章(1524—1600年),字德斐,号璧东,漳浦县乌石(今旧镇镇浯江村)人。嘉靖三十八年 (1559年)联捷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国子监祭酒、礼部左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万历年间,时逢重修《会典》,任副总裁,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一举拿下“五个一”



漳浦县唯一的鼎甲三及第
第一个入翰林院的漳浦人
第一个官至尚书的漳浦人
明朝唯一任过国子监祭酒的漳浦人
明朝唯一获得皇帝御书的漳浦人


囊萤读书  探花及第

林士章深得父母疼爱,因排行第五,父母取《孝经》“士章第五”之意,取名士章,寓意“忠臣孝子”。虽出身农家,但林士章自小便浸染在乌石林氏的蔚然书风里。

乌石林氏家风馆外

早在洪武、永乐年间,祖辈林纯一、林永春分别任国子监助教和定远知县,此后的数十年间,乌石林氏涌现出著名的“三凤齐鸣”、“五桂联芳”,成为远近闻名的官宦巨族。林氏在紫薇山创设紫薇书院,除父兄子弟相互师友外,更聘请名师执教,外地学子也纷纷来紫薇书院就学,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林士章家在紫薇山下,父亲林烽“喜读喜记,幼读经书,至老成诵”,是一位忠厚的读书人;母亲蔡氏“宽恕仁和,善于干理,能克己待人”,严格督促家中孩子的学业。林士章听从父母教诲,每天随众兄长上山到紫薇书院读书。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炼意志,母亲蔡氏给他们每人各准备一担砖块,让他们往返读书时挑运。现在紫薇洞进口转弯处的石头上,尚留有凹痕,据说就是被他们兄弟所挑的砖块撞出来的。

每到夜晚,林士章与兄长们都到紫薇寺下文昌宫,借神灯的光,刻苦攻读。夏夜,林士章独出心裁,抓了许多萤火虫,放在纱囊中,代灯照明读书。至今,乌石尚流传着一首童谣:

“火金姑(萤火虫),火金姑,挹挹握握来吃茶。茶米香,橄榄盎。盎肚姐(亦指萤火虫),照咱探花去读册(书)。

孩子们吟咏着林士章小时候囊萤读书的故事,传承着旧镇乌石林氏“读书成才”的一脉香火。

紫薇寺下的文昌宫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林士章以诗中式举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林士章顺利通过会试,由皇帝殿试。

相传,林士章与漳州众举子进京参加会试,来到泉州洛阳桥,跃马上桥时,迎面来了位手提鲜花的姑娘,林士章躲避不及与其相撞,连忙拱手致歉,请其让路,不料姑娘却说:“要过去也不难,请对个对子。”林士章心想,对对子是我们读书人的家常,有何难处,就说:“请出对子吧。”那姑娘便出了上联:“鞋头绣菊,朝朝踏露蕊难开。”林士章听罢一愕,平时很少碰上这种脂粉味很浓的对子,且此对子最后一个“开”字是平声韵,一般用作下联,因此一时构思不出来。姑娘望着林士章微笑着说:“这位举人爷是要对得出来才能探阮的花。”

海云家庙中悬挂的“探花及第”匾额

顺利通过会试、参加殿试时,皇帝出上联“扇中画梅,日日摇风枝不动”,林士章一听此联似曾相识,顿时想起曾经洛阳桥上挑花姑娘的对子,便脱口而出:“鞋头绣菊,朝朝踏露蕊难开”。皇帝听罢,连称“妙对妙对,正合朕意,卿真是探花才也!”林士章连忙跪下谢恩,皇帝钦点其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名闻朝野。


整饬学风  执掌“太学”

林士章一鸣惊人,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因翰林官员在朝廷内的地位特殊,直接为帝王服务,大多数翰林官员都以向皇帝供奉受宠而升官晋爵,林士章却独自闭户下帷,谢绝应酬交往,潜心研究经籍,修饬典章制度。史料记载,林士章在翰林院期间,考证古今,损益时宜,史臣都得到他的教益。

海云家庙

隆庆二年(1568年)任戊辰科会试考官时,送礼求情者盈门,林士章均给予拒绝,秉公执行考务,深受赞誉。名臣于慎行、“漳浦三星”之一的卢维祯及漳州府名人戴等都于此次登进士。会试结束后,林士章被提升为国子监司业,他订立严密的制度,考课无所假贷,宽严并济,学生心服,学风为之一振,随升南京国子监祭酒。

万历元年 (1573年),林士章调任北京国子监祭酒。当时的太学生结业回家,归本省参加会试受到一定的限制,林士章上疏请令让太学生直接参加省试,该举措一直延续并形成制度,使太学生多有成就。有些太学生想走捷径,向林士章竭力恭维,林士章都给予正面教育,鼓励其刻苦学习,方能成材。

海云家庙“忠爱”匾额

万历二年 (1574年),林士章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万历五年 (1577年),改礼部左侍郎,仍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时逢重修《会典》,出任副总裁。因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林士章深得万历皇帝的敬重,皇帝特赐御书“忠爱”匾额,以表彰其忠君爱国的高贵品质。


急流勇退  求请妈祖

万历五年 (1577年),当朝首辅张居正的父亲逝世,按礼节应辞官归家,守制三年。然而,当时张居正权倾朝野,朝中许多大臣为讨好他,联名疏保留任,称为“夺情”。林士章与礼部尚书马自强、右侍郎王锡爵一致认为礼部是国家典礼之司,张居正父丧不该“夺情”,拒绝联名,因此得罪了张居正。张居正便怂恿与林士章同科的言官上书,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弹劾他,此举引发众太学生不满,他们自发聚集到想要栽赃陷害林士章的官员家门前厉声质问,声援林士章。

万历九年 (1581年),林士章升任南京礼部尚书,表面上是升官,实则是被贬谪。不久后林士章再次被弹劾,这次声援他的不是太学生,而是吏部、礼部等朝中大臣。可此时的林士章已无心仕途,决心归隐,便上疏乞求致仕,急流勇退。

乌石天后宫(摄影丨林建东)

林士章致仕返乡,经莆田湄洲瞻仰妈祖,妈祖尊荣绝似上京赴考途中遇到的洛阳桥上提篮卖花的姑娘,林士章顿时感悟,原来自己探花及第是妈祖点化,于是捐银千两,求得金身一尊,请回家乡,在县城北门外建庙奉祀。如今妈祖庙遍布漳浦各乡镇,乌石天后宫规模宏伟壮观,居闽南祖庙之冠,远近香客络绎不绝。


造福桑梓  建堡长桥

入朝为官后,林士章非常关心家乡的教育。漳浦镇海卫儒学虽建学多年,但制度尚未完善。万历元年(1573年),儒学教授陈惟一上任后,创立乡饮制度,邀请有德行的老者为乡宾,参加乡饮,按礼进行,仪制肃然,为海隅风教树立榜样。时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的林士章,极其赞许这个创举,为其撰《学博木湾陈先生创行乡饮记》,勉励学生勤奋上进,促进文风盛行。

相传,林士章在京所为善事不胜枚举。他不仅周济困苦贫寒的儒生,遇到有客死无法归葬者,常资助其扶柩归家;有的不能归家,就在京城郊外买地给予埋葬。在翰林院任职期间,漳州城北郊长桥一带(今龙文区)溪水经常泛滥,淹没良田,林士章体恤民众,出资修筑堤岸,“障溪水之潦,使入东海”,百姓感戴林士章的恩德,将其岸命名为“翰林岸”。

今石码街市

致仕返乡后林士章居漳州城,他认为石码临九龙江西溪之滨,是一个具备开发为商埠条件的好地方。于是,他首先在石码设店铺,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为店铺的编号,开发石码街市,为繁荣漳州经济作出贡献。

林士章与友人徜徉山水,吟诗作赋,过了近二十年闲适的田园隐逸生活。他虽高官厚禄,但一生勤俭朴素,每来访客,不分其身份,都以简便的食餐相待。其为人“恪诚端慎,冲粹渊沉,貌温内朗,器度汪洋”,奉事双亲至孝,对诸兄弟和睦亲爱,对朋友以诚相待。

林士章为学不立门户,家庭相互师友,并严格教育儿孙如何立身处世。其次子林汝诏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授湖广永州府推官,将赴任时,士章告诫“三不可”:

“不可轻率判人入狱;

不可指摘别人的过失来使自己成名;

不可疏忽取与。”

林汝诏谨遵父训,为政平恕清慎,威惠并著。

万历九年(1581年),林士章在漳州城北的长桥兴建长桥土堡,成为漳浦首位独立建城堡的人。

明朝万历中期,漳州府有三位尚书、两位侍郎同时在世。其中,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户部左侍郎卢维祯因同出漳浦,被称为“漳浦三星”。

林士章等三人同为国家柱石,主持朝廷大事,守望相助。林士章不仅是朱天球的儿女亲家,还是卢维祯登进士时的会考考官。三人致仕后均回家乡居住,往来密切,林士章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逝世后,朱天球还为其撰行状。

名家点评

林士章是漳州府五个鼎甲及第之一,成为科举里程碑;忠于职守,万历皇帝赐予御书“忠爱”匾额;与尚书朱天球、戴燿,侍郎卢维祯、石应岳并称漳州府“五星聚奎”。其享有如此殊荣,而能恭谦立世,极为难能可贵。林士章终生从事于文化教育事业,为国家培育、选取、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夙夜操劳,廉洁奉公,品德高尚。其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崇奖孝义,周助贫寒,孝悌忠信为世人所尊崇,堪称为漳州府忠君爱国,廉孝传家之楷模。



文字来源丨《漳浦历代名人》《漳浦县志》等



林氏源流网
林氏{文化宣传、学术研究、古籍整理、谱牒发布}
 最新文章